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449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专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贸易题题 目:目: 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同时也使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也越来越迅猛。而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也不断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无论是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取得了较好的进步。外贸竞争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

2、国市场上所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是国家(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实力的直接表现。那么,如何使对外贸易能够起到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已成为我国贸易理论界日益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加入 WTO,对中国的服装业来说是一个机遇,纺织进出口配额取消、限制放宽以及关税降低,使中国企业和国外同行能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规则下竞争。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增长、服装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将越来越复杂。中国入世后,服装面料、辅料、服装机械等进口关税与限制将放宽,这有利于服装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等级提高。另

3、一方面,服装进口也将增加,近期直接进口数量不会很多,主要集中在高档服装,不会带来直接竞争压力。但长期而言,若让服装进口品牌占主导地位,不利于中国服装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为我国工业化积累资金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业在全省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加入 WTO 后浙江省的服装出口保留强劲的增长态势:2003 年 1-5 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 274.05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 17.58%。浙江服装出口额达 36.82 亿美元,已经成为浙江第二大类出

4、口商品,占全省外面出口总值的 20.3%。现代宁波服装业起步于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凭借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经过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服装产业大城市和中国服装业的代表。作为国内知名的服装生产基地,拥有较好的金融环境,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同时借助于独到的服装生产技术,富裕了我市现代服装工业迅速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宁波服装业形成了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集针织服装、羊毛羊绒服装、童装、皮革服装之大成的庞大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特别是男装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宁波服装产品同时产销日、美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经

5、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宁波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城市和世界男装的重要生产基地。然而,现今宁波服装产业的增长幅度已经明显趋缓,利润空间也在缩小,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在不断发展壮大和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的提高,新的贸易壁垒和挑战的威胁等问题。目前宁波服装业能否具有外贸竞争优势,如何应对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证宁波外贸的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这些都成了摆在眼前亟待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宁波服装业外贸竞争力发展及提升对策的研究不仅能更好的引导宁波市本身外贸的增长,对其他省市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相关研究的最新

6、成果及动态(一)国内外关于外贸竞争力的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综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意味着这个国家、产业或企业具有某种优势或者竞争力。外贸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和直接体现,外贸竞争力主要以出口竞争力来衡量。从对外贸竞争力构成的具体内容方面的研究来看,有对产品外贸竞争力、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外贸竞争力的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有关竞争力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逐渐增。但是,这些研究大都仅停留在企业或国家的层次上,很少有人在产业的层次方面研究。迈克尔.波特(1990)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

7、变里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定义产业就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迈克尔.波特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国砸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迈克尔.波特不仅给出了产业竞争力的准确定义,而且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的四阶段说,即产业竞争力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四个层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阶段,后以极端属于衰落时期。在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方

8、面,迈克尔.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后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方面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迈克尔.波特六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决定并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包括一下六个,即: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机遇和政府行为。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除了波特,还有阿基米(Riad Ajami)(1992),他认为,国际竞争力是该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份额大小即期增长能力,这说明其用外贸竞争力来代表国经竞争力;马库森(MarKusen)(199

9、2)认为,在自由贸易环境中,如果一个国家相比他国具有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通过贸易得到的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必定高于他国;卡米舍尔(Carmichael,1970)认为外贸竞争力体现为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的能力;麦克菲卓基(1995)认为产业竞争力为出口份额的增减。从产品和产业层次上分析外贸竞争力方面的有:Temple,Paul 以及 Giovanni Urga(1997)从进口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制造业竞争力;帕金逊(J.R.Parkinson)对英国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制成品的出口商品每单位价值和出口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F.Ray(1996)对英国产品在东欧国

10、家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研究;Eva.Paus(1998)根据东德经验阐明了结构的调整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从企业角度进行外贸竞争力方面的分析有:E.A.Carmichael(1978)把外贸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能力。M.E.Porter(1986)把外贸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的能力。M.E.Porter(1986)全面分析了企业竞争力。Karier Thornas(1994)则具体分析了美国企业竞争力的状况。Sanjaya Lall(2004)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对中国外贸竞争力及其对东亚领国造成的威胁和影响进行了分析。Narula 建立

11、经验模型对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与贸易及外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Xingpeng Xu(2000)对环境规制对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Yuichiro Uchida(2005)通过对 9 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企业间竞争状况的实证分析发现,大多数的被研究国家的实证结果都表明,较强的国内竞争与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而与技术竞争力的变化相关不显著,只有美国和韩国的数据显示较强的国内竞争与技术竞争力的变化高度相关。此外,在较发达国家技术竞争力与贸易竞争力之间显示出了累积效应以及路径依赖,而发展中国家二者关联不明显。Manitra Rakotoarisoa,Ashok Gulati(

12、2006)利用名义保护系数对印度奶产品在 1975 至 2001 年间的竞争力变化情况进行了测算,并通过估计国内对鲜奶及奶粉的消费和需求对世界价格上升对国内奶产品产量及出口情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国际奶制品市场没有被曲扭情况下,印度奶产品具有外贸竞争力并可以成为净出口者。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开展关于竞争力的研究的,并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和对外贸易估摸的逐渐扩大而日益增多,但主要侧重于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方面。在对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方面进行研究以外,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涉及区域产品竞争力研究,对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和产业组织等的竞争力进行了

13、初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可以组金碚(2003)等人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以及知己和间接因素的角度分析入手,对我国工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中国工业国际惊慌赠礼-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在产业竞争力及其指标体系、产业科技竞争力、产业组织竞争力等方面都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是关于外贸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国内学者还处于初步摸索的阶段,有学者认为,外贸竞争力就是一国或者地区的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即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利润的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获得

14、国际贸易顺差或者实行国际贸易平衡的能力。而国内学者狄昂照、吴明录等在其国际竞争力一书中,对外贸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更广义的理解,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出口能力、进口能力和成交能力等三方面指标来体现。其中出口能力的衡量涉及商品出口总额、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出口产品结构和非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四项指标,进口能力包括商品进口总额、商品进口增长速度和进口商品结构三方面,成交能力则由汇率变动和外贸平衡状况来衡量。目前,国内学者一般采用陈宝春(1997)和贾继锋(2001)提出的定义。陈春宝(1997)从产品的角度分析,认为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

15、此获得利润的能力。贾继锋(2001)对外贸易力的定义从产品竞争力角度扩大到了企业和产业层面,他还指出外贸竞争力包含了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四个层次,使外贸竞争力的更加丰富和完善。关于企业的外贸竞争力研究,毕素红(2004)针对外贸企业从企业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建设与提高外贸竞争力之间的关于。而在地区外贸竞争力方面,陈圣河(1999)研究了广东省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外贸竞争力。谢晓英(2005)运用指标实证分析了四川省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和提升路径。温晓琼(2006)从区域外贸竞争力角度探讨了甘肃省外贸竞争力的提升措施。李少杰(2008)对重庆市对外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析了制约外贸竞争力的因

16、素。高勋炳(2007)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安徽省外贸竞争力。李颖(2007)对安徽省外贸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产品和产业的外贸竞争力研究。关于产品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是金碚(1995)开始研究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他应用外贸竞争力的多项指标对我国工业内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关于对农产品外贸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例如屈小博(2007)研究了中国农产品外贸竞争力,得出我国农产品外贸竞争力处于弱势的结论。此外还有棉花、蔗糖和大蒜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另外,在研究外贸竞争力的理论和方法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理论上,霍建国(2003)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结合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提出支撑我国外贸发展的主导理论。在借鉴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同时,并没有机械地运用波特的理论,而是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外贸发展实践,将比较优势理论同竞争优势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苑涛(2005)认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并且获得大量贸易利益的能力优势。在研究方法上,程春梅(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