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70278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也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重心,它是依据教学 大纲、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在课案中设计的预期目标。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都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 标似乎是教学实施中必然要实现的结果。因此,课案设计的优劣取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 任务的完成与否又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所以教学目标是指挥棒,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 们经常会发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课堂的师生互动而偏离甚至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大 胆质疑、论讨

2、和交流的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质疑以下两点:第一,课堂 教学目标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呢?第二,紧扣教案的教学是否就是成功的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于刚性的 要求,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大胆质疑,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师生互动 只停留在互问互答或指向性启发、诱导的表面,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答案因为事先缺乏全面的准备 而一带而过,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因为教师缺乏鼓励和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 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起到喷氧和助燃的作用。课堂教学目 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

3、,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偶然性。善于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 能敏锐的捕捉到学生中间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由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道光环,引发一场知识的裂变和整合, 这样的课堂表面平静如水,实际上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了一场知识的大爆炸,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思 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怎样才能由预设的必然走向生成的应然呢?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粗 浅的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预设下生成的。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预设下生成的。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需要预设,前面谈到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项有计 划、

4、有过程、有目的的系统工程。预设性教学目标只是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的起点,应依据教材内容、 学生实际、阶段性能力目标、单元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但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集辐点(射 线中心),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不断调控适应,由应然导向必然的一个动态过程。 教师设计的课堂也应在刚性中容许有一定的弹性,以符合语文课程的内容要求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化、 情境化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在资料占有、信息搜集、内容梳理、细节延展等方面有更加充分的 准备。教师准备的课案也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但它是必要的依托。 预设性目标和生成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如果教师准备充分,引导

5、得当, 师生“交流”、“沟通”效果好,可能是外包含关系,如果由于学生知识备储存在缺失,理解深度没有 达到,可能是内包含关系,当然也可能是部分重合或互不相关,如图示: 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一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令人击节称赏,拍案叫绝。通过促织的 得失这一主要线索,围绕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主人公的命运由悲而喜,由喜而悲,悲极复喜的多 次反复,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层层波澜,矛盾层层激化,表现出主人公的层层血泪,层层磨难与 读者的层层担心,唤起了读者对主人公的层层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的层层愤慨。这样曲曲 折折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武夷九曲,历尽方知奥妙”。促文以

6、其跌宕多姿的情节,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嬴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该文的一般分析认 为是一出悲剧,但在课堂讨论中各小组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观点一:“悲剧论”认为一部作品只要主体是悲剧就是悲剧。作者在故事结尾时让主人公成名“入邑 庠”“成子精神复旧”“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这 样的结尾纯属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量。这 是中国读者喜欢“大团圆”的审美要求的产物,同时有宣扬因果报应,好人有好报,人生荣辱,受命 运和机遇左右的腐朽思想。 观点二:“喜剧论”认为只要故事的结局主人公未遭厄运就是喜剧,成名一家

7、的命运几经反复波折, 但最终成名成为裘马世家,并评论说:“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观点三:“正剧论”认为故事的构思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一介玩物,一只小虫,能使人倾家荡产, 家破人亡,也能使“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尾正是对那畸形社会的莫大讥讽,和 血泪控诉。因此,本文看似是喜剧,读者还是饱噙泪水来读完它的,这样的构思,避免了千篇一律 的程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模式,成名托一虫之福,最终飞黄腾达,正是作者的艺术手法高超之处。 二、课堂教学目标在施教中生成并升华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也许带有不确定性,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模糊 概念,粗放型

8、的教学正是这种模糊概念下的衍生品。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硬性规定:严禁教师无教案 上课。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但这也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有经验的老师进教室前已经胸有成竹,学生可能碰到的难点怎样突破,前后的知识如何衔接,都是 有所准备的。甚至开课的第一句也都是有靶向性的,什么地方该启发学生、诱导学生思考,可能会 出现哪些结果都了然于心,自然“教案之形在外,教案之神在心”了,讲课的艺术性,逻辑性,指导 性也大大提升。每次讲完课,教师带回来的是心得、获得是启发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和办法,而 不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案。因此不拿教案上课的老师未必就不是好老师,好的教案也不是知

9、识的备 忘录和细节的罗列,而且这种罗列往往制约着教师的思维,束缚着教师的手脚,唯恐讲错说错,一 节课老想着教案、教本、教参上怎么说,不敢越雷池半步,看似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实则亦步亦趋, 邯郸学步!因此,“汝果欲教书,功夫在教案外”了。 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中,曹操与刘备纵论天下英雄,刘备表面上 虚与委蛇,与曹周旋,心下里如坐针毡,惊魂未定,至曹操点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 语中的,石破天惊,如闻惊雷,刘备连匙箸也猝落于地。 “闻言失箸”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点,也是人物心理情绪最复杂,最真切的反映。然而,怎样理解 刘备的这一举动,恰是全面理解刘备这个人物的关键。以情

10、节本身来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一声 惊雷,一人伏地拾箸,一人仰天大笑;一人惊惧至极,惶惑不能自持;一人飞扬高蹈,雍容指点自 若;一人应对机警,虚以周旋,出以平庸之态,一人睥睨一切,傲视群雄,入则咄咄逼人;一个是 逼其入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人是偏不就范,务求化险为夷。曹操单刀直入,眼力过人,直言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如晴天霹雳,使力持镇静的刘备彻底崩溃,惊慌得连手 中的筷子也“落于地下”,暴露出韬晦之计被点破时内心的惊恐。但刘备急中生智,以闻雷而失箸加 以掩饰,避免了曹操的怀疑。 “闻雷失箸”是刘备借以掩饰内心惶惧的绝好凭据,是激化情节转化,人物摆脱被动处境、化险为夷 的

11、重要契机。然而刘备失箸是非意还是有意呢?传统的观点认为刘备是因为曹操识破他“奉诏讨曹” 的意图而一时间不知所措,茫然无主,下意识间失手落箸,这一天机巧合的理想化,艺术化细节描 写,不仅把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刻画地纤毫毕现,而且把刘备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老炼沉着的性 格充分展现了出来。但是,以整部三国演义来看,“尊刘贬曹”是全书的主导思想,曹操是受批 判、被否定的“奸雄”,刘备是受表扬,被肯定的“枭雄”。在本篇故事中,“煮酒论英雄”用大半的篇 幅描写曹操“雄”的言行和气质,或写其诙谐潇洒、踌躇满志;或写其见多识广、巧于思辩;或写其 气魄宏大,眼力过人,其豪迈、自信、大杰之态跃然纸上。相形之下,刘备

12、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惊恐忐忑之状令人心生悲悯。然刘备深知,当今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谁过早暴露其政治野心,将 会成为众矢之的。刘备指言天下英雄,均雄据一方,或有地,或有兵,天时,地理,人和各占三分, 唯刘备势力孤危,故刘备假装肉眼凡胎,不识英雄。在曹操面前,刘备言谈谨慎,行动拘谨,神态委琐,且事事处处顺从。曹操自恃才高,目中无人的心态,这让曹操心里很满意,也达到了他请刘 备“煮酒论英雄”的目的。因此,刘备此番应邀会曹,以示弱自保,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可谓寄人 篱下,无处诉苦。因此,曹操纵论天下英雄,睥睨一切,将刘备所列举的袁术、袁绍、刘璋、刘表、 张绣、张鲁、韩遂等人或骂为“守户之犬”,或斥

13、为“色厉胆薄,好谋天断”之辈,而刘备对这些人却 不轻言、藐视,端着一付中庸平和的架子。曹操指言他是英雄,故而有意惊诧,手握匙箸铿然落地。 显然,刘备失箸是故意做给曹操看的,刘备谦恭、惶恐之态越是真切,曹操会越加得意,也许,曹 操心想:我说你是英雄,你就吓得体统全天,如惊弓之鸟。而刘备之心态,当是“我被你的话吓得 失箸色变,哪能算得上英雄呢。你曹操高看我了!”由此看来,刘备是不巧若拙,大智若愚,有志 不露,装作无志,与“园中学圃”之举暗合,以打消曹操的疑心。 因此,刘备“闻言失箸”这一细节,按照“有意掷地”理解,要比“无意失手”理解更符合刘备的心态, 正是貌似天意,酷似有意,观者无意,读者有心。表面上把酒闲聊,风平浪静,实际上在人物内心 尺幅千里,字字千钧。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是必然目标,生成是偶然结果,由应然导向必然不能 忽略具体课案中的偶然因素,只有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要素才是完美的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邮 箱:zhangqing 电 话:(0936)3638750 邮政编码:734000 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