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环境-简论自然回复的简约主义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001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环境-简论自然回复的简约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居环境-简论自然回复的简约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居环境-简论自然回复的简约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环境-简论自然回复的简约主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居环境-简论自然回复的简约主义当我们视建国以来的”两次建设热潮成为历史”以后,也随着多元化社会秩序的 反映与变革,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民间自身形成的一种改造扩建的趋势也逐步形成了我 国建筑体系中的毒瘤,也使我们的人居环境日趋恶化,也正由此使我们迎来了”第三次社会 主义建设热潮”,并引发了对现代建筑及我们切身人居环境的批判与反思。 但曾几何时,当人们从追随的狂热中醒来时,发觉到头来,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跳 到了另一个极端,其成果固然伟大,其后果也着实可悲:”难道地球上还曾有过别的地方的 人,虽然他们有的是财富和权力,却要象你们今天在所赞颂的国土上一样 ,花钱建造无数 他们所厌恶的建筑这样的事吗?

2、” 建筑师们”公开承认他们自己也很吃惊。他们满不在 乎地告诉你,现代建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快要完蛋了。然而在每一次反思建筑本 体的时候,每一次人类意识变更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建筑本体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反 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把握,是为了创造人性的空间。空间场所性的完善程度决定人们生存 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人们总是需要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不仅客观存在,也切实的反映了我 们在现实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问题,以及我们所身处的困境,解决问题,处理困境,并保 护好现存的古建体系,则需用唯物观点和辩证方法使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得到融 合,缩短与西方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上的距离(其简约手段将形成必然)一

3、、 人口密度 生态环境的变化,及配套设施。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与基础设施的老化,不断的困搅着我们,在其它国家我们看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荷兰的 MVRDV 等建筑师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身临其境去解决问题,并划分出最佳方法,在矛盾 空间中生成有续空间,并维系了原城区的完整性。一般认为,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 的国家之一。也许就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的平均关系来说这一说法是有其理由的, 但是荷兰的城市却远不属于世界上人口和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列。事实上,香港、曼哈 顿、里约热内卢、上海的密度远远在荷兰城市之上。相比之下,荷兰的许多城市看上去倒 象低密度的郊区和乡村。尽管如此,密度却

4、成为荷兰当代建筑师思考的一个理论问题并从 中转化出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荷兰作为一个高密度国家的历史和现状 对荷兰建筑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是我以为仅仅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原因 应该是荷兰作为欧洲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现代建筑传统(贝尔拉格、 ”风格派”、 ”结构主义”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形式问题(或者从形式谈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在 诸多非(建筑)形式的问题中。密度问题不过是借助荷兰文化中的”密度情结”更有现实性 而已。以伦姆库哈斯为首的”都市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itan Architecture,筒称 OMA)和更为年轻

5、的 MVRDV 小组(组名以它的三个主要创始人 Winy Maas,Jacob van Rijs,Nathalie de Vries 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就是这类荷兰当代建筑师的代表。 库哈斯对密度问题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 70 年代中期对纽约曼哈顿的研究中库哈斯就 用”拥挤文化”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所谓”拥挤文化”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就是曼哈顿式 的摩天楼”物体”的高层高密度集聚,或者说曼哈顿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是”拥挤文化”最 直接的物质表现。但是,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拥挤文化”的全部含意。事实上,在 库哈斯那里”拥挤文化”与其说是物体的”拥挤”不如说是内容(Progra

6、m)的”拥挤”。这就是 为什么库哈斯将”下城体俱乐部”(The Downtown Athletic Club)视为曼哈顿”拥挤文化”典 型代表的原因。 二、 了解西方建筑学界的三支力量 (1)第一支力量:现代主义与晚现代主义(Modernism 与 Late Modern) 。这是以包豪斯 学派和第一代建筑师为源本和主干,在本世纪初兴起,到本世纪中叶开始占绝对优势的理 性主义与功能主义思潮。它的革新精神使建筑设计理论和实用美术均产生重大突破,在艺 术上为建筑的抽象造型和大工业生产的工艺美学观揭开了新纪元。但自本世纪 50 年代末开 始,西方建筑师已不满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公式,不少人开始寻找

7、新思路,以便使建筑 作出更丰富的表达。在约恩伍重入选悉尼歌剧院之后,沙里宁紧跟设计了纽约 TWA 候机 楼,丹下健三的东京奥运馆也接踵竣工。这些”形喻建筑”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纽约现 代美术博物馆在一个题目为”建筑与引喻”的展览会上写道:”有些形式,它们本身就具有丰 富的内在联想力,它比纯粹抽象的构图在启示方面更富激发性。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 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 ”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 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 ”无论人们怎样议 论那风帆迭起的剧场屋顶,巨鸟般的候机厅,事实已表明,有一股”晚现代”的建筑思潮开

8、始摆脱正统信念,走向了各树旗帜,追逐形式,标榜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建筑师在功能、 结构、工艺、材料和理性之外,企图再开拓出新的领域,探求纯物质以外的因素,尝试通 过建筑的形象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现代主义思潮自 60 年代起,连续受到严 峻的挑战,开始经受一场”再验证”的考验。文丘里写的”建筑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 为”再验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理吹响了第一声号角。致使现代主义不断分化。菲利普约翰 逊就是由现代主义的忠实门徒,一变而为对抗现代主义的代表。他在时代急剧变化的陡坡 上作了一个大回转,使人们意识到在现代主义之外(Beyond the Modern Movement)另有 两支主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