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368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 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是篇质量较高 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英语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 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 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语言学习离不开不断地运用,只有将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反复练习,学生才 能真正地掌握。本文中,笔者深入探讨了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学

2、情境 生活化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情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将难懂的英语用学 生听得懂的方式教给他们,将知识的引入和讲解简单化、生活化、幽默化。所以,提倡英 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即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反复地操练和运用,学生才能真正地灵 活掌握、学以致用。笔者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仅淡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引题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激趣引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激趣引题是指 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它就像 一块无形的“磁铁”

3、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头,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为学生创设 至少五分钟时间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识;在情境中构筑“学、思、疑、问”四个 相互关联的学习环节,为自主学习作好铺垫;为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探究阶段,以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作好铺垫。例如,在讲解各种时态时,笔者设计“给学生三次机会询问关于我个人的一些情况”, 以此来导人课堂。学生都非常激动和兴奋。当然了,他们的问题都在笔者的掌握之中,并 且很快就陷入了笔者给他们设计的”陷阱”之中。当一个学生问到“How old are you?”时,笔 者并不急于问

4、答,而是让学生们猜。当然,他们猜的都是让笔者高兴的数字。当笔者最后 告诉他们“Im 33 ”的时候,学生都不太相信。这时,笔者就问“Do you want to know why I look younger than I am?”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sure! Of course!”这时候。笔者就拿出事先 准备好的苹果说:“I like eating apples very much.”接着便是:“Every day I eat an apple . Yesterday I didnt eat an apple . So today Ill eat two apples .Just now

5、 when I came into your headmaster Miss Suns office, I noticed that she was eating apple . So can you guess what Miss Sun is doing now ?”学生马上回答:”Shes eating apples .”“Do you know how many apples I have eaten ? Yes, I have eaten thousands of apples .”这时望着手上的苹果,笔者作出一副垂涎 欲滴的样子问:“Do you know what I want

6、to do now?Yes,I want to eat the apple。Can I eat it now? of course notWhy?”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Because we cant eat anything in class”。 笔者在学生的笑声中将要讲解的内容都呈现在他们面前。此时,枯燥无味的时态在他们面 前仿佛成了一个个可爱的苹果和他们所喜欢的教师形象。这堂课不仅教给了他们要掌握的 知识,而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笔者还提出了课堂纪律的要求,让学生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二、准确运用生活化的语言,从情景中导疑、析疑教材内容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日常

7、礼仪、口语交际,必须有鲜活的 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比如教“hug”一词时,笔者就联系了中西礼仪的不同。见 面拥抱是西方国家常见的礼仪,但在中国人眼里却是难以接受的。再比如加强会话教学,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东西方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一次日常用语的教学上,笔者设计了几个中国人到美国人的家里作客的动画情景。 在这一情景中,首先是主人带领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的客人边参观,边说:“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主人听后很高兴并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此时,有些中国人对他的 回答感到意外。这时,主人对大学刚毕业的一位中国客人说:“You

8、 speak English well ”他 的回答:“Oh,no ”这却令主人深感迷惑。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语言,面对我们的实际,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对于他们的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2.主人对客人的回答深感迷惑。假如你是客人,该如何回答?3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和 You speak English well是什么句子?如何用其他方 式来表达同一种意思?学贵有疑。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配合教学情境材料, 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疑问中得到升华。为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 其所以然,教师在解决这些

9、问题时不但要介绍知识要点,而且要介绍知识背景。这样才能 真正实现“学会学习,灵活运用”的目的。三、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生活化的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也体现了“以人为 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只有不断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观察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才能拉近英语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英语时刻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有段时间,个别学生上课时随便讲话,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设计了一 个接龙游戏:If I talk in class学生在讨论和游戏中发现了上课讲话的很多害处。这样,在 以后的课堂上,随便讲话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

10、再比如在教“科学家的名言警句”这一话题 时,笔者就抓住现在学生喜欢上网聊天这一契机,谈起了 QQ 的话题。学生顿时来了兴趣。 当笔者问起:“When someone sends you some messages to get the permission to be your good friend What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his or her information?”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最多的是 对对方的个性签名。这时,笔者请几位同学说出自己的个性签名,然后再分析他们的个性,接着在全班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讨论。然后,笔者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说:“个性签

11、名从 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也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座右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 崇拜的人或信奉的话,这是他们生活的指南针。而成功的科学家更是如此。 ”于是就自然而 然地将话题引到科学家的名言警句上了。我们要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只要我们用 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留意观察、创设各种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就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 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人到教学情境中、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感知语言、在使用语 言中进一步发展语言。四、从创设课堂情境中得到启示成人教育学家马莱斯霍顿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你不要用推理 的方式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做出不同的行为,而应该

12、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改变人们生活于其中 的社会结构上,从而使这些结构创造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期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 标准的要求下,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努力创造生活情境,从而使我们 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英语教学上,创设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较好方法,是值得我们尝试的一种教学法。它能将强制式的“要我学” 转化为自觉式的“我要学”。学生能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下,切身去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 动尝试和创造,从而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

13、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文秋芳.英语教学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史绍典.初中英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稠州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

14、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

15、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

16、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