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范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0897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毕业论文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境”的认识论意蕴内容提要: 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人们多关注它的人文内涵。其实,境 的概念还有着重要的、彰显着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认识论意蕴,这就是,从认识论的 角度来看,境即对象化的整体,对对象按境的方式进行认识和把握,其实质是对对象进行 整体的、质的认识和把握。境不仅可作为直观性把握的对象,也可通过模型化的方式进行 “理性”的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模式就是这种功能性模式的范例。相对境的 认识论,西方哲学传统认识论(以康德哲学为典型形态)则是量的认识论。毫无疑问,这 两种认识论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 境;整体;质;直观;功能性模型;认识论意蕴一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

2、畴。境之成为哲学范畴首先是在佛学。在佛学,境是 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对象,即所谓色、声、香、味、触和 法处。相对于主观精神,又被称为外境。唯识宗将六识扩展为八识,其中第七末那识 缘第八藏识为境,第八藏识即阿赖耶识缘根身、器界等为境。由于整个世界都可作为 主观精神的认识对象,境实际上包含了世界一切现象。 佛学对世界万象的分类有两个主要系统,即“三科”说和“五位”说。三科即五 蕴、十二处、十八界。佛学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即色、受、想、行、 识等五种成分。其中,色蕴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万物,具有 质碍、变碍的性质。作为构成人体的成分,具体指眼、耳

3、、鼻、舌、身等五根,色、 声、香、味、触等五境和无表色。所谓受蕴相当于感觉、感受。指由眼、耳、鼻、舌、 身、意等六触引生的各种相应的感受。由于外境对个人有顺、违、具非等三种不同的 情况,受就表现为乐、苦、舍三种不同的主观感受。想蕴指认识直接反映的影相及据 此形成的种种名言概念,相当于理性认识、概念活动。行蕴指意志活动。行,意为造 作,即由触境引起主观活动,经过思虑、筹划、决断,形成相应的语言和行为。识蕴 具体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前五识分别依靠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了别、认识外界事物,意识则具有思量、思虑作用,大体相当于理性认识。十二处包 括内六处和外六处。内六处为眼处、耳处、鼻

4、处、舌处、身处和意处,外六处为色处、 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十二处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则构 成十八界。佛学认为,十八界涵盖了一切宇宙现象,是对整个世界现象的分类。 “五位”说是以法为单位对于现象的分类。法的意思是轨持,即有自性和质的规 定性,并且可以被人所认识,实际上就是构成一切现象的单纯成分。在三科分类法之 后,从法的角度对一切现象进行分类的方法受到了重视并且趋向完备和细密。在大乘 佛学产生以前,关于法的学说,以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影响为最大。按照其学说,一切 现象被分解为五位七十五法,即五类七十五种元素。这五类是色法十一,心法一,心 所法四十六,不相应行法四十六,无为法三

5、。其中,无为法是无造作、不依因缘和合 而成的,因而是不生不灭的恒常存在。其它四类都属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有生 灭变化的现象。 五位七十五法的学说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要素论学说,用以解释说明一切现 象。按照这一学说,法是单纯的、各各分离的,其中有为法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只是刹那间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一刹那都有数个法存在。法是一切现象的单纯的构成 元素,一切对象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法构成的。其构成法则就是缘起,即诸法之间处于 相依缘起的状态。因此, “整个世界过程因而是七十二种精细的、瞬时即消的构成元素 (有为法)的合作过程。 ”1佛学的缘起思想以构成论的形式得到了具体化,即任何对 象都是由某些

6、特定的、瞬时存在的法和合而成的,并不存在自主的、恒常的实体。 三科和五位的分类方法都有着“现象学”的特点,不同于以种属概念为基础的、 对于世界万象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的分类。其中, “三科”说以人的认识为中心,以认识 对象、认识器官和认识功能共同成为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在这里,认识对象、认识 器官和认识活动成为平列的内容。 “五位”说也是如此,物质现象(色法) 、认识功能 (心法) 、精神现象(心所法)和概念范畴(不相应行法)2均处于平列状态,甚至没 有“内部的与外部的世界的区分。 ”3可以说,佛学对于世界万有现象的罗致和分类不 是以种属逻辑为基础,而是以意识现象为基础的。在这种分类体系中,认识似

7、乎是 “两个元素(法)之相互关联地闪现而进入存在” ,4感性认识中的色、声、香、味、 触等五境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关系如此,对于理性认识,法处与意识的关 系也是如此。认识直面对象,这无疑地扩展了直观的范围,多样化的认识对象境 都成为直观的对象。 在大乘瑜伽行派,则强调了境的主体相关性。按照其义理,认识活动的具体情况 是由四分说描述的。四分即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见分即八识的了别、缘 虑等认识作用。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指认识对认识活动和其认识成果的意识和证知。 相分指认识对象即境的相状。在瑜伽行派看来,唯有内识,都无外境。这是因为,认 识活动并不是诸识对外在对象的认识,而是诸识其见

8、分对其相分的认识。相分并非外 在对象本身,而是主观认识变现的似外境相。也就是说,认识对象其存在依赖于认识, 是由诸识所变现的。 在玄奘所创的唯识宗中,则在坚持“唯识”的基础上,能够有限度地“承认客观 事物、外界存在的真实性。 ”5这具体表现在玄奘提出的三类境说中。三类境说将认识 对象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其中,性境是具有真实体性的境界,如前 五识见分所缘取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境,阿赖耶识见分所缘取的种子、有根身、 器世界三种境,都是性境。独影境是指由见分的虚妄分别而假现的相分,如第六意识 缘取龟毛、兔角、空华等境。带质境是指主观能缘心所缘取的境界,虽然有所托的本 质,然而和它的

9、自相不符,如夜间见绳误以为蛇等。按照三类境说,境既指认识的对 象,也指认识的结果,强调了其主体相关性。作为主要表述认识对象的范畴,境的直 观性、主体相关性等特征对于其此后进一步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范畴建立关联提供 了便利的条件。二通过传统美学的意境说,境这一概念获得了根本性的发展。境因而成为鲜明体现 中国传统哲学特征的核心范畴。1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小乘佛学 ,13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2 牟宗三认为, “不相应行法与心建立不起同或异之关系,与物也建立不起同或异之关系。此在西方就是范畴,为形成知识的形式概念。 ”见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10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997 年 版。 3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小乘佛学 ,10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4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小乘佛学 ,11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5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684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意境说是在意象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不同于意象说。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 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中,其中有“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6等说法,将境和象视为 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其后,皎然在诗式中也多次谈到境,如其中写道,“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

11、,则一首举体便逸。”7这就表 明,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关于境的含义,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有明确的规定,他说,“义得而言表,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8境生 象外之说,是对意象说的根本性突破。最后,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探讨了诗歌 意境的美学本质,并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意境加以区分,标志着意境说的形成。 意境说强调意境必须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刘禹锡以境生象外来把握境的特点, 是得到了意境说的理论奠基者们的普遍认同的。皎然在诗评中明确指出,诗“当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9,肯定了境生象外的必要性。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雄浑中写道,“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超以象

12、外,得其环中”10,对象外之境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象外之说最早是由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 中提出的,他认为,“若拘于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11这是说,画家不要停留在有限孤立的物象,而要突破有限的象,由有限进到无 限。这样创造出来的画,才能体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其道家思想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可以说,美学中的象外之说是来自于道家哲学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对象外 之说的最后总结,而司空图的思想也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他崇尚老子哲学,在 二十四诗品中大量使用了道家哲学的范畴和命题,如“真体内充,反虚入浑”,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畸人乘真,手把芙蓉虚

13、伫神素,脱然畦封”,“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由道反气,处得以狂”12等,可谓不胜 枚举,显示出其对道家境界的推崇。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13,强调道是万物之母,是超越于具体物象之上 的。它认为,要把握道,不能执着于具体的个别物象,而要“执大象”。大象,实为象外之象,即所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4只有大象,才是 道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意境说所强调的象外之境,就是要求意境必须体现 宇宙的本体,而不是停留于个别的物象。 意境所体现的宇宙本体,不是静止的普通一物,也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老子将道描

14、述为“可以为天下母”,“周行而不殆”15的自然, 强调了其不离万象,运行不息的特征。因此,作为表现宇宙本体的象外之境,最终仍 不离象,而是要做到使物象浑然一体,气韵生动。庄子应帝王中混沌开窍的寓 言,齐物论中所谓古之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的故事等,都是这种境界的理论基础。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描绘的众多意境,如“荒荒油云,寥寥长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巫峡千寻,走云连风”16等等,都不6 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267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7 皎然诗式 ,载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35 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8 转引自韩林德境生象外 ,62

15、 页,三联书店,1995 年版。9 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26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10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载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38 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11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26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12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载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3844 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13老子 ,二十一章。14 老子 ,四十一章。15 老子 ,二十五章。1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载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3844 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是孤立的象,而是造化自然、气韵生动的图景。叶朗指出,“象与境(象外之象)的区 别,在于象是某种

16、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 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17这一把握是很准确的。 象外生境的基础在于意。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说,“长于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者”18,提倡意与境的统一。其实,境并非自然的存在,而是艺术家构思的结 果。皎然在诗式中多次谈到了取境的问题。他认为,“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19。可见,境并非主体对自然镜面式的反映,而是精思的成果。不过,提倡 意境说的理论家更倾向于道家式的虚静、玄览等主体思维方式。司空图在二十四诗 品中提出了“反虚入浑”,“素处以默”,“虚伫神素,脱然畦封”,“体素储洁,乘月返真”,“饮真茹强,蓄素守中”,“俱似大道,妙契同尘”20等主体境界,强调 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保持内心虚静的状态,以之作为体道的关键。 意境说按照道家思想的精神,以浑然一体的宇宙万象为审美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