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602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 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语言课教学幽默的作用 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 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关键词语言课 教学幽默 学习兴趣一、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增强教学效果1.强化首次效应。在众多学科中,语言课无疑是审美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 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2、,学生厌学语文是普遍现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无味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幽默手段是矫正这一现象的有 力措施,语文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开头几堂一定要在学生心目中为语言课确立一 个好印象,也就是说要强化首次效应。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就应充分 利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2.激发学生思维,记忆力。从心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美国近 年兴起的“笑学研究”证明人在笑的时候,生理机能会发生多种变化,如脑垂体释放某种欣 快物质以减轻痛苦和烦恼,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动脉在收缩后变得松弛;肺部受压力增加, 心跳加强以吸引大量的氧气;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新激素,等

3、等。3.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语言教学本身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 而是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认知与情感是语言教学两条鲜明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 情感是纽带,把学生、教师、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 间的桥梁。语文课的教学幽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学生因此会觉得老师既可敬又 可亲。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 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二、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健康人格语文课的教学幽默不但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1.教学幽默能帮助实现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培养学生的

4、学习兴趣 为核心,而语文课的教学幽默其功能和目的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两者是 一致的。所以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讲清教懂,而应进一步做到讲得妙,教得有趣有味。2.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学生。幽默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现,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 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展现教师修改的魅力。笑语 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 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 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语言教师的幽默感首先是语文教师 极富个性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

5、,是一种敏锐的易感性,属于他修改气质魅力的再现,这不 会不影响学生,不会不感染学生。3.幽默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教学幽默之所以受到老师的青睐和学生的喜爱, 不仅仅在于它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在于能在笑声中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产生 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手段,并不仅仅局限在手段本身,从根本的思想观念来说, 是把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来关照,以美的规律教学,进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审美的活动,从而造就他们的健康人格。总之,语言课的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 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师

6、在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幽默进行教学,不仅使语文课堂上有 了笑声更使语文课增添了艺术的魅力。(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乐亭县新戴河初级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

7、-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8、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

9、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