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詔令的傳佈爲中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397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詔令的傳佈爲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詔令的傳佈爲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詔令的傳佈爲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詔令的傳佈爲中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詔令的傳佈爲中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詔令的傳佈爲中心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粉壁,是指經過粉刷、可供書寫的牆壁。有关騷人墨客在粉壁上寫詩作畫 的记载屢見於史籍當中,粉壁成了他們個人藝術創作的所在;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朝廷 和官府也很早就利用粉壁來錄寫、公佈詔敕政令,粉壁被当作傳佈告示的一種載體。本文 的重點在於後一方面。本文主要考察宋代官府運用粉壁來公佈诏敕政令的情形,希望自此入手,探討宋代 社會官府和民間溝通聯繫的途徑和實際狀況。一、宋以前粉壁述略粉壁古已有之,它被官府用來發佈政令、傳遞信息,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汉代诏令 即曾錄寫於鄉亭牆壁(也即粉壁) ,或錄寫于木板再懸挂其上。漢簡中有將官

2、府教令“扁書 鄉亭市里顯見處令民知之”或“各明白大扁書市里官所寺舍門亭燧堠中,令吏卒民盡訟知之” 的記載,據考證“扁書”義同“板書”、 “版書”,就是題署文書于木板之上。1鄉亭市里以至官 所寺舍等人群集中之處作爲公佈詔令的場所,往往立有粉壁,或供懸挂,或直接錄寫。2唐代官司經常要將各個部門的格式條令書於廳事之壁。 唐會要卷三九載文明元年 (684)四月十四日敕云:“律令格式,爲政之本。內外官人退食之暇,各宜尋覽。仍以當 司格令書於廳事之壁,俯仰觀瞻,使免遺忘。 ”3這種廳事之壁也是粉壁之一種,起到了傳 佈朝廷律令的作用。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云:朝廷百司諸廳皆有壁記,叙官秩創制及遷授始末,原其作意

3、,蓋欲著前政履歷而發 將來健羨焉。故爲廳記之體,貴其說事詳雅,不爲苟飾。而近時作記多措浮詞,褒美人才, 抑揚門閥,殊失記事之本意。韋氏兩京記云:“郎官盛寫壁記以紀當廳前後遷除出入, 浸以成俗。 ”然則壁之有記豈當是國朝以來始自臺省,遂流郡邑耳。4据此,至封演之時(唐代中期) ,百司和郡縣之廳壁記的內容主要是“敘官秩創制及遷授 始末”。宋代文獻中也保存了大量的郡縣廳壁記。這些“廳壁記”所面對的主要是官員,而非 民衆,與本文中心無涉,故不予詳論。唐代詔敕向民衆傳達,也要選擇人群集中的處所來錄寫公佈。5唐大詔令集卷 十所載咸通八年(867)痊復救恤百姓僧尼敕指出:“此敕到,仰所在州縣寫錄敕,牓 於州

4、縣門並坊市村閭要路。 ”6同書卷八六載咸通七年大赦說“赦書到後,各委本道全 寫錄,於縣門牓示。 ”據同書卷一一四所載牓示廣濟方敕中說:“宜命郡縣長官 就廣濟方中逐要者,於大板上件錄,當村坊要路牓示。 ”則前兩者所謂“牓示”,當是在 木板上錄寫,而悬挂于州縣門和坊市村閭要路,這与漢代的做法相似。除了木板錄寫,在 敦煌和吐魯番的出土文書中,还保存了數件唐代後期和五代時期的節度使和僧都統發佈的 榜文,其中 S.8516B 上有“使 帖牓衙門”。7陈子昂的奏疏中说:“陛下布德澤,下 明詔,將示天下百姓,必待刺史縣令為陛下謹宣之,不得其人,但委棄有司而掛墻壁 爾。 ”8王建詩原上新居十三首之九中說:“門

5、前粉壁上,書著縣官名”。9比較上述可 知,朝廷官府的詔敕政令是在特定場所中的粉壁上公佈的。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五代會要卷二四所載長興二年(931)五月一道敕文,是戒飭內外臣僚不可接受 請托、妄薦公人,其文末云:“兼敕到後,但是州府並於鋪驛及顯要處粉壁具錄敕命曉諭, 常令申舉,永使聞知。 ”雖然這道敕文是針對某些官員的,但爲使民衆也聞知其情,要在州 府的“鋪驛及顯要處”通過粉壁來“具錄敕命”。晉高祖天福二年(937)二月針對社會動亂期 間逃入山林或者結衆聚事的民衆,發佈一道召民復業的詔敕,其末云:委逐處長吏遍下管內,令於山谷、道口、津渡如法粉壁曉諭,仍不時差人四向專切 招攜,如是不能悛改、尚務

6、結集者,委逐處差兵掩殺。10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可以看到五代時期朝廷官府在州縣的驛鋪、津渡以至山谷、道口設 立粉壁,以頒佈詔敕。二、宋代粉壁在空間上的分佈宋以前的粉壁作爲詔敕政令的物質載體,體現出明显的空間意義,即分佈於不同的 場所。宋代的粉壁也不例外。據作邑自箴卷一云:“通知條法,大字楷書,榜要鬧處曉告民庶,鄉村粉壁如法 謄寫。 ”鄉村立有粉壁可以確證,但要鬧處出榜是否立有粉壁則仍需進一步論證。 黃氏日抄 卷四十一上淵聖皇帝云:自崇寧迄宣和,寛恤之詔歲一舉之,宣之通衢而人不聽,挂之牆壁而人不視,以其 文具而實不至故也11又王庭珪盧溪文集卷二十七與宣諭劉御史書云:至今提刑司出榜放,轉運司出榜催。

7、兩司爭為空文,俱掛牆壁。以此罔百姓可也, 朝廷可欺乎?至於比年以來,御書寬恤及平反刑獄等詔,則雖牆壁亦未嘗掛。頃傳大斾壓 境之始,紛然勞民,造亭宇粉壁,榜其上。視其後,乃紹興三年三月書。其滅裂文具,雖 兒戲尚不如此。12又晝簾緒論臨民篇第二云:爱民之要尤先於使民逺罪。夫民之麗刑,豈皆頑而好犯哉?愚蒙無知,故抵冒而不 自覺, (令)今宜以其條律之大者榜之牆壁,明白戒曉,曰某事犯某法得某罪,使之自為 趨避。13據這三條材料可知,朝廷的平反詔書、寬恤指揮、監司以至縣令的文告皆於牆壁上公佈, 亭宇粉壁就是爲發佈榜文而創設的。至於榜文的形制則因時因地而異,或錄寫於木板,或 直接謄寫於粉壁上,如作邑自箴所

8、言,或者錄於紙上,如前引出土文書,到宋代,監 司和州開始用鏤版的文告了,14但它們都需要有粉壁的依託。實際上要鬧處出榜也要懸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挂或張貼於粉壁上,出榜之地就是粉壁之所。宋代公佈朝廷官府詔敕政令手段的豐富也使 得“粉壁”的含義有泛化的傾向,所謂“粉壁曉示”實際上是泛指在特定場所公佈詔敕政令。 文獻中常見“揭牓通衢”,近乎套語,而不及粉壁,這反映了官府對詔敕政令公佈場所的重 視,而粉壁的社會意義也正在於這些場所的聯繫作用。宋代的粉壁是繼承前代而來的,分佈於在州縣衙署門、治所城門、市曹、通衢、驛 鋪、津渡、邸店以至鄉村村落中。它們的共同特點在於它們都是人們生活的場所,人群集 中或往

9、來頻繁,便於傳播信息,也是官民發生接觸的關節點。對這些場所的考察是把握粉 壁傳佈朝廷官府詔敕政令功能的關鍵。州縣衙署門被視爲朝廷官府出令之所,帶有濃厚的象徵意義。官府的諸多榜文通常 首先在衙署門的粉壁上予以公佈。州縣門(或称譙門15)一般指衙署門,是發佈朝廷詔敕以及一州一縣帶有全局性 的政令之所在。據慶元條法事類 ,皇帝的手詔“事應民間通知者”要“牓監司州縣門首”。 16此外,監司下發給州縣、州下發給縣的政令公文需要公佈的也多在州縣門公佈。 名公 書判清明集17卷一一人品門 “公吏”類收入一組江東提刑蔡杭(久軒)18的判詞, 是對屬縣的犯法胥吏的判決,最後申明要“榜本縣”。另一篇劉克莊所作南康

10、軍前都吏樊 銓冒受朝廷爵命等事是對南康軍胥吏的判決,其文末云“仍榜本軍”。這里榜本軍、榜本 縣應該都是在州縣門(譙門)張貼曉示的。19州縣門前一般立有手詔亭(或稱宣詔亭)和頒春亭。20手詔亭用來公佈朝廷的詔 敕指揮,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六八載:“(紹興二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朔,大理評事 鞏衍面對,乞令監司督責守令修葺手詔亭宇,每遇寬恤指揮,專一揭示,使民通知。從之。 ”頒春亭是州縣頒佈勸農詔敕政令之所。 寶慶四明志卷三:“宣詔亭:奉國門外之左,亭 之右又有曉示亭;頒春亭:奉國門外之右,亭之左又有曉示亭。 ”21據此,宣詔、頒春二 亭外,還設有曉示亭来公布官府政令。在亭宇宣佈詔敕政令的功能實際上是通過其中的粉 壁來實現的,亭宇只不過是一種“門面”而已。除了州縣門之外,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