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564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 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是篇质量较高的学 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 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 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应该参照管理科 学的学科结构,正视我院学科分布与专业布局情况的不足,最大限度整合原有资源、充分 利用现有资源和大力开发未来资

2、源,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挖潜式改革推动合校后的 深度融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专业结构 教学改革2001 年,经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 建陕西理工学院。在合校之初,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紧密围 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的学科与专业进 行了整合与调整,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和继 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 8 个二级学院、11 个系、1 个教学部、2 个中心,共 22 个教 学单位,52 个本科专业,省级名牌专业 3 个。陕西理

3、工学院已经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工 程教育类为主体,理、工、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强,教学质量高,具有 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科性大学。但是,面对 21 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挑战,面对未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改革趋势,审视我院学科分布与专业布局情况,迫切需要我们最大 限度整合原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大力开发未来资源,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 挖潜式改革推动合校后的深度融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唯有如此,才能将“坚 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把陕西 理工学院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

4、多 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本文主要从围绕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问题,以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资源深度整 合问题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一、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管理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在 19 世纪末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泰罗(Fredrick.W.Taylor)等 人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其中心是以劳资合作取代劳资对抗、以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 现雇主的低成本要求与工人的高工资要求之间的平衡。而梅奥(Elton Mayo)等人则着重于研 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

5、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孔茨(Harold Koontz)所谓的“管理理论的丛林” 。据孔茨统计,到 1980 年时已有 11 个学派,其中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 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这些学派都 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但彼此之间也有交叉,例如卡斯特(Kast F.E.)既属于系统管理学派,又属 于权变理论学派。如果再考虑到欧洲和日本的管理科学家的观点,可以认为目前国际管理科 学界对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并未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由于管理科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 的学科,直到几年前才被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来对待,再加上管理科学本身又具有自然科学与

6、 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经常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所以我国学术界在其学科范围和学 科结果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意见分歧。然而,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的成思危先生, 在总结国际管 理科学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及 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的观点,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公认。成思危先生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1.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其中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 规划、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 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

7、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 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 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据.最常使用的是 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2管理科学的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基础管理是管理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 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管理决策学、管理史学等。职能管理是将管理基础 与特定的管理职能相结合,例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科 技管理、国际贸易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等。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和实

8、施,它不但要以管理 基础和职能管理为基础,还要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3.管理科学的三个领域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企业与事业单位管理、宏观管理 与政策研究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哲学、决策理论、组织理论等;管理方法则既包括预测、 评价、优化等基本技术,也包括企业重建、战略制定、成本控制等基本方法,还包括管理信息 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基本手段。企业管理包括我国各种各类企业的管理,大体上相当于国 外的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事业单位管理则主要指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 生、体育等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有所不同。宏观管理在我国主要是

9、 指政府机构对国家及地方事务的管理,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我国通常所说的政策研究则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研究。成思危先生关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论述,为我们进行管理学科建设和管理类专 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我们应该围绕管理科学的三大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 围绕基础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设置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特定的管理职能设 置具体专业及或专业方向;围绕管理科学的基本领域对专业进行集成管理与合理布局。二、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现状1.陕西理工学院专业设置总体情况2006 年,学校根据

10、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省、校级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作为 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依托,完成了学科专业调整。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优势, 建设名牌专业,完善专业管理机制,优化专业办学条件,积极稳妥地增设新专业等方法措施,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 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格局。52 个本科专 业中,教师教育类 11 个,占 21.15%;工程教育类 21 个,占 40.38%。按授予学位类别分, 工学 21 个,占 40.38%;理学 8 个,占 15.38%;文学 7 个,占 13.46%;管理学 8 个

11、,占 15.38%;经济学 2 个,占 3.85%;教育学 3 个,占 5.77%;法学 2 个,占 3.85%;历史学 1 个,占 1.92%。彰显了学校“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的专业结构特色。2.管理类专业设置与分布情况根据 2005 年 12 月陕西理工学院全校性学科调整的结果, 目前我校管理学科门类下 共有工业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等 10 个本科专业,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图 书档案 3 个大类,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经济与法学学院和 历史系等 5 个教学单位(见表 1) 。在这 10 个专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计学专业创办已有 10 年,历史最短的

12、要数物流管理专业 2006 年才开始招生,属于新办专业的有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图书馆学等,毕 业生尚未超过两届。在专业分布方面,大部分专业属于各院系自行创设,少数专业随着学 科整合和院系调整进行了划转。例如图书馆学专业由信息管理系(合校之初成立,2005 年 已撤销)划归历史文化系(原文化传播系) 、工商管理专业由管理系(原管理工程系)划到 经济贸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由信息管理系划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

13、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14、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

15、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