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72793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期末统考复习试题[试题 ][岳麓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模拟题(二)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模拟题(二)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2.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 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

2、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天朝上国思想 D君主专制统治3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 1850 年中国”29 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 B传统纺织缝纫场景C.贵族乘火车出行 D官员按等级就座4 清末民初中外进出口贸易入超比率示意图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情况,变化的原因有辛亥革命前后,政府倡导发展实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提倡国货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A B C D5 (2011 温州十校联考)1971 年,苏联政府在

3、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616 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l500 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 4倍。l6 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7观察美洲人种的分

4、布图:美洲人种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种族灭绝政策 欧洲人移民 黑奴贸易A. B C D8下面是 l9 世纪中期英国社会财富分配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工业、金融资产阶级236.5普通群众80以上40A社会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B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动3C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 D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9世界博览会是对人类社会科技与文明进步的真实记录,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1904 年 4 月 30 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设想一下在这届博览会展出的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种类中,我们不能参观到的是A电气产品如电灯

5、、电话等 B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C化工产品如塑料、化肥等 D航天工具如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10下图为世界财富“500 强”跨国公司的变化,其信息反映的实质是国家年份1989 1991 1993 1995 1997美国167 157 159 153 175欧盟128 1 34 126 148 155日本111 119 135 141 112中国0 0 0 2 4其他47 48 41 14 10A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特征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优势上升 D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11祈盼“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

6、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2.“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13、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

7、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4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4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 年前最高产量曾达 27 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 年恢复到 16 万吨,1948 年又跌至 13 吨。并被征军用。1934 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部原因有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差官僚资本压制和国民政府内战政策日本的经济掠夺美国的经济侵略ABCD15 1992 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 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

8、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16.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17、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

9、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18、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519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 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

10、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20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其主要媒介是A物美价廉的商品 B具有威慑力的炮舰C先进的通讯手段 D资本的运作21下列对罗斯福新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增强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B大力发展农业,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复兴农业C贯彻工业复兴法,其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D大兴公共工

11、程,以促进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22 “(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 )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23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6B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C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24右边是

12、19571960 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 “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D “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252006 年 3 月 15 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第卷(非卷(

13、非选择题选择题) )26.(15 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 “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1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分)7材料二:18 至 19 世纪,英国议会通过 4763 件圈地法案,共圈地 269 万公顷。1790 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 年为 3.175 百万夸特,1845 年为 18.665 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14、 。(2)归纳材料二中 18 至 19 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并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5 分)材料三:我国粮产量 1959 年 3400 亿斤,1961 年 2950 亿斤(人均约 440 斤) ,1978 年6000 亿斤,1984 年 8000 亿斤(人均约 800 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 分)(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 分)2727、 【11【11 分分】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 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材料二材料二8马车汽船飞机雕版印刷书电话笔记本电脑材料三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没有人知道这次流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