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849256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济评论1997年第 3期20 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郭吴新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史上一个 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在这 40 多年中, 发生了近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 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最终形成 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空前加剧, 世界 经济从 19 世纪中叶的英国单极格局进一步演变成 20 世纪初期的第一次多极格局, 帝国主义 列强之间的经济政治矛盾极度尖锐化, 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大战。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资本

2、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变化首先是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迅速开展。 19 世纪下半期到 20 世纪初, 继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 术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近代物理学、化学等的发展,包 括经典热力学理论体系和电磁学的建立,以及门捷列夫化学原素周期率的提出,为这次技术 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炼钢、电力、化工和石油采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 革命。18561877 年, 贝赛麦炼钢法、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和托马斯炼钢法相继问世, 为机械 工业等提供了比铁质量更优的、品种日多的金属材料,使整个工业生产进入了 “ 钢铁时代” 。 德国人西门子先后发明自激式发电机 ( 1866 年)

3、和电动机 ( 1878 年) ,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 灯照明系统 ( 1870 年) 和大型直流发电机 ( 1880年) ,法国人德普勒又成功地进行了高压直 流输电实验 ( 1882 年) , 这些成就开辟了电能运用及电力工业的新纪元。 恩格斯和列宁对此有 很高评价。恩格斯指出: “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 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 道路, 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 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循环完成了。 ”列宁则称电力工业是 “ 最能代表最新的技术成就和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的 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另一重要的新能源是石油, 1859 年美国第一口油井钻

4、探成功, 1906 年俄国铺通了第一条输油管, 这些标志着石油的开采和输送进入新时代, 并为内燃机、 汽 车、拖拉机、飞机等的发明采用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个时期又是化工技术大开发的年代,先 后发明人造染料、硝化干油与黄色炸药 T NT、电解炼铝法等, 制碱及化肥生产技术也有 较大提高, 从而使原材料工业出现了革命性变革。第二次技术革命也扩展到交通运输及通讯 领域,钢轨、钢制桥梁取代了铁轨及铁桥, 蒸汽轮船更多地代替了木制帆船, 继已有的有线 电报和海底电缆之后, 1876 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1897 年无线电技术出现, 加上沟通东 西方海运的两大运河即苏伊士运河及巴拿马运河分别于 186

5、9 年和 1903 年先后开通,这些引 起了运输与通讯条件的大为改观。 其次, 同第二次技术革命相联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这次技 术革命导致一批新工业部门的建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使工业生产得到巨大增长, 交 通运输与通讯事业迅速扩展, 资本主义工业化正是在此过程中加速进行的。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在传统工业纺织、机器制造、采煤、炼铁、 造船等部门继续增长的 同时, 炼钢、电气、化学、石油、汽车等一系列新工业部门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 德等国相继建立, 并得到迅速发展。在新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带动下, 18701913 年世界 工业生产增长 4

6、. 1 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3. 9% , 即高于产业革命年代 ( 18201870 年的相 应数字分别为 3. 69 倍及 2. 6% ) 。这时的工业生产基本上集中于美、德、英、 法四国, 其总计 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后: 在传统工业方面, 煤由1. 96 亿吨增加到11. 27 亿吨, 增长 4. 75 倍; 生铁由 1 023 万吨增加到7 051 万吨, 增长 5. 89 倍; 反映棉织品产量的棉花消费量由 85. 2 万 吨增加到 289 万吨, 增长 2. 29 倍。在新兴工业方面,钢由 54 万吨增加到 6 260 万吨, 增长 114. 9 倍;1913年美、德、英三国的发

7、电量共达 344 亿千瓦小时, 美、德两国的原油产量共 计 3 370. 1万吨, 四国汽车产量共为 58. 1 万辆。 18701913年, 又是铁路建设大发展和汽轮 大规模代替木制帆船的年代, 全世界铁路营业里程从近 21 万公里增加到 110. 4 万公里, 增长 4. 3倍; 英、美、德、法四国商船总吨位由 1 114 万吨增加到 2 386. 3 万吨, 增长 1. 14 倍, 值 得指出的是,在四国商船总吨位中,从期初到期末木制帆船和蒸汽轮船所占比重刚好颠倒过 来, 1870 年前者所占比重为 78. 4%, 到 1913 年后者所占比重则高达 85. 6%。与此同时, 电 话、电

8、报等通讯工具也开始广泛使用。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事业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上述成就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先后实现或基本实现 了工业化。这主要表现在: ( 一) 各国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实现工业化时期, 资本主义农业在各国虽有不同程 度的发展, 但农业技术仍少有突出变化,即使在农业较发达的国家, 也只能使用畜力牵引的 改良型农机具, 即尚处于半机械化水平,这就使农业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在工业技术飞跃 进步和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各国工业产值陆续超过了农业产值, 即为转变为工业国 奠定了基础。继 19 世纪中叶世界

9、上第一个工业国英国之后,美国在 19 世纪 80 年代末,德、 法两国在 20 世纪初, 其工业产值先后超过了农业产值。依靠在中日甲午战争 ( 1895 年) 和日 俄战争 ( 19041905 年) 中的胜利所获取的对外掠夺, 后起的日本于第一次大战前在工业化 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1914 年其工农业产值大体持平, 并为战后初期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有利 的前提条件。 ( 二) 重工业在各国经济中跃居于主导地位。产业革命时期, 欧美主要国家中以纺织、食 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曾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 轻工业的发展退居次要地位, 一 系列重工业部门如钢铁、电气、化学、石油、机车车辆、机器

10、制造等获得了更大发展。1907 年英国工业净产值中, 生产资料工业占 58%, 而消费品工业仅占 42% 。 1913 年, 德国工业劳 动力总数中, 重工业部门占 54. 5%, 轻工业部门占 45. 5%。第一次大战前夕, 美、法两国一 系列重工业部门均有较大发展,并在工业中占有领先地位;日本工业中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 轻工业占有较大比重,但也建立起采煤、钢铁、机械、造船、电气等重工业部门, 并获得了 相当发展。结果,在上述五国工业和国民经济中,重工业已程度不同地占有主导地位。 ( 三) 各国均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各国均拥有采煤、钢铁、机器制造、纺织、食 品加工等基本工业部门。 与此同

11、时, 在各国工业体系中, 又有本国突出的一系列工业部门, 如 美国的电气、石油、化工、炼铝、机车车辆、汽车、农业机械等部门; 德国的电气、化工、造 船、医药、照相器材等部门; 法国的电力、汽车、炼铝、电机制造、人造丝、时装、化妆品、 酿酒等部门;英国的造船、电缆制造、电力、煤气、人造纤维等部门;日本的造船、机车车 辆、炼钢、军火等部门。总之,各国的工业体系这样或那样具有本国的特色。 ( 四) 在工业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 各国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有明显变化。国民经 济结构的变化, 除上述工业比重超过农业外,服务业的比重在各国也有程度不同的上升。最 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 1901 年在整个国民

12、收入中服务业提供的份额上升到 54% 。 第一次大战2前其它国家服务业的比重为: 占美国劳动力总数的 27% ( 1910 年) 、占德国国民收入的 43% ( 19051914 年) 、占法国国民收入的 28% ( 19081910 年) 及劳动力总数的 32% ( 1911 年) 。 同时, 作为社会结构变化的城市人口较快增长, 在欧美主要国家也相当明显。 19001901 年, 各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为: 英国占77%, 德国 56. 1%, 法国41%, 美国 39. 7% 。这首先是大工业集中于城市的结果,它标志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 和城市化水平的上升,正是

13、工业化深入发展的不同反映。 再次,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垄断前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第二 次技术革命和进行工业化的同时, 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导致向垄断资本 主义的过渡。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和大企业的蓬勃发展, 促进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并在这 一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各国由于具体条件上的差异, 垄断组织的发展各有特 点。德国是卡特尔发展得最普遍的国家。法、俄两国较普遍的垄断组织形式是辛迪加, 美国 是著名的托拉斯之国,英国垄断组织发展较晚, 数量相对较少,其主要形式是具有托拉斯性 质的大股份公司,日本的主要垄断组织形式则是康采恩。 随着向

14、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中的统 治最终得到确立,各国空前加紧了对外经济扩张,资本输出以及从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 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各国资本输出超过商品输出, 成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1913 年, 英、法、德、美、荷、比及瑞士七国对外投资共计 430 亿美元。世界各地区接受的 投资额为: 欧洲116 亿美元, 北美 103 亿美元, 拉美 82 亿美元, 亚洲 69亿美元, 非洲 39 亿 美元, 大洋洲 21 亿美元。 大规模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经济控制和加强剥 削与掠夺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种手段, 帝国主义得以霸占广

15、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获 得巨额投资收入,并推动金融资本的世界性剥削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从经济上分割世界市场和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同样是帝国主义的两个基 本特征。 国际垄断同盟分割世界市场, 是世界金融剥削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19 世纪末 20 世 纪初, 全世界殖民地的总面积达到7490 万平方公里, 即占到世界领土的50. 3% 。 世界各地区 领土中,沦为殖民地的比重分别是: 大洋洲 100% , 南洋各岛 98. 9%,非洲 90. 4%,亚洲 56. 6% , 美洲 27. 2%。 与此同时, 世界上许多国家变成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作为半殖民地

16、的中国、波斯 ( 现伊朗) 和土耳其三国, 面积共计 1 450 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领 土 9. 7%。 世界领土被帝国主义列强所瓜分, 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 在这个体 系内部, 少数宗主国占据着统治、压迫和剥削者的地位, 而广大的殖民地附属国则变成它们 的附庸, 处于被奴役、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条件下,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资 本主义过渡到具有五大经济特征的垄断阶段, 以及世界金融剥削体系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使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 都出现了重要变化, 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统 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终于形成。现分述如下: 首先, 作为国际分工基本形式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分工体系最终确立, 并得 到扩展与深化, 同时,在工业国之间开始出现水平型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型 国际生产分工, 就是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 世界城市”与 “ 世界农村”之间的分工, 前者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