探讨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及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793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及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探讨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及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讨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及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及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及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论文关键词: 语篇分析 培养 论文摘要:语篇分析在现代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近年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乃至整个人文与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语篇分析已经从单纯的语言分析发展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领域。面对典籍英译研究方面的既 有成果,至今国内所发表的古诗英译评论中,主观成分较多,通常是随想式、经验式和点评式 的,没有一套可仿效、可重复使用的方法与理论。而语篇分析避免了语范式的主观随意性,体 现了语言学派对于科学与客观的传统追求。 语篇语言学是 60 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它的

2、 发展。语篇分析也吸收了包括语言学、学、 、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西方学者 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进研究领域,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从应用语言学的 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而不是翻译技巧或翻译手段。语篇语言学的兴 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语篇分析的定义 语篇分析是专门研究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涉及多个学科的学问,翻译研究的语篇 分析模式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许多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语篇分析的方法, 共性如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原文分析,注重交际功能进行译文重组,翻译策略建立于原文分析 和译文重组的基础之上。

3、功能语言学派代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 之一。语篇分析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先决定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属性或 类型以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体现预定的语篇。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组一个 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并非取决于表层结构的转换,而是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选择语言 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 二、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 (一)典籍翻译的特点 与一般文本类型不同的是,典籍英译的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原文多为古书写,需要先 转换为现代汉语,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汉语文字能力;原文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译 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典籍翻译承载着世界文化交流与的

4、意义,要求译者具有地道的英语表达能 力。典籍翻译比单纯的语际翻译更为复杂。单单是语内翻译这一阶段就会做出若干不同的 解释,加上译者的表达习惯和翻译目的不同,一部典籍的英译本往往不止一个。典籍英译的复 杂性决定了人们对译本的评价标准各异,而且很难统一。功能语篇分析模式就是从语言学的 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 面对典籍英译研究方面的既有成果,黄国文指出:“至今国内所发表的古诗英译评论中, 主观成分较多,通常是随想式、经验式和点评式的,没有一套可仿效、可重复使用的方法与理 论。 ”在依据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译本的描述时,研究者可以遵循从语篇的文化语境到情景语境 再到语言的层次,

5、并根据三个纯理功能包含的不同成分,颇有条理地对比原文和译文,并对译 者选择的语言形式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可见,功能语篇分析避免了语文学范式的主观随意 性,体现了语言学派对于科学与客观的传统追求。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重视语言的共性,强调 语言规律与客观世界规律的一致性,努力寻求语义的对等和语言转换的规律,以求通过研究人类翻译活动的科学性来建立翻译科学。此外,功能语篇分析明确的步骤和清楚的层次也为广 大英语教师提供了富有实践性和可重复性的操作模式。 三、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不足 (一)强调“忠实”原文 中国典籍因为时间久远,译者和原文作者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也就无从了解作者的 全部本意,译者并非

6、原文的被动接受者,他/她也在积极建构着原文的意义,也必然会表现出本 人所属的时代、社会、文学氛围的特征以及自身的文学态度。因此我们说,完全忠实于原作 的译文是不存在的,译者的主观决定是不可避免的。 (二)主张“对等”标准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怀,西方人往往直抒胸臆。因此,中英文在 语义表达上必然存在巨大差异。袁文彬曾对唐诗静夜思的原文和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功 能语篇分析,最后指出: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翻译在还原原文的信息时,必定会出现这种局面, 即有些信息在译文中能够被还原,而有一部分信息在语际转换中丧失,要达到完全功能对等几 乎绝对不可能。鉴于中英文的显著差异,以语义和形式完全对等为追求的译文必然不易在母 语读者心中产生共鸣。正如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虽然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非常忠实原 文,但在英美国家的影响和销路远远不如霍克斯“英语味儿十足”的译本。捷克学者波波维奇 认为,由于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上的内在差异,翻译过程中意义丢失、增加或变化都是 不可避免的。以对等为标准是把译文看作对原文的再现,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仆人,这是一种 结构主义阶段 6 的过时的翻译观,特别不适用于文学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