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4587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课题 开开题题报报告告一一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 1问题问题一般而言,问题是由于某些导致不能达到目的或者实现目标的认识障碍。它是指不期待的现状没有被解决或者事态出现意外。Question;Issue;Problem: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瞿秋白赤都心史四八:“其实就因为问题符号只在飞,可见还不知道怎样设问,怎样摆这符号,何况答案!”Matters: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写什么是

2、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Trouble;Difficulty;Mishap:事故;麻烦。Key:关键;要点。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2 2意识意识意识,这个字来自拉丁文“consciencia”,意即“认识”。因此通过提升我们的意识层次,我们就提升了我们对内在的和周围的“无限”的认知。意识,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

3、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的觉察和感知。3 3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判断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

4、的地位。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可见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4 4政治教学课题名称界定政治教学课题名称界定就是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预习、阅读、辩论、故事分享、学生的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造的动力,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形成良好问题意识,养成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政治的兴趣。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21 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

5、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开始的。因此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非常注重问题意识的研究,主张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探究新知识,获得知识,并且学会学习。1 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更明确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

6、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布鲁纳、杜威、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教学领域。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以自己对知觉和思维过程的独到研究,使发现学习有了科学的基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杜威认为“思维的功能就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在这两端之间,包括五个步骤。分别为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究竟在什

7、么地方;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困难;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这个五个步骤的顺序是不固定的。他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说过:“教学生学会思维,这对学生来说拟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 2现代教学论研究现代教学论研究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问题意识”的研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他提出:

8、“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他们的研究对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意识”。3 3建构主义理论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研究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

9、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

10、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

11、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2、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4 4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问题意识”到底应该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培养“意识”,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古代的孔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国人一直做进行问题意识的研究。梁溯溟先生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问题意识的学者,他做学问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而是“深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13、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教育界主要侧重于不同学科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误区,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让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敢问”问题,有问题“可问”,有时间“感悟”问题,“提升”问题,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 5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第二条“评价建议”中的评价方式第 6 点为:“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第四部分,第三条“教材编写建议”的第四点为: “以

14、生活主题为编写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它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以敞开着的问题视野,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初中政治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6 6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意义意义理论意义: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杨振宁教授在对青少年讲话时也一再强调说:“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没学问!”在哈佛大学师生中广泛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15、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教学的出发点、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新课程

16、改革明确提出,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解决的方法途径,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实践意义: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初中生仅占 5.7!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初中生占 48.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初中生占 14.5!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缺少问题意识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过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提问缺少让学生思考、发问的时空和氛围,停留于学生简单机械的回答层面上,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老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削弱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