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深闺犹梦寒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545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深闺犹梦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深闺犹梦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深闺犹梦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深闺犹梦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深闺犹梦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闺犹梦寒深闺犹梦寒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 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深闺犹梦寒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 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深闺犹梦寒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 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 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纵深的历史尘埃和广袤的天地苍穹无法掩埋和阻断人类最初的美好情感,而涉江 采芙蓉和西洲曲两首诗亦有诸多互现之处。本文将两首诗以独立的抒情文本解读同 时又将其共同的意象及表达加以对比评析。(一)抒情主人公通过这两首诗的显性信息可知其都是个体独立感情的

2、表达,而且抒情主人公与情感 指向相隔遥遥的距离,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一种自抒,是对自身情感的自我观照。抒情主人 公即抒情主体。但是它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我认为抒情主体是指情感出发的角度和在者, 甚至可以理解为“视点”。 西洲曲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少女,这没有疑问和争议,但 是对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的性别却存在诸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首游子怀 念家乡妻子的诗。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首妻子思念远方游子的诗。在此,我取后一种说法, “芙蓉”(荷花)暗关着“夫容”,可理解为女子思夫口吻,但这绝非说此诗作者为女性,而是说 作者采取“思妇调”来创作。 “还顾望旧乡,长路浩漫漫”两句在写法上,更是采用了“从对面

3、 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 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西洲曲的抒情主人公自始至终以“忆”的方式,以诉说的语调来抒 发情感“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等诗句,环环相扣,声情摇曳。(二)所托之物两首诗都采用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所谓的“物”即感情载体,是抒情主体所言之情 的客体化。即主体感情(心象)的物象化(物象)。显然,两首诗有共同的所托之物“芙蓉” (荷花)。涉江采芙蓉一诗如果将其看作一个完整的叙事,那么全诗以“芙蓉”为唯一的中 心意象, “采芙蓉”是主要情节, “赠芙蓉”是全诗的转折和矛

4、盾的升级之处。 “芙蓉无寄处”则是 整个叙事的高潮和结局,围绕“芙蓉”这个意象而展开的故事和附着在意象载体之上的感情 就构成了整首诗的总体效果。西洲曲中“莲”(荷花)并非唯一的意象,之前有“梅”之后有“飞鸿”等意象,我认为 “折梅寄江北”中的“梅”是一个静态的情感载体,而“莲”却是感情高潮和抒情主体最为炽烈 的表达,是动态的情感载体。整首诗又充满了时空季节的转换和变化,从这种意义上可以 说“莲”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其他的意象是为感情作的铺垫和延伸。开始关于地域空间和季 节时令交替的铺叙都是为了引出“莲”这一意象,是为引出“莲”的生长季节, “莲”的出现是抒 情主体感情最饱满的高潮点。“芙蓉”为何

5、在古代能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载体呢?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 “芙蓉”的谐音通“夫容”,可以在思妇心中产生共鸣;其次“芙蓉”又名“荷花”,其果实为“莲 子”, “莲子”的谐音通“怜子”,是爱意的代称,易于传情达意;再次“芙蓉”为纯洁的代表, “出 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女子对贞操尤为重视, “芙 蓉”也成为女子贞洁的代言。(三)所寄之情所寄之情,情指抒情主人公的“心象”,指抒情主体借抒情客体所表达的感情,是诗 歌的落脚点和归宿。不难理解两首诗所寄之情都是一种对于恋人的相思、怀念和吟咏:“所 思在远道”、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两首诗都透露出抒情主体

6、的孤独和怅然:“同心而 离居”、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但也表达出她们对对方感情的强烈。不同的是一个是 现实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如前所述, 涉江采芙蓉表达思妇对远方游子决绝的思念,之所以决绝是因为出于 现实的考虑,现实是“所思在远道”,远方的丈夫或因徭役所累,或因生计所迫, “还顾望旧 乡。长路漫浩浩”这漫长的旅途阻隔了游子回家的路,所以思妇对未来的相见没有抱任何希 望,而是一种绝望甚至决绝的态度“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离居、忧伤终老,这 是一种怎掸的绝望,把生离当死别。一别永诀。在此诗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于 此抒情主人公已到“肝肠寸断”不能语,这是一种最深刻的悲情现实

7、主义。西洲曲相比涉江采芙蓉在感情上相对活泼而清脱。季节的转变,意象的跳 转,感情的升华,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怀想和憧憬。虽然是忆的方式。也充满了无限怅 然,但是却无不透露出少女的诗意与幻想。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 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季节的变换。条理井 然,时序渐进。主人公随物赋情,表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四季轮回,思念不止。 “莲花”、 “莲子”、 “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 “莲心”即“怜心”。 “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 坚贞,语意双关。在强烈的感情之后,望郎而不至,只好将这浓郁的相思之情寄予南风, “卷帘

8、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至此浪漫主义达到顶点。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

9、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

10、、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1、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