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e-erp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49230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e-erp企业管理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工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e-erp企业管理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工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e-erp企业管理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工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e-erp企业管理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e-erp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e-erp企业管理模式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的企业管理模式研 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 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 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的企业管理模式研 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 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摘要 在 Internet 时代企业的外部资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 ERP 系统存在着不太关注企业的外部资源利用等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 ERP 的不足,结合 目前企业管理变革的趋

2、势,论述了拓展的 E-ERP 模式特点及其与 CRM、EC 的融合,并提 出了一种较有实践性的 E-ERP 系统模式框架,对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E-ERP 企业管理 模式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趋向的重大变化, 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在各种科学技术中,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发 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技术,也是企业应用的热点技术。特别是 Internet/Intranet 技术和电子 商务 EC(Electronic Commerce)的广泛应用,帮助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跨入网络经济 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顾客的

3、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 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 的外部环境,以及客户商务处理日益网络化的趋势,企业必须要进行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 上的革命,其中企业资源计划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是目前全球企业热烈推 崇的管理模式,已经被许多企业应用并带来巨大收益。拓展的 ERP 即 E-ERP 模式,继承 了 ERP 的基本原理,又基于 Internet 时代里企业电子商务和客户管理的需要克服了传统 ERP 的一些局限性,是全球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对这种新 兴 E-ERP 模

4、式进行研究,探求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一、传统 ERP 的局限性分析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著名的 IT 分析公司 Gartner Group Inc.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 处理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提出了 ERP 这个概念,其实质就是一整套企 业管理系统体系的新标准,即在 MRPII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手段。 传统 ERP 系统通过整合企业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 软件于一体,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综合运营,因此是对企业资源管理的真正实现,可以实现制造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功能。但在全球经济 加速一

5、体化、Internet 迅速普及的环境下,传统的 ERP 系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 在这几个方面: 1.目前 ERP 实施主要强调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所有功能活动加以整合,改善企业的 内部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益,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社会还是适用的,但对企业 的外部资源整合应用和实施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关注不够。 目前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这要求企业能在很好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能够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提高企 业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及企业与外部资源的协作能力。例如,ERP

6、系统对 Internet 时代兴起 的 EC 这一崭新商务形式支撑不够,极大地影响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力。2.传统的 ERP 系统着眼于企业后台的管理,而缺少直接面对客户的系统功能,特别 是在跟踪客户服务和实现在线客户服务方面,难以实现对客户服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和高满 意度。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在制造业管理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恰巧忽视了客户这个影 响到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的有效管理。据 Aberdeen Group 调查表明,西方 93%的公司首席 执行官认为客户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有人把客户资 源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企业的客户可能分散在全球

7、各地, 企业不可能对他们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必须有一个系统来收集客户信息,并加以管理、 分析和利用。目前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正是 针对企业的这种需求而新研发的一种新兴客户管理模式。3.从技术上讲,传统的 ERP 系统主要立足于 Client/Server 的网络应用模式,存在着 系统维护量大、员工不易使用、应用服务范围偏小及与合作伙伴互连共享不方便等不足, 而目前更先进的是基于 Internet 技术的 Browser/Server 模式。由于存在上述不足,ERP 的思想及系统应用模式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特别

8、 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 Internet 时代的企业业务拓展需求,基于此就有了 E-ERP 的思想。二、E-ERP 及与 CRM、EC 的融合E-ERP 通常被称为拓展的 ERP,英文为 Extended ERP,是指能整合企业内、外部资 源的经营管理系统。E-ERP 系统不但强调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所有功能活动加以整合, 而且其整合与管理的触角由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的后端厂商和前端客户。与传统 ERP 相比, E-ERP 更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实行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过 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从而实现企业整条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 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

9、,注重提高客户的满意度。E-ERP 带有明显的 Internet 特征,可以看 作是网络时代的 ERP。E-ERP 相比传统的 ERP,体现出如下特征:1.开源与节流并进。不但继承了传统 ERP 对企业内部的完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节省企业成本,而且积极支持企业的网络商务即企业电子商务这一崭新商务模式的发展, 为企业扩大了销售市场和采购市场,增大企业的商机。2.帮助企业实施真正的电子商务应用,使供应链管理更加完善。E-ERP 系统以 Internet 为主要技术平台,不但支持企业在以 Internet 为基础的营销环境下,借助及时动态 的信息发布来增加企业知名度,保留原由客户,而且支持企业在

10、全球市场范围内寻求客户 和供应商,可以进行 24*365 商务,扩大市场覆盖面,开展真正的电子商务。3.加强了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 E-ERP 通过整合企业的前端客户 信息能全面实现 CRM 的理念,并紧密结合 Internet 技术,企业的客户借助个性化的用户界 面,享受互动性的交流,使企业能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培养忠诚客户。企业也通过有效的客户管理,及时收集企业外部的各种反馈信息, 及时分析、处理,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并促进牵引消费,有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4.方便员工应用和实现知识管理。 E-ERP 系统在技术上主要采用基于 Inter

11、net 的 Web 应用模式,采用统一的员工熟悉的浏览器界面,方便使用,提高系统的可应用性,而 且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各级员工不管在什么地方均能十分容易地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 业务协作、信息共享与网络学习等,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创新热情,使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 文化、实现知识管理成为可能。三、一种 E-ERP 企业管理模式框架结合前面 ERP 和 E-ERP 系统的应用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 E-ERP 企业管理模式框 架,如图 1 所示。从图 1 可以看出,该 E-ERP 系统模式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企业前端的 CRM 和 EC 系统、企业交易流程中的供应链管理 SCM 系统、企业后台的资源配

12、置 ERP 系统等。 这些子系统都基于企业共同的 Internet/Intranet 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与外界的客户和合作伙 伴联系。图 1 中子系统模块的位置与重叠说明了各子系统在整个 E-ERP 系统中的作用及彼 此之间的融合与相互支撑。SCM 模块可以完全包含到 ERP 模块和 EC 模块中实施,也可以 作为一个独立子模块实施,因此在框架中以虚线框表示。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

13、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

14、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

15、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