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0964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中国上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状况,在宗教学界、史学界迄今未见全 面系统的阐述,上古时期的国教状况更是鲜有专门讨论。任何形态的国家都需要理论上的 支持,这种理论在后人看来往往与国教信仰密不可分,而国教信仰通常又与特定的国教结 构有关。关于商周时期的国教信仰状况,笔者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略有涉及,兹专就商周 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试作探讨。一、国家结构:亲族与国家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 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 ,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当然, 后人的构拟事出有因,上古文献中早有此种倾向。

2、 诗玄鸟中殷人称“正域彼四方”、 “奄 有九有”、 “邦畿千里”;诗北山中周人称“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王臣”。其实,商周 时代的“溥天之下”“莫非王臣”,与秦汉以后的大一统国家是不同的。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 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所 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 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国时代的部族很多,卜辞中大多称之为“方”。商部族 就是指子姓的殷人社会集团。从殷卜辞反映的情况看,商邦与其他方国之间的关系具有

3、两重特征:一方面是相互并存 关系,另一方面商邦又凌驾于其他方国之上。先看并存关系。殷卜辞中有“比”字,林沄先生 指出,这里的“比”均作动词用,是“亲密联合之义”。殷卜辞中常见“王比某方伯”或“王比 某伐某”的记录,如:“贞,王比兴方伐”(缀合151) “乎比丹伯?勿乎比丹伯?” (乙编3387) “乙酉卜令多子族比犬侯扑周甾?”(前编522)林沄先生认为, “卜辞确实反映出商代有许多方国和商王发生联盟关系,可考知者已有鬼、而、井、昜、丹、 犬、暴、攸、望等方。 绝大多数这类卜辞都明确地涉及征伐,所以说,商代是存在方 国间的军事联盟的”。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再去审读典籍中的有关资料,就不难发现当

4、 时方国联盟的情形。 诗长发述商汤伐夏桀的过程, “顾、韦既伐,昆吾、夏桀”。顾、韦、 昆吾是夏王国的盟国。同样, 尚书牧誓述周武王伐纣,其中也有“我友邦冢君”。 诗皇矣叙述“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伐崇墉”。 “崇”是商的盟国,而 “友邦”是周的盟国。另一方面,商邦与盟国间是不平等的。卜辞资料表明,商邦不仅“比” 其他方国,而且有时也“令”其他方国。如:“癸卯卜,宾贞令沚方?”(前编 6606) “庚辰,贞,令望方?”(京津4386) “癸亥,贞,王令囗侯伐”(金璋 368)这里的“令”,显然是一种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同时,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 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

5、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王国维早就推测 说:“自殷以前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 ”顾颉刚也说:“夏商所谓王, 实则春秋所谓霸。 ”今天看来,这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周邦推翻殷邦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联盟周王国。就大局而言,周王国 与商王国的国家结构和性质并无根本差异,其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换替:周由小邦上升 为“共主”国,商由“共主”国沦落为普通的邦国。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当即与既存的 方国确立了联盟关系,后人将此一过程称为“褒封”。所谓“褒封”不过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 名义,与既存的异姓方国建立一种名分,组成新的方国联盟。其所异者,周代文献中大多 将这些方国称之

6、为“诸侯”。与此同时,周人还“封建”了一批同姓诸侯国。周人为什么分封同姓诸侯国?传统的说法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种解释虽可说通,但也有问题。因 为周人的分封制度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春秋时代而不衰,不但王室行分封,诸侯也行分封, 甚至“大夫有贰宗”。单纯用“藩屏”之说作解,显然缺乏说服力。诚然,分封具有重要的意 义,但从商周历史的宏观过程看,分封也与部族的不断衍生相关,是部族殖民的政治化。 它源于氏族时代的氏族组织制度。大体说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末年,周人分封呈现为两个阶段:西周时代是“天子建国”; 春秋时代是“诸侯立家”。从部族人口分衍的角度看, “诸侯立家”是“天子建国”的下延和再版。 然

7、而,在当时“王土”、 “王臣”观念下,王国、侯国、大夫之家具有大致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 的宗族政权特征。天子王国,是以王族为核心构建的最高政治实体或国家。名义上,王统治天下;实际上, 王主要统治“王邦”。这种“王邦”与“王天下”的政治格局被人们称为“内服”(王畿)和“外服” (畿外)制度。周代的“内服”、 “外服”秩序展现为一个逐渐衰变的过程。西周前期,王朝对 外服诸侯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量。在周初的诰命中,周王对诸侯百般教诲,指示他们服从王 的指挥, “勿替敬,典听朕告”(尚书康诰 ) 。周康王在即位典礼时就训示道:“庶邦侯甸 男卫,惟予一人钊报告。 ”(尚书顾命 )当时,许多诸侯国君都参加了康王

8、的即位大典, 表示坚决服从周王的调遣,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同上)到春秋初年,此种盛世 已不复存在, “周郑交质”乃一显例。其原因,自其表言之,是诸侯坐大;自其里言之,是宗 族组织的成长壮大。宗族政治的基础是宗族组织。在氏族制度下,一个氏族的人口发展到 一定数量,就会从中衍生出新的氏族,原来的母氏族则成为胞族。宗族组织作为氏族组 织的次生形态,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氏族组织的这一特征。周初,王邦强大,新封的侯 国力量微弱。后来,诸侯国力量不断壮大,而王邦却由于不断的分封发展较慢。当诸侯国 与王邦力量相互制衡的时候,彼此间的冲突在所不免。 “诸侯争霸”与王国代兴有相似的一面。 从宗族政治的

9、内部结构看,政权的主体是宗族贵族,在王邦是王族。在王族内部,又进一 步凝聚到“宗主”身上。在周王室内部,对国家政权的厮夺直接体现为对“宗主”身分的争夺。 春秋时期王室的内乱多导因于此。宗族政治的主要对象是庶众,是贵族对庶族的统治,宗 主对庶民的统治。 诗国风中的一些诗篇展现了庶民对贵族的怨忿情绪和依存关系。对 异族来说,周王族与他们虽无血缘联系,但却有宗教关系。在商周宗教信念体系中,王被 认为是上帝的嫡系子孙,而普天下的人们都被认为是上帝的子民(等级身分较低) 。因此, 自上帝的角度而言,王族与异族、王与异族人民之间有一种神授的“准”血缘纽带。它建立 在这样一种信念上:王族是上帝的“选民”,代表上帝统治天下。周王国所谓“内服”,实质 上就是王邦以王族为核心的政权和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