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004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论文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叶广岑的日本故事 置身于历史中的旁观者读叶广岑的日本故事毕业论文网 BR潘超青内容提要:叶广岑的日本故事叙述的是战争历史,触及的却是历史困局、文化价值 冲突、人性复杂度等更为恒久和复杂的问题,这些深藏在战争创伤背后的问题使我们在回 顾战争历史时必然要经历自我认识和文化碰撞,但只有深刻地揭示而不是淡化、回避问题, 才可能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坦然地面对矛盾并自信地走向自我完善。关键词:日本历史文化人性满族作家叶广岑是多变的,她常常能跳脱生活拘囿,换一种眼光打量生活,也换一幅笔 墨书写人生。从梦也何曾到谢桥时的“格格作家”,到担任县委书记时推出老虎大福 动物系列小说,直至这部日本故事以旅日学者面目

2、出现,不仅身份在变,作品更时常 带给人意外的惊喜, “变换”似乎成了她面对生活时一种常态。 “变换”带给她的是新的体验和 思考,无论是家族题材、环保小说或是域外文学,她始终站在“主流题材”的边缘,但又往 往能以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切近所谓“主流”所关注的议题。这部日本故事并非轻描淡 写的旅日游记、展现的也不是观念化的日本社会,在彻底变换了个人生活方式和观察视角 后,我们看到了一种对战争历史和文化冲突崭新的呈现。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求学的这段经历之于叶广岑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她视日本为 自己的另一个家, “我有两个家,中国北京东城老旧的四合院里至今还有我的亲人,那是我的 小说祖坟 、 黄

3、连厚朴们的发源地;日本广岛铃之峰的小山上也有我的亲人, 那里是风 、 注意熊出没们的产地。 ”(1)叶广岑在日本留学时主要围绕“二战”展开学术 研究,研究重点无须赘言就是中,日战争。置身于日本学术界的言说体系中,她总能感到 “时刻处在一种观念的冲突之中”,困扰的、疑惑的、亟需声张的,在学术的领域无法畅快 淋漓地抒发出来。幸好,她还有个作家的身份,在学术研究中受到制约难以舒展的想象虚 构,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同时,旅居者及学者的双重身份也赋予日本故事 这组小说更加丰富并理性的思想体验,集纳于作品中形成多维的观照视域。表面的轻松淡 雅,掩盖不了事实上的厚重和复杂,在看似素朴的叙述之下,涌

4、动着的是丰盈的生命体验和清醒的理性思 索,是作家一如既往的生命激情。战争历史是这部小说集最主要的主题。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使 我们有了一种历史的空间感,它是有了些距离的,正是这种空间感,使这些小说增添了几 分严峻与沉重。 ”70 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是无法回避的,作品中不乏直接展示战争惨 烈的语汇。 雾中描述了根据地抗击日军的民兵组织成员被目军抓捕之后,遭受到惨无人 道的折磨。作者在描述这些酷刑时,并不刻意,也不详尽,相反,作者试图以零度情感介 入叙事,让这一过程尽可能地“冷静”:看似玩世不恭的侦察员李金荣被活生生开膛;文弱 书生霍文玉被日军用铜丝的硬鞭毒打;女民兵

5、张英遭到日军残酷轮奸,下体被塞人整整 19 颗子弹事实本身的惨烈已经难以控制地溢出感性边缘。直陈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固然能 给人极大的震撼,却不是战争叙事中最主要的表现方面,叶广岑在这部作品中提供了一种对战争更 为深广的思考方式,并以多层面的维度标识了一种特殊的“战争体验”,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自己笔下的战争记忆, “与老一辈作家对那场战争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直接描述不同”。不 同之处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在于作者将战争从国族政治话语中独立出来,将它历史化、 客观化,从而获取一种远距离的、理性的审视视角。叶广岑喜欢讲述历史, 雾 、 风写的战争历史。有关历史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有关历史 和历史叙述的关系

6、问题。在这里,并没有绝对真实存在的所谓“历史”,历史在传承与言说 过程中必然地带上主观性的选择和过滤,文学作品恰恰是在“虚构”而成的历史中寻找着某 种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依存于纷乱的事实、或是人与人在历史当刻的关系,必须依赖作者 从这些浮泛于表面的材料中寻找到促成历史紧张感的问题。战争使人性中善与恶的两面都 无限放大,而这很容易被情绪化的划分所遮蔽,而历史的张力又不是固定化的东西,那么, 那段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抛开包裹在那场战争外部复杂的政治、文化因素,单从历史本 身的角度来看,充满了“不可理喻的矛盾和超乎人之常情的东西”,还原历史事件之间的逻 辑性和关键环节,或许能让今天的人们更贴近那场迫

7、使很多人丧失基本人性的战争最残酷 的一面。哪怕作者自己也不确定“能否将这股飘忽不定的风抓住,也不知能否将这个远年的 故事讲得清楚”,我们还是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从一堆被刻意胡乱化的线索划分出纷繁的层 次,勾勒出真相的大致面貌。风是一个传奇。 “我”在小说中为了寻找一个真相开始了回溯历史的过程。作者以设置是悬念的方式人手,印证历史、寻觅真相的冲动直接构成了小说最初的悬念。在叙述历 史时,作者将它作为与现在相关的、流动着的态势加以把握,使“我”得以进入到历史中, 在历史的时间之流中感受到现在的时间性,去与过去的时间相遇。随着情节的展开,其故 事的复杂性让作者和读者一起在不自觉中都成了试图揭秘的人,对

8、历史真相的探求便构成 全文的主要线索。日方史载的汉奸和中方口耳相传的英雄事迹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彻底 将事件复杂化了,究竟哪一种叙述是真实的?同一些人、同一些事实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 评价?什么使一切复杂化了?各种官方资料数据,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进入历史的迷 雾。哪怕作者始终带有一种情绪,一种想说清楚历史真相的欲望,但无论大写的历史还是 民间的历史,都以一种含混而虚无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整篇小说的感觉是一直游走在 历史怪圈的迷雾之中,真实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有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茫然弥漫其间。 正像作者有感而发, “而今,捕捉这散落的信息恰如捕捉那不定的风,难以抓得准了,即便 抓住一星

9、半点也是飘飘荡荡,晃晃忽忽的迷茫,只会把人搞得越发糊涂。 ”消解了宏大叙事 后,历史的虚无感油然而生。作者从历史疑云中辨清真伪的努力,固然是想还历史一个真相,但真相背后的残酷却不 是人能够轻易承受的。鬼子和汉奸、正义与邪恶、亲人与敌人,所有的概念都在追寻中渐渐 模糊,随着悬念的展开,对历史真实的距离居然渐行渐远作为战斗英雄流芳后世的叔 父可能依赖与日本人交换情报来保持双方战略上的平衡;被认为是灭绝人性的日军内部可 能恰恰提供了某些善意的支持;时过境迁的人们对父辈们抗击侵略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 企图将父辈们的荣耀置换成当下的物质享受“英雄和叛徒”、 “是与非”在历史 这个宏大而又虚无缥缈的氛围笼

10、罩下被置换、被重组、被改写,真正置身历史的线索中的 只有记忆的、传言的、史料的片断。作品中写到很多人出现失忆或记忆错位的情况,这种 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和想法,都有自己独立的情感支撑,这个所谓的 回忆支撑着个人的历史观念,而这些不同角度的历史观念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由此,作者提出了深刻的现实问题我们怎样看待那段历史?对待历史这个异质的、 断裂的复杂体,我们是否有反思的必要?作品提供的不是真相,而是思索,但也正是在这种 质疑与思索中,新的历史叙述不自觉地被建立起来,正如福柯宣称的那样,质疑以前历史 的叙述,并在消解中建构自己所理解的叙述。日本文学评论家秋野修二在中国

11、文学的改革开放一书中,多次提到叶广芩的作品, 特别谈到有关中日关系的作品风 、 注意熊出没 、 雾等,说这些作品“选取了一个危 险的题材,篇贯穿着对这一历史细部的再检讨,以及向旧有价值观挑战的大胆尝试,能从 中听到时代深处的声音。 ”之所以称之为“危险的”,恐怕正是暗了中日两国文化价值体系 对包括战争认识在内的一系列意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首先表现在战争认识上。正如作家自己所述:“明显感到了差异的存在,那是两 民族站在不同角度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是打人的与被打的同时捂着脸的思索,尽管脸上 都有伤痕,但内心的滋味毕竟不同。 ”已有学者指出,日本对战争的暖昧态度在于本民族 文化趋向“在一个深广的进程

12、中确立战争的性质”,某种意义上,对那场战争的定位来源于 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猛增的民族优越感。比如,日本人民在幼年和少年时代通过漫画、电 影,还有新闻报道等等,培养了根深蒂固的对!亚洲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也培养了根植于这 种歧视和偏见的把亚洲的殖民地从白人手里解放出来的使命感。在此思想奠基上,才有 了进一步将那场侵略战争定性为帮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正义战争”的逻辑。日本文学 对于战争的记忆多是受到美国原子弹袭击的“受害体验”,而没有南京大屠杀的“加害体验”, 正是因为人们心里潜藏着日本是亚洲“资本主义”成功范例的优越感,且从内心深处认定日 本是因为代表亚洲抗衡西方才会遭到原子弹袭击。这种文化身

13、份的建构作为日本面对西 方冲击时所采取的策略,不仅给其东亚近邻造成了不可饶恕的伤害,而且也渗透到日本国 民的心理深层,造成了对战争的普遍的片面认识。战争观念冲突在这部小说集中主要围绕着日本遗孤问题展开, 霞 、 到家了 、 注意没 都是此类题材。真正从人性的层面解读政治的话题,才发现战争留给人们的灾难远不只是 炸毁一切的那一瞬间,而是如裂痕般慢慢延展、深入人们内心的创痛。那张日本军人砍杀 中国人的照片,在中国人眼里绝对是侵略者狂妄和凶残的象征,而对于日本父亲来说,则 是用来祭奠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妻女的纪念物;同样,在到家了中,祭在家中的日本 军刀所代表的黩武侵略意识引发了一个普通中国人最本能的

14、厌恶这之间是一条跨不过 去的深渊。 风还塑造了个富有意味的日本军官形象西垣秀次。他受过深厚的汉文 化熏陶,但对汉文化的理解却产生了误差,直接导致了其战争观的变异,即反对杀戮却不 反对侵略这样悖反的意识。虽然他觉察出日本军国主义集团化的民族意识有着缺陷,但以 樱花精神为代表的民族意识始终盘桓在思想深处。小说中,作者很罕见地介入叙事,摆出 姿态来谈文化问题一“ 武战争精神进行了一次不太愉快的谈话。讨论背后隐伏的思想裂隙 使作者忍不住地感慨, “西垣这朵花,要牢牢生在枝干上,只要生命存在,就决不游离,绝 不飘零,即便在某个时候有些变色,但仍是一朵纯正的日本樱”。战争已成为历史,但战争 文化的龃龉和裂

15、痕在若干年后仍顽强地存在,还原历史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印证,也是寻 找使人内心的震撼和愤怒化为思考,并进一步反思人性、反思文化的过程。其次,中日文化的冲突很多时候表现为“偏见和歧视”的矛盾。因为日本在中国或者亚洲 邻国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优越感,把自己的价值观绝对化,构成本国族内部特 殊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产生对外的排斥力。叶广岑感受到了那种潜隐在文化中内在的紧 张感,依靠简洁的笔触,将无形的压力场形象地刻画出来。霞讲述了一位中国女医生找到日本生父,却失去了个人价值与尊严,成为被锁在华 贵笼子里的“金丝雀”,孤独空虚,最终在迷乱中撞车死去故事。女主人公金静梓从一个正常人的状态发展到完全失

16、控以至于彻底放弃自己的生命,灵魂被扼杀的全过程被冷静而细 致的笔触描摹出来,不动声色。这种清冷的笔触似乎和人物所处的文化氛围相吻合,优雅 之下掩藏着几分凌厉。正是这种凌厉的笔锋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置身于异文化氛围中的隔膜 感。除了历史遗留问题,女主人公所置身的文化环境中还渗透着男权统治的压力,这又大 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金静梓的疯狂正是在包括历史隔膜、文化差异、亲族观念在内的 多重压力施加下的结果。如果说霞更多地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周遭事物的话,那么到家了具有更平 实的泛性,作者回到一个带有距离感的全知视角,试图以客观的陈述来还原一个家庭在异乡 所遭遇的全部困难。善良的中国普通工人,携家带口回到日本生母身边,用中国传统克尽 孝道,结果却面临着种种冲突和矛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反映出文化心理的互不兼容 上至赡养母亲、找工作维持生计,下到寿司、睡榻榻米、倒垃圾样普通的生活细节, 甚至还有他根本不懂也不想理解的财产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