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20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 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 “活”字在语文新课改中的妙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 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活”字在语文新课 改中的妙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 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 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现代语文教学“活”的迫切性、可行性的重要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实施需从“乐”、 “情”、 “美”、 “智”四个方面入手,发挥师生的教学互动性,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

2、师 跑,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 融。关键词乐 情 美 智 教学机智一、 “活”字教学的时代意义首先,从时代目标要求看:“活”字教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语文,诚如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是从事 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因而,语文教师“活”字 教学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和“四化”大业早日实现的意义自不待言。其次,从教改科研成果看:“活”字教学又具有可行性。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 诫同行“一定要把学生教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撰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3、,指出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 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所以我认为“活”堪称语文教学法 之精髓。最后,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活”字教学更具有紧迫性。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程 式和练习、考试、分数等枷锁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花费时间、投入精力都较少,而又 能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这便成了当前语文教改研讨的“难点”和“热点” 。解决这一棘手 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条,方法也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师”活”字教学乃不 失为使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治本”之举,势在必行。二、 “活”字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原理1

4、.“乐”是活的教学前提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那么 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 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2.“情”是活的教学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马丁伦说过,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信 息的交流与传递,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基础上进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培 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尤 其是语文

5、教师要想把课教活, “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 “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从某 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 “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 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了解他们 学习语文的甘苦;少做“严父慈母”,多做兄长学友,使学生可亲近、可信赖、可仿效,没 有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3.“美”是活的教学完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曲优美和谐的动人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对教者 而言,教态大方自然潇洒,板书简明美观巧妙,语言纯洁

6、幽默诙谐,韵味无穷是美;对学 生而言,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作文可体验美、创造美, 要努力使双边活动配合默契,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曲终余兴未尽。让学生在语文 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 的聪明才智,去发现美、追 求美、创造美、塑造美的人生,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4.“智”是活的教学保证“活”字教学就得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而应把学生推上主人公的宝座。教 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而不是“主角”,而且还得根据“主体”发挥情况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这就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 首先要

7、熟悉大纲,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其次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胸有成竹;且要了解 学生,对施教对象了如指掌;再就是要讲究教艺,设法占“制高点”,找“诱发点”,抓“发散 点”。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三、 “活”字教学实施的探究1.“多功能”合作法 课堂 45 分钟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 道。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 “全频道”式接受、 “多功能”协调、 “立 体”式渗透。语文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方面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 虑“听、说、读、写”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相机穿插。 尽可能使学

8、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语 文课,真正在主战场上打好提高学习效率的攻坚战。2.“现场办公”作文法作文课堪称“众学所归”,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所在。学生常常为作文犯难,教师每每为批改发愁,真可谓谈“文”色变。每周一作固然重 要,但一周后(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评却已时过境迁,激情冷却,效果欠佳。所谓“现场办 公”是指当堂出题、当堂指导、当堂训练、当堂批改、当堂讲评的口头作文训练方法。其好 处是:容量大,一般一次可训练几道题;周期短,体现了“短、平、快”的节奏特色;兴致 浓,人人参与,气氛热烈,引进竞争机制;费力少,教学双方一般

9、都可当堂清,不留后遗症。方法上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刚开始选题难度可低些,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有得 说,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激发说的欲望,强调重在参与。亦可采用“示范下水”说、启发 鼓励说、树典型模仿说、因材施教指导说、集思广益帮助说等办法,并相机传授说话技艺, 逐步养成“出口成章”的说话习惯和能力。 “入门”后可开展说话竞赛,如即兴说、论辩、演讲、 求异说等,还可以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拟提纲,再扬长去短,取长补短修改成文,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实践证明此法效果颇佳。 3.问题情境创设法 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教师给学生 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

10、方法上,可让学生互问互答,取长补短,或改由学生 问老师,共同切磋。教师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学生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便于拨动学生 心弦,点燃好奇之火;扫除障碍,解开症结,指点柳暗花明处;矫治思维“盲点”,拨正思 维歧途,师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王国”,教学相长。4.社会课堂渗透法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变封闭式 为开放式,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增加 实践,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知识技能,弥补小课堂之不足。方法上,可搞些诸如“一 日一名言接力”、 “语文早餐大家说”等活动及组织“周末读书俱乐部”、 “文学社”、 “

11、书画社”、 “新 闻社”、 “文娱社”等团体,使人人都有“风光”的时候,个个都有理想的去处。甚至可以走向 社会“观光记游”, “采风调查”, “做小记者”, “当业余编辑、节目主持人”等等。总之,以丰富 多彩的活动促进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力求自 己达到变教为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活教活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3刘亚其中学语文教研快乐学语文4黄天中学语文教学报新课程与学生,2005(作者单位:山西晋城市城区凤阳小学)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

12、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

13、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

14、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