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1354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让关爱之光照耀孩子们的世界西方对“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林斯坦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载于与关爱同行开明出版社2005年出版 ISBN780133(引用敬请注明出处敬请注明出处) ) ) )关爱他人,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其它国家的重要的道德价值观。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曾经对各国的道德准则进行过一次调查,在综合个价值观中,关爱他人被列第一位。因此,该组织认为关爱他人是涵盖其他道德价值并用以解决一切道德问题的最基本价值观,也是构成当今世界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的品质要素。在西方,早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圣经新约 ,以博爱、慈善为宗旨的教义也给社会和家庭以一定

2、的影响。小孩从小就会从父母和学校受到各种“关爱”教育,如敬爱父母、尊重他人、同情残疾人、善待动物、保护弱小、等等,并且落实在非常具体的细节上,比如爱护小动物是许多西方幼童接受的关爱与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西方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孩子们上小学后,教师会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西方人对孩子进行“关爱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到了初

3、中和高中,学校还要求学生经常到社区里为穷人、伤残人服务。如为穷人修建房子,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带穷人家的孩子上公园玩。毋庸置疑,这些包含着爱心的慈善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品德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西方国家的关爱教育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感恩节” 。感恩节原意是美国人感谢上帝让印地安人帮助他们祖先度过难关的一个节日。几百年前,当最早来到北美大陆的英国移民面临绝境,食物告罄时,祖居于此地的印地安人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使饥寒交迫的他们得以生存下去。后来,感恩节被赋予新的内涵。这几天里,劳燕分飞的孩子们回到父母身边,一家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关爱之情。人们还会想到需要关爱的朋友, 他们被邀请到家中作客

4、, 吃着火鸡并彼此亲切交谈。美国城市的各个教堂纷纷搭起粥棚,志愿工作者放弃与家人团聚,满怀热忱地招待无家可归者。社会福利部门、团体也都倾巢出动,弘扬着关爱精神。感恩节提醒着人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人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也形成了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即要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的社会生活,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的驱使下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和急剧的发展,面对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与动荡,宗教的平等博爱等道德说教也已变得软弱无力,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个体利益而侵害他人利益。在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面前,西方政治家和教育家越来越重视道

5、德教育,其中“关爱”教育也受到教育家们的特别重视。在有关关爱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要特别提到的是西方教育家的两个有名的道德教育模式:关心教育和体谅教育。关心德育模式是由以美国的内尔诺丁斯为主的关怀伦理学家创立的。诺丁斯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校是教导人们学会关心的重要场所。他强调,不仅要教育孩子有能力,而且要关心他们,并且让他们也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的、关心的、爱人的以及能够爱人的人。关心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四种方法,即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榜样” :诺丁斯认为,在道德教育中,榜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是在履行什么准则,而是在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特有的关心关系中,率先垂

6、范地揭示这些准则。“讨论” :教师要公开地与学生讨论信仰、性、凶杀、爱情等问题。在一个真正的对话中,任何一方最初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和决定。对话寻求的是理解,移情或者是赞赏。对话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以便形成关心中的反应关系,进而维持关心关系。“实践” :道德教育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学校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的不是工作技能,而是关心的能力。诺丁斯强调,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为关心的道德生活作出准备,就必须在关心的给予中为他们提供获得技能和培养态度的机会。“认可” :认可是对优秀者的肯定和鼓励。当人们认可某人时,就为他指明了一个更好的自我,并鼓励他向前发展。认可不

7、必建立一个理想,但教育者必须承认某种欣赏的东西,或至少是能够接受的东西,并为它能在每个人身上实现而奋斗。在相应的教育活动或课程设计上,诺丁斯提出两项原则:一是学生的学习要有连贯性;二是课程应以关心的气氛贯穿整个学习。目的的连贯性,即学校在关心的初衷下,去进行各种活动和学习。学生要感受到学校是关心他们,也是鼓励他们关心自己的地方。教育地点也要有连贯性,应尽量以小班、小学校、少换学校和教室地点、留在自己的社区以关心自己的社区等,作为教育环境安排的考虑。小孩真正的需求之一是:安定感一种归属感。在人的连贯性方面,诺丁斯理想上希望老师能和学生相处至少三年,而不要经常更换,因为那样师生难以彼此深刻了解,建

8、立信任关系。课程的连贯性,即以关心为主题来贯串教育计划。 以关心为主题的课程, 诺丁斯主张规划一个由关心自己、身边亲近的人、陌生的人和全球人、环境中的动植物、人造世界、环境到理想和观念等的脉络,来设计组织活动和课程。作为教师,在培养关心理想中的主要教育任务是:教师自己的首要身份是关心者,而且目标是在关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关心的实践规则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的人际关系中,以忠实待人作为反省的规则。这在教学、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三方面,都显示出教师需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因时制宜地去做创造性的关心实践。体谅德育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形成于 70 年代初, 风靡于英国和北美,是英国教育家

9、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他们认为,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体谅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努力将人们从恐惧和互不信任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给予和接受爱,并使学生体会到关心体谅他人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体谅模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注重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麦克菲尔明确反对在道德教育中运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宣称这些注重自我反省的理性化概念损害了人性的最好情感,把德育变成苦行僧的例行公事。道德更多的是包括个性模式而不是推理方式。 麦克菲尔认为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感染的, 而不是被教会的。在日常生活中,

10、通过观察重要人物怎样待人接物,可以学会一些道德价值观;通过接触具有关心体谅品行的人,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模仿“榜样”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向榜样学习是“个人自然发展的要旨” ,学生应该在生活的环境中模仿高水平的道德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 学习和社会模仿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会过分。“体谅”既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 ,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关心。体谅模式的道德教育目的在于向学生表明,关心的方式是愉快。因为这种方式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价值的,学生乐于接受。体谅模式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系列教科书 生命线 , 并配套编制了教师指导用书学会关心

11、。其活动或课程设计要点如下:1.考虑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麦克菲尔等人对青少年学生的需要进行了调查研究。学生们都认为待人好是指对学生的需要、情感、兴趣的关心;反之就是不好。而且许多道德教育计划并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制定的。麦克菲尔强调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进行。人类的基本需要是要与他人相处和睦融洽,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因此,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责就是要满足这种需要。2.生命线课程的内容第一部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其材料取之于青少年的真实情景,主要是围绕着在家庭、学校或邻居中体验到的一般的人际关系问题,鼓励学生讲出如果他处于这种情景中自己怎么办。第二部分:验证规则。以一个叫保罗的男孩为例,探讨

12、他在学校、家庭、工作等不同社会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借此向 14-16 岁少年提出一些他们面对的社会问题,提供机会接触一些成年人的问题和为寻求解决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 付诸行动。 把历史上震撼人心的事件作为道德思考的出发点, 如 单独监禁 写 1917 年英国一个拒绝服兵役者的遭遇。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以当时事件中的人物为角色,在道德问题上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的历史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思考方式。作为教师,在体谅教育模式中要注意的是:师生关系应该是真诚平等、愉快合作,而没有对立抵触的情绪。教师应放下架子,保持其真实的人的本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有益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此外,麦克菲尔为教育

13、工作者提出了六点建议:从儿童的需要、兴趣、情感多方面体谅儿童;将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都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上;应从调整人际关系入手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注意调节成人对待儿童的行为;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关心各个儿童;在道德教育中考虑学生的情感和动机。体谅和关心模式在当代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很有影响,特别是它的实践比理论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具体化。这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当然,包括关心模式和体谅模式在内的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14、操作,是建立西方的社会背景和人文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但是,道德除了具有阶级性特征之外,还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共同性的特征。这种共性既存在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之间,也存在于东方或西方其它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学校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道德教育方式上,之所以存在着共性,乃是因为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是针对当今世界青少年中存在着的普遍的道德问题,围绕各国社会需要的公民的标准来广泛开展活动的,而且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品德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人类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也日益趋同。它有可能超越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性质,为整个人类所拥有,为各国所选择、所利用。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利弊得失,对于 21 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福州群众路小学的“学会关爱” 的道德教育研究,如果能大胆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有关关爱品德教育中某些科学有效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话,将为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为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开拓出更加宽广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