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1650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第7期道德情感。 三是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动态,不能一味满足物质生活而忽视思想教育,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对思想偏差及时纠正,特别对出现的过错不能回避包容。四要重视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 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育人的大环境。2.加强学校教育的主体功能。 在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学校教育具有主体功能。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为首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形式, 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形成长效机制。一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用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师的良好道德形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

2、生。二要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 三要把感恩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在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工作中离不开社会、单位、朋友的帮助。只有心存感恩,知恩图报,一个人才有可能立足社会。四要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要定位过高,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小事抓起,如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苦;帮助老师擦黑板,尊重老师;关心周围的同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花草、不虐待动物等等。五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班、队会和社会实践活动,寓感恩

3、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逐渐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积极走向社会,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 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培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共同致力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工作,培养会感恩、能负责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 旗帜鲜明地褒扬富有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好人好事,抨击一切丑恶现象,用正确的思想武装

4、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及所有有恩于他们的人。其次,要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对一些感恩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 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三是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成长,处处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让青少年每时每刻认识到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是一个有责任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责任编辑:杨树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会进一步扩大。 “打工潮”的兴起,对农村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对农村学校教育也带来

5、了严重的挑战。怎样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康、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育人之道,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一、成长问题令人担忧据有关资料显示,常年在外的“打工仔”“打工妹”有数千万之多。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由(外)祖父母、亲戚代抚养的孩子, 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 这支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阳光”“雨露”,生活和心理成长都面临着问题。问题一:辍学失学现象严重。 在民工集中的许多地区,学龄儿童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

6、。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学校与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问题二:学习成绩难以优秀,渴望得到父母关爱。 “留守学生”往往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大多数留守学生认为住在一起的亲戚没有父母对自己好,对自己约束少,教育也少,缺少与父母的心灵沟通。问题三:性格品质发展滞后。 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 一是任性、自私、冷漠,性格多疑,缺乏热情、关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现象;二是性格孤僻,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三是不讲文明、礼貌,上

7、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差。问题四: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在打工经济浪潮的冲陈新功(西固区达川中心学校甘肃兰州730060)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育人经纬27-2009年第7期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无文凭,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而这些农村留守学生也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不求上进。 另外,急切的致富心情又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想,往往家长只重视赚钱,忽略了对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不重视做人教育,这样“打工主义至上”“拜金主义至上”便得以强化。二、非父母监护弊端多据调查, 农村

8、学校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约在20左右,父母外出时,通常将子女交由他人监护。 从孩子被监护的角度,据监护者年龄层次,可将监护情况分为3类: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 二是上代监护, 即指由孩子父母的同辈人(亲戚、好友)来监护,其比例约占3%至5%;三是自我监护,由于没有以上两种便利条件, 因而监护的责任就让给孩子自己的方式,其所占比例也在3至5左右。现象一: 非父母监护多溺爱。 固然处于三种类型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不少具备优秀的品质。比如说,自立能力较强,但就整体而言,弊端更加明显与突出。前两

9、类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 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与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大多数祖辈在物质上对于孩子的需要是有求必应,缺少必要限制。 同时,他们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由他爸妈回来再管教”等,导致孩子们从小就变得娇气、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代沟”非常明显;更由于当前作为祖辈的农村一代人大多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是文盲,至多念了一两年书,因此,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 特别是当有几个孙子女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

10、祖辈们更是力不从心,心力交瘁。 这种情况就等于没有监护。现象二:父母成为“旁观者”。大多数父母半个月给孩子一个电话,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 春节期间返家,多数父母由于普遍存在一种“补偿心理”,因而带给孩子的多是物质上的丰盛(比如: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而少精神食粮(如: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的亲子沟通等)。 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便对孩子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 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督促其学习,因而,就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事实上的旁观者。而父母未外出的家庭,父母对子女所施加的影响是广泛而有效的,这种影响包括培养子女最基本

11、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人性格特征等方面。 而长期外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就不具备这些条件。现象三:非父母监护安全事故多。 新闻媒体曾披露过,某地一农村“留守儿童”因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姐姐,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最后心理不堪重负上吊自杀;更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因疏于监管而死于溺水事件;甚至个别农村留守女生遭到被人拐卖、谋害的不幸事件。事实表明,“留守儿童” 不断发生的安全事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建议与对策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笔者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向全社会呼吁:一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要自身重视对

12、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一味地为了挣钱而忽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外出打工的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要认为给孩子更多的钱,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 另外, 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优势,充分与学校保持联系,努力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二是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法规。 除保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对不履行义务教育的农民应予以必要的处罚。重视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三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要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最

13、重要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当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四是学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隔代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联系会,形成教育合力,使现在的祖辈更新观念,研究教养学问,掌握现代家教的科学方法,共同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五是试行“托管制度”。 要求每个“留守学生”找一个自己熟悉又信任的老师委托监管,可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建立托管关系后, 每周该学生必须主动与托管教师进行至少一次思想、学习及生活情况交流与汇报。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托管教师、班主任老师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安排一次托管老师与其父母的见面会,加强联系。六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搞好校园文化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学生”出入管理,尽可能减少与社会不良现象接触;加强法制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畅通感情沟通渠道,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建议学校根据学生情感实际开设“亲情服务电话”,老师与“留守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联系,汇报子女在校表现。“留守学生”也可通过“亲情服务电话”与远在异地他乡的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让其心理得到健康教育。(责任编辑:杨树新)育人经纬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