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551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 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 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科学教学中的 情感教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 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 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针对当前中学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如何使中 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本文主要以情施教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关键词情感培养 教学方法 学生一、问题的提出

2、当前,中学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如何使中学教育面 向全体学生?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其中,对于大多 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的 90 年代的中学生来说,注重情感培养,以情施教,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二、科学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的方法中学科学教学艺术,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二是情感培养 的研究,所谓情感培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积极的情感去渲染、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使之得到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教师通过情感调节, 纠正学生中的不良情感,满足学生正常的情感要求。实践告诉我们,教与学的过程中,总 是离不开师

3、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更要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1.以饱满的情绪,振奋的精神,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布卢姆认为“认识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识。 ”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 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 的桥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曾对我校初一学生进行调查,被调查 325 名初一学生中,约 80%的学生认为,凡是上课时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富有激情的教 师比没有情感色彩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犹如教学的晴雨表,学 生从教师富有表情的脸部捕捉各种知识,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上课时

4、讲到重点、难点知 识时,往往通过脸部表情的变化,语言的抑扬顿挫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表情中去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上课的中重、难点。2.以高尚的情操、纯真的爱心影响学生,产生师生的感情共鸣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 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资料证明:“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接触的需要在少 年晚期到达高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菲和古德在对教师的期望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后 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非无意识地自我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将期望转化 为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将教师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将学生行为引向期望的模式。

5、 ”我不 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而且在下课后,还经常找学生谈心,用纯真的爱心感化、 激励学生,作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对学习遇到挫折和不善言辞的学生,更要 注入情感和爱心,在与学生交流思想时,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上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奋 发向上。如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郭亮,学习默默无闻,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意, 且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胆小,连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我发现他这个弱 点后,特意选他为英语课代表,从此,他对工作和各种活动都积极参与,学习成绩也有了 惊人的进步。正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 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

6、苦恼。 ”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需要关心和重视,他们身 上的“亮点”也需要老师们去挖掘,他们同样也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 善意的批评。总之,爱应该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爱;爱应该是细腻的,要做到无微不至 的爱;爱应该是严峻的,要作到刚柔相济的爱。教师要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 度、严而有方,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 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而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位真正有爱的教师,也是学生喜爱的教 师。当然,学生自然从喜欢教师开始而慢慢喜欢这个教师执教的课程。3.以亲切的教态,情感的处理教学过程,以情促识,情知并举教师在课堂

7、上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实践告 诉我们,教师以情施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据这几年教学实践认为情感培养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备课中注入情感,认真研究情感色彩,根据教学需要注入情感备课出发。例 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水污染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调查性实践作业调查我们周边 的玉坎河,让学生调查后在教室里展示污染前和后的相片对照,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及治 理环境污染,激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同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还我们家乡 的青山绿水的情感教育。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研究能力,更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动力。(2)教学过程要注入情感。教态要亲切,面带微笑,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让学生 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在学习溶液的 PH 值的时候,我提问:“把 PH 值等于 2 和 7 的两种液 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 PH 值可能为:A.9;B.5;C.7;D.1。很多学生回答是 A,我作出恍 然大悟的样子说:“原来把一杯盐酸倒入玉坎河里,这条河就变成了碱性液体。 ”同学们在哄 堂大笑的同时,印象很深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讲课时,以手势的配合,以渊博的知识,诙 谐的语调,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充满乐趣。教学语言必须情真意切、生 动形象、质朴自然、声情并茂,富有情感的语言可

9、把教学内容化作一般清泉,侵润学生的 心田,犹如一座洪钟,叩开学生情感之门扉。(3) “演示实验”中应注入情感。演示实验是科学课的特色之一,但有的学生害怕, 不敢大胆观察。例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爆鸣实验,我将课本上的实验改为把氢气储存在 一个保鲜袋里,袋口扎上一根玻璃管,点燃后把保鲜袋剪掉一个角,由于空气进入保鲜袋里和氢气混合引起强烈爆鸣。做实验前我先告诉学生,虽然爆鸣声较响,但不会有任何危 险,同学们可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加以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产生了良好的 教学效果。(4)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应注入情感。在批改作业本不能只是打上“”或“”,在试卷 上只打分数,有时可写上“有进步”、 “

10、方法有独创”“好”等,寥寥数语,能激励学生,提高学 生科学的信心和兴趣。(5)课外辅导活动也要注入感情。利用课外活动课,开展“洗发水”“冷霜的制作” “小地球仪的制作”等各种科学课外实验和兴趣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科学的学 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二、结论1.经 Z 检验法证明 8 班和 9 班的教学实验效果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别。注意学生的心 理因素,注重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常规教学方法。2.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及教学实践证明,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情感教 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考文献:1钟钱江.实践型作业中培养学

11、生的科学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9(303): 55.2郑青岳.科学课程 100 个教学案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作者单位:浙江玉环县坎门一中)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

12、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13、: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14、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