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12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 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是篇质量较高的学 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英语素质教育 的关键在于交际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 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 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本文从英语教学的实质,课堂听说交际活动的特征,听说交际活动的模式三 个方面阐述了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交际。关键词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交际一、英语教学的实质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

2、寻找合理的英语教学模式,那么,英语教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呢?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为什么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呢?第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是彼此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 学的效果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也可以说,教学即交际(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第二,教学是活动,通过交际活动,学生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上认识、掌握英语, 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可以说,教学用交际(Teaching is by communication) 。第三,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

3、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 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 应。正是教学促进了这种交流,也可以说,教学为交际(Teaching is for commmunication) 。交际法提出交际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这是外语教学发展的里程碑。二、课堂听说交际活动的特征交际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形式,对于它们在课堂中的具体安排,我们作了进 一步的研究。一方面,我们认为,这四种形式不能绝然分开,而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相辅 相成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 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能力大大落后于读写能力,学

4、了多年外语却是“聋子”、 “哑巴”,这也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良好的读写创造条件。因此,我们的观点是:听说交际活动应当作为外语教学的突破口。那么,课堂里的听说交际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有人认为让学生开口就算是进行交际 了,其实这种观念是有失偏颇的。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先教学生被动结构,然后要求学生 口头把一系列主动句改为被动句,再让学生用 be done 结构一一造句,这是不是交际呢? 显然不是。又如,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这算不算交际呢?显然 也不是!事实上,课堂内的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注重掌握语 言形

5、式,后者重在实际运用,两者绝对不能等同。如果我们的听说训练一直停留在语言能 力的阶段,那么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 一个令人遗憾的盲点。 三、听说交际活动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活动与交际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言活动是顺 利开展交际活动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构与交际并不矛盾,必须引起 同样的重视。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 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具体归纳为 PMMC 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 、 机械性训练(Mechanical Drills) 、有意义操练(

6、Meaningful Drills) 、交际性练习 (Communicative Drills) 。虽然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机械性训练稍显过时,但正如 Littlewood 所讲的:“我们对 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了解太少,不能断言什么对语言学习有帮助,什么对语言学习没有帮 助。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结构操练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尤其是当教师希望 把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毫不含糊地集中在结构体系中某一重要特点的时候。当然,机械 性训练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运用恰当,为以后有意义的操练及交际性练习作准备。有意义的操练是把“意义”介入到结构中去,是我们在语言和功能间所架设的桥梁。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

7、的例子来说明它与纯机械操练的不同之处。 (教师板书)I dont feel like(go to the cinema/have a swim)Task 1:用所给词组完成句子。根据要求,学生会给出两个句子。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I dont feel like having a swim.Task 2:设计简短对话,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你拒绝了朋友的两个提议。学生经过讨论,给出下面的对话。A: 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B: Oh no, 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A:

8、 Then how about swimming?B: Oh no, I dont feellike having a swim. Im really tired.通过对比,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后者的生动性。因为功能与意义的结合更接近于生活 情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有意义操练的重要性就在于其“桥梁”功能。否则,功 能与交际之间的距离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在经过了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 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语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 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综合性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一开始教师

9、就可以完全放手,不加控制。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 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 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交际训练。交际性练习是 整个课堂教学的最高形式,设计得当,学生乐于参与,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发挥达到高潮, 课堂气氛的活跃达到顶点。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练习,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教师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但是,如果能够通 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同时我们也认为,听

10、说交际活动 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根据需要具有了多元的特征,如:成为了学 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时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与评价者,甚至是学 生小组活动的参与者等等。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 入了新的内容,也更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开拓,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 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 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 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

11、习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 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认为,听说交际活动是英语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搞 好英语学科素质教育关键。参考文献:1William LittlewoodCommunicative Language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2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3Christina Bratt Paulston, Mary Newton Bruder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Winthrop Publishers,Inc.,1976(作者单位:

12、山东胶南市第三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13、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

14、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