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4808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内容提要】: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一个环节。观其本质, 它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培养学生 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讨论呈多种形式,但无论那 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适时的评价。因此,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 代语文课堂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认真准备,确定好 讨论的形式和问题;在讨论时,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要适时的进行总结和评 价。当前,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讨论”中兼具的很多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 交

2、往技能等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关健词】:课堂讨论组织技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莫过于课堂讨论了。课堂讨论犹如“旋转的大舞台”, 师生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学为主体”;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信息渠道畅通,可以 实现多维交流,优化效果;课堂讨论也似“原子反应堆”,思维互相碰撞,可以达到能量转 换,教学相长;课堂讨论还像“新年茶话会”,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做到教学民主,和谐共 振。在教学中讨论呈多种形式,但我们在语文课中通常采用的是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与问题 讨论式教学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在讨论中进 行适时的引导、评价。课堂讨论的组

3、织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第一环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 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 人一组为宜。在每一小组内应该指导以明确的分工,如 设置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职组织好讨论,角色在定期内进行互换。其 中应该考虑到学生性格的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等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长 补短,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自己性格上的 不足,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 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

4、,这样取得相得益彰的效 果。对于眼下一些公开课堂、示范课上较为流行的“自由组合”我觉得宜少用。课堂讨论小 组不是纯粹的交友或娱乐,而是一个团队,要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其合作的 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愿意 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总之,目的都在于创造机会让千姿百态,各 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的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 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第二环节:教师认真准备,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好讨论形式和讨论的问题。确定讨论问题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5、: 、紧扣课文内容,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的难度要适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相适应,难度过大,讨论也就无法深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 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形成观点,体会情感。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根据课 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 怎么照顾它的?小鸟还怕我吗?找出相关语句。b、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c、作者仅仅 是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 生由鸟“怕”我到“亲”我的过程中理解“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领悟到“爱”是人与动物 和谐相处的基础。、拓展问题

6、,延伸有度,具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其次,指导学生做好准备。要有一个科学、高效的课堂讨论,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知 识,一定的实践体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课堂讨论准备。如 我们在学习云南的歌会让学生查找资料(四人一小组):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民歌、民 谣,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唱一两首,准备唱给同学听。由于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讨论 中再让学生分组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的方法,等 待对方回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话 可说,有歌可唱,有情可表,既丰富知识,又陶冶情操。又如预习罗布泊,消逝的

7、仙湖 一文时候,布置这样一项合作任务(自由组合):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 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查找资料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这样在课堂上 让学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生态恶化的累累事实,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情感,一封包含深情, 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的公开信就能一挥而就了。第三环节: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一是充分尊重学生,全 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讲得少,让学生多说,尤其是那些成绩 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加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当 知识的“裁判

8、员”,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一个讨论成员、巡视员的双 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相信学生,鼓励大胆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屝,去 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在讨论 中各尽其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或者代表小组发言,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 把个别的思想代替全组。讨论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来自老师,尽量多的由学生来归纳讨论结 果,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要因为课堂的“乱”或得不到老师的期望答案而指指点 点横加干涉或是束手无策作壁否上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讨论时间的安排要适度,不宜过 短或太长,否则就会有讨论之形而没有讨论之实或是偏

9、离中心,难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 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 题积极的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要让风筝在 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就必须要抓好手中的线,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教师的主 导作用充分表现在:诱导。在学生对某个问题讨论不起来或者对某个问题“浅尝辄止”时, 不能深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讨论欲望。疏导。在学生讨论时候出 现了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理论上障碍时,教师要适时疏导.如在马说一文拓展延伸时,让 学生思考讨

10、论:a、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理想能否实现?b、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 社会,联系当今社会,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 尽其才?c、你准备怎样让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被“发觉”?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不能, 但是他们不能说出具体的原因何在,能说到的也就是科举制度,因此,这时老师要给学生 适当讲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用人制度等社会因素,让学生能与现代社会相对比,能更深 入认识第二个,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懂得“推销自己”。引导。在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 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探究科幻小说喂出来

11、一文的主题时,老师可以设计 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a、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b、结尾那个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 哪里来的?c、结尾的小石头出现意味着什么?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人对 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当然也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目的 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独立的见解或生成新的课堂。指导。教师把握好讨论方向,如出 现了跑题的情况要及时拨正,对事实的错误进行纠正,以保证讨论方向和价值。第四个环节: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讨论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提倡及时总结,其 实,有时候及时总结可能适得其反,正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12、。我们 可以选择延时评价,即在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反映后找个适当时机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 自己来评价,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若学生还不能理解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切莫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 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变“一言谈”为“多言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意识,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课堂异彩纷呈,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 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看到,习惯了传统课程理念和教 学的师生往往因为观念的固守、技能的缺乏而使课堂讨论难以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迫 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堂讨论”不只是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它本身 还兼具了很多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交往技能,如:“准确表述”、 “善于倾听”、 “收集信 息”、 “思考归纳”“总结评价”、 “完善自己”等,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内容,从而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等方式将这些技能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去学习, 去交往,去讨论,去探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