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49959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 的应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专家意见聚类法在 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应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 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专家意见聚类法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 重计算中的应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 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 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一、引言目前,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是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调查

2、专家的 意见构造判断矩阵,从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这种方法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有的专家 意见差异很大,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标权重的准确程度,为了排除个别专家的意 见,我们引入了专家意见聚类的办法。二、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通过参考文献和调查专家的意见,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1)项目环境要素 风险(A1)。包括法律风险(B1),政策风险(B2),汇率风险(B3),利率风险(B4)。(2)项目系统 结构风险(A2)。包括技术风险(B5),作业要素风险(B6),组织结构风险(B7),财务风险(B8)。 (3)项目行为主体风险(A3)。包括投资管理主体风险(B9),项目管理主体风险(B1

3、0),项目相 关者主体风险(B11)。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1.建立层次结构,将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化;2.构造判断矩阵;3.计算指标权重。四、采用专家意见聚类法判断离散程度为判断各专家所得权重的离散程度,需要计算各个指标权重之间的偏离系数,并由 这些偏离系数组成相似偏离矩阵。1.将所有专家计算所得的权重向量 W 汇总,可得到权重矩阵 W0 。Wij 表示第 i 个 专家评定的第 j 个指标权重,m 表示专家数,n 表示指标数。2.偏离系数 Rij 的计算。 ,Rij 指专家 i 与专家 j 权重的偏离系数,Rij 越大,则偏离程 度越大。将偏离系数 Rij 汇总得到偏离系数矩阵 R。3.

4、偏离程度 dj 的计算。令,得 P=(P1,P2,,Pn);令, dj 表示专家 j 与最小偏离系数 的偏离程度,Pmin 为向量 P 中的最小者。当 dj 超过某一定值时,第 j 个专家的意见将被 排除。4.案例。以某公路投资项目为例,我们调查了 4 名专家,通过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 阵的方法来确定该项目各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用专家意见聚类法进行修正,最终确 定各指标的权重。(1)准则层权重的确定。通过对各专家所得的判断矩阵的计算可以得出各专家的意见, 如表 1 所示。由表 1 可以看出,各专家意见均满足一致性检验(CR0.1 )要求。对各专家意见的偏 离程度进行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

5、由表 2 可见,专家 1 和专家 4 的意见偏离较大。假设偏离程度可接受的最大值为 20%, 则专家 1 的意见应排除。从而得到修正的准则层各指标权重值,如表 3 所示。(2)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五、结论通过引入专家意见聚类法,我们成功地排除了个别专家的意见,从而提高了投资项 目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准确程度。参考文献:1徐勇戈:非对称信息下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的相关机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博士论文,2006,122冯 超: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7,06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6、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7、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8、: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