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

woxinch****an2018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8.82KB
约36页
文档ID:38493129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_第1页
1/36

- 1 -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言 一、扶蒋联共(1941——1944) 1、崎岖的中美结盟之路 2、扶植中国作为大国的努力 3、促蒋联共 二、扶蒋抑共(1944——1945.8) 1、史迪威事件:全面扶蒋的开端 2、赫尔利调停国共谈判 3、借助苏联,抑共扶蒋 三、扶蒋(1945.8— — 1946.7) 1、助蒋争夺受降权 2、加强国民党军事力量 3、马歇尔调停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 2 - 内 容 提 要 本文全面考察了从太平洋战争爆发至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大致将其分为扶蒋联共(1941- 1944) 、扶蒋抑共(1944——1945.8)和扶蒋(1945.8——1946.7)三个阶段;在综合占有中外资料的基础上,对此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成因、走向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探求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脉胳 - 3 - 前 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了“不承认”政策 “七·七”事变后,美国仍然继续采取其所谓“不干预”政策,把它根据《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所理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弃置一边。

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及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坚定,在国民政府的多方外交努力及国际舆论的压力下,1937 年 10 月 5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隔离演说” ,提出“隔离侵略者”的口号,但美国仅在道义上、法理上支持同情中国 1938 年 10 月, 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 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 “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扼制日本的侵略扩张,对华逐步采取了“援华制日”政策但美国决策者从美国自身利益和安全着眼,实行“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私下里与日本进行秘密谈判,妄图以牺牲中国利益换取东亚和平,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美国才坚定了“援华制日”政策 1941——1946 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受制于国际格局演进、国共两党关系以及美国公众舆论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历来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尽管已有许多文章涉及此领域,但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和划分阶段对此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察, 以求理清美国对华政策的成因、演进及其深远影响 - 4 - 一、扶蒋联共(1941——194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成反法西斯盟国,美国采取了全面援华制日政策,其政策目标从此以扶植蒋介石国民政府为主线。

出于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考虑,为了使中国成为美国战后的亚洲盟国和坚定支持者,美国采取了各项措施,力求把中国扶植成大国,这大大加强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但此期间,为了让中国一切力量团结抗日,美国对中共采取了联合抗日的策略,对国民党限制、甚至发动高潮的行为采取一些压制措施,有利于维护中国抗战局面 1、崎岖的中美结盟之路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蒋介石即召开国民党中常会特别会议,决定对日宣战从 12 月 10 日起,他连续会见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英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戴尼斯,向美、英提出制定联合作战计划和成立联合指挥部的建议该建议获得了罗斯福的支持与此同时,罗斯福与邱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联合作战参谋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世界战略;决定首先联合苏联,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击败纳粹德国,同时增加对中国的援助,利用中国雄厚的人力资源和广袤的土地拖住和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开始采取全面援华制日政策1942 年 6 月 2 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和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在华盛顿签订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 该协定规定“美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国大总统准予转移或供给防卫用品、 防卫兵力及防卫情报供给中国政府” , “中国政府将继续协助美国之国防及其加强, 并以其所能供给之用品、兵力或情报供给之” 。

[1]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两国间的同盟互助关系至此,中美两国终于结成了盟友 中美结盟之后,蒋介石甚是欣喜,认为“我国抗战⋯⋯危险已过大半往者美国限制日本,不许其南进北进,独不反对其西进而今日本全力侵华之危机不复存在了 ”[2]他清楚地认识到附美制日策略实现的大好机会终于来临了;美国已取代中国,在对日战争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然而,此间美国对华政策与蒋介石的设想大有出入,双方关系是在矛盾中曲折发展的 - 5 - 首先,为了把中国的战争努力与盟国的军事行动结合起来,在美国建议下成立了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统帅,并成立由中、美、英三国代表组成的联合作战参谋部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任命美军中一流的中国问题专家约瑟夫·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这显然有违蒋介石的期望,他希望接受一个能帮助中国得到援助而不过问中国事情的顾问[ 3 ]史迪威来华后指挥入缅军队,一心想守住缅甸,保住一个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通道;而蒋介石在仰光失守之后, 主要考虑的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精锐部队不受损害,入缅作战可以说是半心半意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指责史迪威“不重视组织与具体方案及整个实施计划⋯⋯缅甸失败之原因,其咎全在战略之失败” , 史迪威则认为蒋介石直接向中国军队指挥官发号施令,贻误了战机。

[ 4 ]史、蒋之间首次出现龃龉 其次, 蒋介石对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均未有中国代表参加大为不满,认为是对中国的轻慢尤其具有爆炸性的事件是原驻印度的第十航空队的转移为解救北非战争危局,罗斯福电令史迪威调驻在印度的第十航空队全部重型轰炸机飞援埃及,同时正在来华途中的一个A- 29 型轻型轰炸机中队也转拔给英军蒋介石怒不可遏,他责问史迪威:“事件之转变,足证中国战区未被重视⋯⋯予深愿详知,英、美是否尚以中国战区为同盟之战区耶?”[5]蒋介石暗中表达了退出战争,同日本单独媾和的迹象另外,蒋介石命令从中国注册、中美合办的中航公司所得到的租借物资中调两架运输机给航空委员会,实际上是供他自己使用,遭史迪威拒绝,双方矛盾更趋尖锐 对于上述矛盾,美国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大多予以象征性纾解,以维持抗战局面为了缓解中美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罗期福派居里访华与蒋介石进行了多次会谈,协调史、蒋关系居里向蒋解释由于中国没有剩余物资可供联合国家分配,而且能够独立支持战争,所以中国不能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并向蒋许诺战争结束后,一切将顿改旧观,第一次史迪威危机就这样过去了 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首脑的战略设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袭击日军的空军基地,又是最后进攻日本本土的基地,更不要说中国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对盟军所作出的贡献。

[6]由于中国战场的重要性,美国加- 6 - 大了援华力度,以维持中国抗战局面到了 1943 年下半年,太平洋战场发生了大的变化, 美军由逐岛作战改为越岛作战, 大大加快了反攻的速度;美军开始考虑从太平洋而不是从亚洲大陆攻击日本, 中国战场在美国战略构想中的地位已有所改变,美对华政策的政治考虑逐渐超过军事考虑 2、扶植中国作为大国的努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政府一面进行战争, 一面设计战后世界格局美国出于战后世界格局的考虑,需要把中国保持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成为抵制苏联在亚洲扩张的缓冲地带;同时,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对付太平洋地区的其它大国因此,战时美国对华政策有双重目的:一是有效地共同作战,二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以及建立东方的稳定和繁荣,承认并促使中国成为一个与美国、英国和苏联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建立蒋介石的领袖形象,美国政府作了众多努力 首先,1941 年 12 月下旬,罗斯福与丘吉尔举行会谈,为了阐明他们的政治目标,决定起草《联合国家宣言》 在讨论签字国的排列顺序时,罗斯福认为中国和苏联不应当列入按字母排列的国家名单之中, 而应与美国和英国一起领衔签署,甚至在最初的稿本中,中国紧跟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后来在英国的极力反对之下才变成第四位。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向美国求助美援的行动美国各界都认为贷款给中国是必要的,但对国民政府能否用这笔贷款切实改进中国经济状况表示怀疑 在蒋介石强硬态度下,国民政府得到一笔无担保、无年限、无利息、无指定用途、无任何附带条件的 5 亿美元贷款自从中国与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样的贷款是没有先例的,这是美国支持中国局势和支持蒋介石抗日的最明显例证 其次,废除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提高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早在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就同有关国家进行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谈判,后因“九·一八”事变而中断从 1 9 3 8年开始,日本以废除领事裁判权和交还租界为诱饵来诱降国民政府,甚至嘲笑中国没有平等地位,被西方国家“不是当做一个盟国,而是当做一个工具使用”[ 7 ]迫于此种形势,英美两国屡次声明,在远东战事结束的适当时期,与中国商讨取消领事裁判权和其它特权问题国民政府遂重提废约之事,但无实际进展 太平洋战争爆发使中国与美、英成为反法西斯盟国,中国还是领衔签- 7 - 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四大国之一,反映先前国家关系的不平等条约与这种新的国际关系显得格格不入; 再加之美国出于从政治上提高中国地位以补偿军事上的待遇不公和物质上援助不足的考虑, 中美双方都把废约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943 年 1 月 11 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在华盛顿签字,中英同名条约在重庆签字 中美、中英新约的签字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蒋介石称, “所有百年来不平等条约的文字和精神,从这一天起可以说是根本扫除了”[8]但废约并不意味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它只不过是美、英为了维持中国抗战局面而作出的某种让步美、英并没有废除根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所有特权,在华投资设厂、办学校、设教堂等问题没有涉及况且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国土处于日军占领下,新约中的许多规定不能立即实现但新约的签定确实大大提高了蒋介石的国内、国际地位 第三,1943 年春夏,美国政府越来越多地考虑战后国际秩序以及美国在战后国际组织的地位问题, 认为拉住中国做为战后支持美国的一票是十分重要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美国说服苏联同意中国与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起在关于普遍安全的《莫斯科宣言》上签字正是根据这一宣言,中国参加了 1944 年夏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发起了 1945 年春的旧金山会议,从而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蒋介石对此表示万分感谢,称宣言“构成对未来世界一项史无前例之贡献。

中国以参加会商此项宣言为荣”[9] 在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开罗会议上,美国提高蒋介石地位的努力达到顶峰罗斯福对蒋介石优礼有加,使蒋切身感受到了美国为提高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地位所作的努力蒋介石十分清楚,英国和苏联都不赞成把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因此,他对美国政府的感激更增进了一层宋美龄曾向霍普金斯表示,国民政府战后支持美国,在和平会议上蒋介石将同美国站在一起[10]正是通过战时美国政府和国民政府之间的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交往,美国政府对国民政府逐步采取了一种全方位的扶植政策,并且建立起一种特殊关系 美国希望凭借此种特殊关系能够实现利用国民政府牵制日本军力,减轻美国军事压力的对华政策构想然而,正是这种特- 8 - 殊关系使美国陷入了战后中国内战的泥潭 3、促蒋联共 抗战以来,美国密切注视国共两党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希望为打败日本而尽可能利用中国人力资源, 因此主张中国一切抗日力量团结抗日,不赞成国民党反对、进攻中国共产党,希望国共分歧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美国整体战略是在扶植国民政府的前提下,促使蒋介石联合共产党一同抗日 皖南事变后, 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持反对态度1943 年蒋介石再次发动高潮时,美国仍然继续了“中国应避免内战”政策,并且对可能在将来妨碍一个统一中国的形成、在现时削弱中国战争努力的任何内争都极为关注。

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态度对蒋介石发动高潮形成了一种制约因素,限制了蒋介石的行动,有利于中国抗战和内部团结 194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