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1380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来, 安徽全省中小学收费水平普遍比过去减少一 半左右, 19 个“ 一费制” 县则减少更多。加上现有财力主要用于集中保“ 国标工资” , 县乡财政根本不可能另行安排公用经费, 致使学校公用经费入不敷出, 正常运转更趋困难。 其他地区也面临着同 样的问题。二、 政策建议1. 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方面的责任。 具体地说, 由中央政府承担全国近 7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 教师的“ 国标工资” ;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中的“ 省贴” 部分, 由省级政府承担; 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 危房改造、 校舍建设及维修、 师资培训等经费, 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承担。 要适时调整农

2、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要深化改革, 建立各级政府之间、 各级政府中 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克服体制性障碍, 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的成本。2.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所谓公共财政, 是指 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 包括费和税)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收支的各个环节都接受人民的监督, 公正而且透明。 建立公共财政, 关键在于政府要退出竞 争性领域, 专心于公共事业。 政府应彻底实现职能的转变, 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 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来。1978 年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中 央和地

3、方如何“ 收钱” 、 如何“ 分钱” , 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 花钱” 的问题。政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建立公开和法制化的预算管理是财政 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公共财政理论, 政府支出的侧重点在教育( 特别是义务教育) 、 医疗卫生( 特别是公共卫生) 、 科技投入( 特别是研究和发展中的政府支 出) 、 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保障等方面。 在研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时候, 人们经常关注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收入的差距, 事实上, 社会公共服 务的公平同样是重要的问题。这些方面正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 需要政府发挥其功能。 因此财政支出的任务之一, 是实现社

4、会公平目标, 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并改善教育和医疗供给, 以及保护环境, 使所有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 公共卫生和环境服务。 只要结构调整得当, 把当前较多的用于非义务教育的资金转给义 务教育, 就不会增加财政的负担。政府财政的收支运作要公开透明。国家权力机关主要通过预算制度来监管政府的财政支出。 引入市场力量, 社会公众对政府活动实施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 从根本上确立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迫切目标。 其中, 改革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和加 强行政立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 的信息化水平张铁道(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员)20

5、03 年 5 月 30 日, 新一届国务院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做出决定, 中央和地方 政府共同投入人民币 90 亿元, 以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省区为重点, 实施以“ 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 为主旨的农村教育综合发展项目。 按此计划, 国家将在今 后 5 年时间, 为中西部农村 8. 64 万个村级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为 25. 2万所农村完全小学设立卫星教学收视点; 在 3 万 余所乡镇初级中学建设计算机教室。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同时也将在促进教师继续教育、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农村

6、党员干部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 用。 不言而喻, 启动这一综合发展项目是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文明建设, 借助信息化手段缩小中西部农村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知识差距的 重大举措。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我国仍然11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国度, 农村人口达 8. 0739 亿, 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63. 91% 。经过 20多年改革开放, 我国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 但是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 因此, 实施这样一个项目对于 提升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缩小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无疑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正因如此,

7、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将 此称为“ 一场教育革命” 。这场惠及全国贫困农村人口的教育革命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这是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两基” 目标之后, 顺 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全民教育,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与以往的教育决策不同, 中央政府果敢地将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引入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表明国家希望 借助先进的教育信息传输技术, 促进知识、 技术及其他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进而有效地满足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第二, 农村远 程教育工程致力于整合基础教育、 成人教育和党员干部教育, 从而将有可能重新勾画出新世纪我国的

8、农村教育为社区服务的变革性特征, 从而透露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我们有 理由期待, 这一项目的实施, 必将有助于推进农村条件下实现学习化社会目标的历史进程。 第三, 我国政府的决策又一次为国际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 了创造性的贡献。1990 年, 我国在山东泰安成功举办了“ 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 , 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教育为农民的致富幸福服务的经验,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199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大会通过决议, 在中国设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 该中心在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共同 指导下,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工作, 已经成

9、为国际社会农村教育研究的大本营。 该中心于2001 年公布的 教育促进农村变革: 政策框架 报告指出, 教育应当成为改造农村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应当强 调学习机会的公平与均等、 有较高质量并适合农村需要、 具有较高效能等三项标准, 为此, 农村教育的学习内容、 教学方式必须适应农村人口全民 学习的需求。同时, 报告还建议, 在推进农村变革过程中, 应当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认为, 我国政府即将实施的“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 目” 必将会使“ 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变革” 的信念成为现实, 并会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预测上述项目可能产生的积极成果的同 时,

10、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 的确是一次凭借教育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农村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 对于现行农村 教育也是一次深刻的改革。 仅就基础教育而言, 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及师生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方式、 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等, 都将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对此, 农村教育工 作者以及参与这一项目的同志都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最近, 笔者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项目前期调研。 贫困县的实际需求使笔者认识到,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应当对于以下因素予以充分考虑。第一, 国家应当在分类配置教育信息技术设 备的同时, 建立邀集众多领域( 包括教育信

11、息技术、 课程与教学、 农村经济与社会、 教育经济学、 教育社会学、 党建理论、 成人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体制改革等) 的专家共同组成项目专家团进行研究 的机制, 制定全面可行的项目方案。 在确定硬件配置基础之后, 应尽早对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做出规划, 不仅要从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 进行全员 教师培训方面做出安排, 还应就“ 三教统筹” 、 “ 农科教结合” 与党员干部教育的教育内容及供给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和研制。 此外, 应当本着构架新农村教育的宗旨, 整合相关专业机构, 形成县级教育 信息资源服务中心, 配合实施新课程和本项目, 专门负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包括多媒体资源采集整

12、理、 储存传播、 人员培训、 业务评价等 业务工作,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第二, 新课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设备条件的提供, 对于专业能力相对薄弱、 在职继续教育机会不足的贫困地区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专业的考 验。 他们对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水平, 都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们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绩效。所以应当开发浅 显易用的教师自修学习材料, 精心组织各级教师培训, 并在现场对于他们的教学探索予以支持, 以12帮助他们改变习以为常的单一教学模式, 尽快适 应新的教育条件下的教学要求。为了保持教师群体性的专业发展, 还应当探索、 推广多样化的教师交流研修机制。对于

13、那些确无能力胜任业务的人员, 应当及时加以调整。 第三, 应当建立与新的现代农村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改革不合时宜的政策与规章制度。 例如, 鼓励提高“ 设备利用率” , 淡化只保存不利用的 “ 完好率” ; 强调教师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组织积极的学习活动, 减少照本宣科的“ 满堂灌” 现象; 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 对于已有设备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情况, 应当进行有效的监督。 还应当建立项目信息交流机制, 利用网站、 简报和多种媒体手段及时将本地的、 外地的工作经验和发展动态进行传播。第四, 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持农 村教育现代化。 地方政府应当努力协

14、调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与党员干部教育活动之间的衔接, 以保持项目的可持续性。已有的各种资源应当物尽其 用, 切忌搞脱离实际的“ 示范项目” 、 “ 样板工程” 之类的花架子。第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构建以信息化手段驱动的旨在促进农村变革的农村教育体系是一场 艰巨的创新工程, 对此,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国外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也不多。 因此, 需要结合已有的成功个案以及理论成果进行调查研究。国 内外专业机构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的教育扶贫项目也值得我们进行实地考察。 其中突出的有:“ 中英基础教育发展项目” 、 “ 李嘉诚信息技术教育项目” 、 “ 北京农科院农业信息技术服务项目” 以及 各

15、地成功的远程党员干部培训活动等。还可以借助国际合作, 了解借鉴别国的经验, 引进他人的资源, 为我所用。 上述研究的成果和合作活动将会有 助于项目实施方案的制订、 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项目进展的监控与评价、 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等, 从而有力地推动项目的实施。 第六, 加强试点县的能力建设是项目实施的基础。 各项目县应当积极争取省市支持, 组织项目管理、 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三类技术专业实践等 方面的专题性骨干人员培训, 进而开展全员培训,以便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尽快建立县级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中心, 配合人 员培训编写专题性项目手册和培训资料,

16、 积累本县范围内成功的教育经验, 并通过各种形式加以及时推广。 同时, 应采取派出去、 请进来等方式, 学习借鉴外地的教育经验。全纳教育视角中的农村教育发展陈云英(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 研究员)当英文词“ inclusive education” 在 1993 年哈 尔滨会议出现时, 笔者作为大会的中方主席, 根据教育的人权精神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 将这个词译为“ 全纳教育” 。 全纳教育是在教育人权观念影响下, 接纳每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的教育观念和体制。全纳教育的对象指的是在传统的学校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能很好地获得教育机会而失学、 辍学的儿 童, 广泛的指残疾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 女童、 艾滋病儿童等需要特殊照顾和支持的儿童, 也称为特殊需要儿童。 英国和美国的报告都显示约有 20% 的儿童有特殊教育的需要, 国际上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要略高于发达国家。只有认真对待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才能体现以人为本、 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的精神, 以至找到 全面发展教育的策略。在对教育的认识上, 全纳教育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