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850953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_(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 第 5 期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新世纪教育重塑柳海民 黄建如摘 要 教育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教育受文化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又是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文化转型必然要求教育重塑, 中国近现代史中三次重大的文化转型与教育超越证明了这一历史规定性。当前我国正处于跨世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 决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化转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基于此, 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构想应该是: 在时间维度上鲜明体现 21 世纪的时代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既要与国际接轨, 又要具有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 在功能上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

2、要。关键词: 跨世纪 文化 教育 文化转型 教育超越悠久浩博的中国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中,教育不仅时时受到文化发展, 特别是文化变迁的制约和影响, 乃至改变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 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要素,又是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直接联系启示我们, 在今日中国文化处于重大历史转型的时期, 认真研究其转型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未来的发展道路至为重要。一、历史的启示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重大的文化转型与教育超越鸦片战争以来的 1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3、、教育的大转型、大超越时代: 平缓呆滞的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炮火轰击之下, 畸型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丧权辱国的民族危机促使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奋起抗争,最 终迎来社会主义的诞生。在这百多年的历史变革中, 促使中国文化和封建教育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历程是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基础、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 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文化转型与教育超越阶段。当然, 这种阶段性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它并不是说, 在某个阶段中只有某一特定内容的文化变革和教育革新, 就完全没有其它性质的文化与教育的存在, 而是说在某个阶段中某一文化与教育的变革暂居主要 地位。( 一) 从

4、鸦片战争到 1915 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跨世纪文化转型与教育超越:由典型的封建宗法文化转向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由只重伦理纲常、社会典章、空而论道的封建教育转向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重科学、崇实业的近代教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有两个典型特征: 宗法与专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君主专制制度严密而坚挺。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 “ 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 其宗法特征致中国形成伦理型文化, 其86专制特征致中国形成政治型文化。然不论伦理型还是政治型, 其发源均来自儒家学说。自汉武帝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核心以后, 期间尽管有魏晋变式玄学,宋明变式理学, 但其基本精神和特点却依然如故。稳定不变的原因不是儒学比其它学说有多少无与伦比之处,而是贯穿在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贵贱尊卑等思想早已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持其封建统治的依据和工具。在统治阶级需要与推崇的造化之 下, 儒学自然成为社会文化主流。它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 集中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社会培养人的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和主流文化也便有什么样的教育。封建的宗法制度和专制主义的核心是确保其政治统治的稳定, 统治者最关心的不是士农工商,百姓生死, 而

6、是如何保证其统治的长久。为此,封 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便把教育的多种功能收缩聚合在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单一政治功能上, 反映在教育内容里, 理所当然地把社会典章、伦理纲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久违了中国古代颇为发达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封建的宗法文化遥相呼应,封建教育向人们灌输的是服 从守序、重义轻利、忠孝节义、家庭观念、君主观念、忍让观念, 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养之则,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外心理等, 把人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完全禁锢在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内,历经朝朝代代的不断完善,赋予其亘古不变的极大稳定性。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1840 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封建壁垒

7、。鸦 片战争既扭转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 使中国走向一个畸型的社会形态, 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宗教、科学和文化。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理性、科学、竞争、改革意识、世界意识、大同意识等, 对已有的封建文化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改革派龚自珍、魏源的 “ 经世致 用”哲学; 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 “ 中体西用”模式; 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 “ 变法维新”运动,以及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的 “ 三民主义”共和理想, 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涤荡封建宗法制度、置换民族人文精神、引导公众价值信仰的文化主流。改革、改良、革命派们在以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清除封建宗法文化的同时, 从来也没有忘 记借助教育

8、的力量去完成推翻封建专制的政治使命。 改革派从变科举、 学西方、兴学校入手,倡起革除封建教育、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先声。到洋务运动时,便实质性地迈出了请进来( 西艺、西政) 、派出去 ( 留学生) 的历史步伐。自然科学的声光电化和社会科学的勤工通商等以及开办的各式新学校为许多国人闻所未闻, 眼界大开。再到维新派和革命派, 封建教育的根基开始动摇,代之而起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教育。尽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新教育为时尚短, 但它所实现的不是一般性的小改小革, 而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教育性质上的根本转变。历史已经证明,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民主文化和科学教育为 一个进步社会培养人才的

9、先河,它所确立的课程体系、学制系统、教育宗旨、办学思想,以及由新教育培养起来的人才, 对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鸦片战争所以会促使中国发生一场文化与教育变革, 其根本原因何在?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物质支撑点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建立 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马克思说: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反映并反转过来为其服务的文化与教育, 它所适应和满足的只是封建的政治经济需要。当为其服务的对象性质发 生变化时, 依然静止不变的文化与教育便会与其发生矛盾,不能有

10、效回答和解决新的政治经济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必然迫使封建文化与教育进行革新,以适应新的政治经济。马克思曾87精辟地指出: “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故新的经济形式 “ 确立以后发生的文化与教育变革是社会发展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这样, 中 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就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 二)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到建国前夕, 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二次重大文化转型和教育超越: 中国由近代步入现代,由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化, 由旧民主主义教育 走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从 1840 年鸦

11、片战争开始, 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直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夜,这 80 年是中国人民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1915 年的新文化运动, 虽从性质上说还未脱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范畴, 但 它却促使中国文化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迅速发展, 并导致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的兴起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诞生。因此, “ 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中国文化近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第二次文化转型的催生号角。启蒙思想家们举起了 “ 民主”与“ 科学”两面大旗, 向封建的文化思想发动了一场猛烈的进攻。民主与专制相对

12、。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封建旧礼教和旧道德,实现人权平等、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使国民冲决封建网罗, 自觉居于主人地位。科学与迷信相对。提倡科学,就是反对愚 昧落后、迷信盲从的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精神、求实态度和理性思维。启蒙思想家们面对现实、对比中西, 力主要弃旧图新就必须输入西方近代文化,批判中国固有文化,批判旧的制度、思想、道德。新文化运动以它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勇气,震动了中国思想界,极大地启发 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觉醒, 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1919 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运动后, 新文化运动从一场思想解放潮流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

13、中国的传播, 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主张, 很快取代了争论不休的“ 中体西用论” 、“ 全盘西化论”和 “ 中国本位文化论” , 成为发展中国文化的新方向 。所谓民 族的,即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带有着民族的个性,而且要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民族独立服务; 所谓科学的即反对封建迷信、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 保持文化内容的科学性和方法的辩证性; 所谓大众的, 即是民主的, 即使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 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新文化带 动着中国教育开始了推翻封建主义旧教育, 建立无产阶级新教育的第二次历史超越。 其中,

14、 中国共产党在老解放区实施的各种教育形式是这次超越的突出代表。老解放区教育不仅为当时的革命战争输送了大量人才, 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和中坚。 对全国教育来说, 老 解放区教育虽只是星星之火, 但它却点燃了建立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全新教育制度, 实现教育性质的彻底转变和教育主体实质换位的曙光。( 三) 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文化转型与教育超越:由封建主义的非无产阶级文化全面转向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 由非无产阶级教育 全面转向社会主义教育。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新政权的诞生。一个与以往任何一个剥削阶级社会完全不

15、同的政治制度、 国家形式、 经济体制客观上需要一个新文化、 新 教育为其鸣锣开道, 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新中国根据政治经济需要, 打破剥削阶级千百年来对文化的独享和垄断,使人民成为文化的真正主人。与此同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88要, 立即着手进行文化转轨, 即由建国前的革命性文化转向建设性文化, 从理想描绘文化转向现实反映文化。教育上,实行性质和功能上的两大转变:即由封建剥削阶级教育和帝国主 义奴化教育变成独立的社会主义人民大众教育, 由千百年来仅仅为封建统治培养政治人才的单一教育功能转向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服务的多种功能。尽管建国后由于诚惶诚恐于帝国主义对新生政权的颠覆和国内反

16、动势力的破坏, 左的思想主导了新中国的发展, 从 1957 年 “ 反右”到 “ 十年文革” , 用 20 年时间进行意识形态斗争, 结果是国家封闭、经济停滞、文化凋零, 带给教育的是先进教育制度框架下教育的无序和荒芜,整整耽误了一代人才的培养。但新的社会制度赋予中国教育的全新性质和全新图景依然是前所未有、十分明显与肯定的: 那就是它把被殖民者奴化的教育变成了独立的民族的教育, 把剥削阶级独享专制的 教育变成了大众的为劳动人民享有的教育。这一翻天覆地的超越是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从来没有的变化。中国人民从这里开始走向文化翻身, 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文化转型与教育变革的历史启示我们: 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就需不断调整自身, 或曰教育的变革图新是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决定的。教育所以要不断地否定自我这是由社会的不断前进造成的。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依然会是如此地发展, 这就是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反复起作用的必然结果和必然体现。二、现实的分析跨世纪文化转型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步入了跨世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当今中国实践着的社会转型含义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