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学分认定的实践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0273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课改学分认定的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课改学分认定的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课改学分认定的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改学分认定的实践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高中课改学分认定的实践研究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是否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实施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 ,是否在具体操作上体现课程改革方案制定的初衷,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普通 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时江苏省各地不同星级的高中学校进行课改专题调研的结果表 明,认真执行学分认定的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困难:选课的操作问题, 课程编排的问题,走班的管理问题,刚性学制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办学条件 的制约,校本课程的问题,选课指导的问题,教师面临挑战以及其他配套问题。解决好这 些困难是高效实施学分认定的前提。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学分认定;

2、学分制2005 年 9 月始,江苏省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的部署和要求,江苏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江 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及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务管理软件及使用说明等文件。现在,江苏省各地从高一 至高三已完整实施一轮新课程实验,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推广。学分认定 是本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个亮点和重点,也是许多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较大的一个问题。对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 意见(试行) ,查找与分析学分认定实践问题,寻求解

3、决办法,可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 参考。一、解读与分析:文件规定的指向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国务 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教育部于 2003 年研制并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 其中明确规定:普通中学在三年刚性学制下,采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学分作为计量 单位记录学生选课情况,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 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学生学分达到 144 方可毕业,其中包括 116 个必修学分(含综合 实践活动的 23 个学分),且选修 28

4、 分中至少有选修中的 6 个学分。学分认定是我们国家 规定的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课程 管理制度。因此,教育部现阶段的方案很明显是定位在把学分引向集中管理,并没有统一 要求配套实施与学分制相应的弹性学制、学分互通互换制等弹性化课程管理制度。国家课 程改革方案不直接规定实施学分制的原因,应当主要是基于学分认定作为学年制向完全学 分制的过渡形式可能更具有现实针对性这一考虑。全国范围内统一进入学分制肯定还不具 备现实条件。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课程标准、学校课程管理指导意见的有关 要求和本省学校实际,江苏省教育厅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

5、指导意见(试行) 。该 文件进一步规定了学分管理原则、学分认定的主体、机构、方式、条件和程序,明确指出 学分认定下的学籍管理办法,使得学分管理工作更具操作性,比如重修要在接到学 分不被认定通知后一年内完成(高三年级要在本学年第一学期内完成);另外,规定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学分认定只作教学管理而不作评价使用, 学校不得以学分奖励学生。学生学习成 绩特别优秀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和学籍管理卡的 相应栏目内予以真实记录;同时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对学校学分 认定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行监督。随后,江苏省绝大部分学校成立了学校课程指导 委员会、学分复审工作小组、学分评

6、定组、学分评定监督组。研究结合国家文件对当前学 分认定的实践定位,江苏学校认定学生修习学分的依据通常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必须参加 由学校组织的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分获得需 要有一定形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学校组织的答辩等形式的考核;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须 出具有效力的社区街道证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因为教育部要求的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 位记录学生选课情况,不是实行学分制,也不是实行年学分制,普通高中在以行政班进行 教育的刚性学制的前提下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仅以之作为毕业认定。那么,这一平稳 过渡思路在江苏省实践中有哪些经验与困惑呢?基于实践调研,本文总结经验与揭

7、示实践中 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思路。二、回顾与启示:近代学分制实验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北洋政府颁布 1922 年学制,要求在中学开始便 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1929 年 8 月国民政府颁行的中学暂行课程标标准 ,明确规定中 学实行学分制,初中及高中分列,初中设置职业科目,取消选修科目;高中仍设选修科目, 但文理科不再分组。但时隔不长,在三年后的 1932 年 11 月公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宣布 取消了学分制,改行时数单位制。其理由是中学有固定的修业年限,学科又有先后的次序, 不能任意伸缩。高中部分取消了选修科目,加强语文、算学、史地和其他理科科目的分量, 使普通中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

8、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学生的学业时间,学生的负担也加重 了。有研究者指出,当时之所以取消选科制和学分制,一是由于在实行过程中,单纯突出 学生中心主义,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需要,学生选择容易拿学分的课程,结果导致教育非 但不能改进国计民生,反而破坏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中学教育水平的下降。二是 当时的教育经费、师资、教室等方面还达不到选科制的要求。选科制要求开出相当数量的 选修课,在当时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导致资金缺口更大。加之选科制对教师的要求相当 高,而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数量又严重不足。所以有的学校虽勉强开出了选修课程, 但未经审定,教学质量也就自然不能保证。加强学校基本建设是推行学分制

9、的保证,尤其 是加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建设。在当时就最基本的教室而言,还达不到要求, 以致晚上也得排课,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三是管理不严,制度不配套,造成了学生的 一门课已达到毕业水平,而另一门课尚在起步的问题,教学秩序因而发生混乱。口可见取 消选科制,废除学分制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新中 国成立后,全国初高中统一实施学年制。改革开放以后,部分高校重新实行学分制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延伸到中学,但在中学层面还只是一些实验性的做法,并未成为政府的政策 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我国部分高中学校 办学条件已达到国际一流的今天,学分制实验所碰到的问题在今天的学分认定中是否仍具 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呢?殷鉴不远,可为今日之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