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zj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39648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zj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案例--zj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案例--zj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案例--zj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案例--zj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z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zj(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枝汤(伤寒论 ) 风寒头痛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 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 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 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李士材医案,录自熊寥笙.1981.伤寒名案选新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按本案为桂枝汤之变证。患者伤寒六日,头痛有汗,谵语狂笑,大便不通,为表里同 病,治疗是下还是汗?

2、必须仔细辨识。患者虽大便不通,但腹无所苦,虽谵语狂笑,但小 便清利,且仍见头痛有汗,脉浮而大,故当仍以表证为主,有表当先解表,用桂枝汤解肌 发表,调和营卫。主病一去,兼证自愈。风疹男性患者,60 岁。 主诉:患荨麻疹,搔痒钻心难忍,数月不愈。诊查:切其脉浮而 缓,并见汗出恶风之证,视其舌苔白润。辨证: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 “风疹”为 患。治法:宜驱风,调和营卫。处方:桂枝汤。药后啜粥取汗,则痒止疹消,脱皮屑盈掬。 (刘渡舟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按 伤寒论中并无桂枝汤主治荨麻疹之论。但“汗出、恶风、脉浮而缓”为桂枝 汤证的表现,本案风邪伤于

3、肌表,营卫不和而发荨麻疹。病虽不同,但病机相同,故用桂 枝汤异病同治而获良效。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风寒湿痹姚某,女,40 岁,已婚,农民。述腰部及双下肢酸重而痛已 2 年余,曾用中西药治之,时 好时发。今诊,上症复发,其酸痛遇阴雨即加重,接触冷水亦然,甚则不能俯仰及行走。 近月来,又感手足发凉,时而汗出,苔薄白,脉缓弱。此乃风寒湿侵袭腰及下肢,并致阳 气不足之候。当祛风除湿、补阳散寒,药用:黄芪 30g 续断 杜仲 桑寄生 川芎 防 己 苡仁各 15g 附片 18g 干姜 12g 防风 9g 羌活 白芷各 6g 细辛 3g 黄芩 生地 各 4.5g 甘草 3g。2 剂则诸症大减,

4、5 剂而诸症全去。为巩固疗效,遂将上方药量加倍, 制成酒剂常服而愈,随访至今未发。 (马有度.2003.方药妙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按腰部及双下肢酸重而痛,遇阴雨及接触冷水加重,是因风寒湿侵袭所致,患者感手 足发凉,时而汗出,脉缓弱是兼有阳气不足。故本案为风寒湿侵袭兼阳气不足之痹证。治 宜祛风散寒除湿兼温补阳气,方用九味羌活汤加防己、桑寄生、苡仁祛风散寒除湿,附片、 干姜、续断、杜仲温补肝肾、强壮筋骨,黄芪益气扶正,方证相合,故数剂而诸症全去。 小青龙汤(伤寒论 ) 寒饮咳喘张志明初诊:十月十八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净麻黄钱半,川桂枝

5、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 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二诊:十月二十日: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 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以稀为贵。 (曹颖甫.1979.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按本案虽无典型伤寒表现,但咳嗽遇寒加重,其病史为暑天多水浴而致咳,故可 推知由于心下有水气,遇寒引动而咳喘加剧。正与小青龙汤证病机相吻合,故与小青龙汤 而愈。 银翘散(温病条辨 ) 风温伏邪王幼,发热八日,汗泄不畅,咳嗽痰多,烦躁懊憹,泛泛呕恶,且抽搐有如惊风之状。 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前医作慢惊治。用参、术、苓、半、 贝、齿、竺黄、钩钩等。烦躁泛恶益甚,此

6、乃风温伏邪,蕴袭肺胃,蓄于经络,不能泄越 于外,势有内陷之象。肺邪不解,反移大肠则便溏;阳明之邪不达,阳不通行则肢冷,不 得与慢惊同日而语也。况慢惊属虚,岂有烦躁懊憹之理;即曰有之,当见少阴之脉证。今 种种病机恐有痧疹内忧也,亟拟疏透,以冀弋获。荆芥穗 4.5 克 粉葛根 6 克 蝉衣 2.4 克 薄荷 2.4 克 苦桔梗 2.4 克 淡豆豉 9 克 银花炭 9 克 连翘 4.5 克 赤苓 9 克 枳实炭 4.5 克 炒竹茹 4.5 克 藿香梗 4.5 克。二诊:服疏透之剂得汗甚多,烦躁泛恶悉减,面额 项颈之间,有红点隐隐,即痧疹之见象。咳嗽痰多,身热不退,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 滑数。伏温之

7、邪有外达之机,肺胃之气窒塞不宣。仍从辛凉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热退 则吉。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 (丁甘仁.1960.丁甘仁医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按此案曾被误诊为慢惊,实为风温伏邪蕴袭肺胃,势有内陷之象。丁氏虑患 儿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为大法。此案始终以辛凉清解、宣肺化痰为治则,方用银 翘散加减,配伍精当,主治明确。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痢疾王星宰患久痢,诸药不效,苏郡老医进以人参败毒散,其势差减,大有生机。 (魏之 琇.1997.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按人参败毒散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小量人参,补其元气, 正如医方考曰:“培其正气,败其邪毒,

8、故曰败毒。 ”现广泛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 尚未复元,以及素体虚弱而感受风寒湿邪,见表寒证者。喻昌常用本方治时疫初起,并用 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之法。本案之久 痢,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而致诸药不效,故用人参败毒散使元气旺,外邪乘药势而出, 所以其势差减,大有生机。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 阳虚水肿阳虚水肿:年某,女,55 岁。初诊:1978 年 2 月 22 日。诊查:体肥痰盛易感,近因浴后受凉,恶寒无汗不发热,头身酸痛项强,咳嗽痰多而稀白,胸闷,动则喘作,静则喘 止,头身面目浮肿,尿少色黄,口干不欲饮水,腹胀不思食,舌苔薄黄润滑,脉沉而缓。 治法

9、:投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五皮饮加味。处方:麻黄三钱 细辛一钱 熟附子五钱 茯 苓皮五钱 生姜皮一钱半 大腹皮三钱 陈皮三钱 五加皮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厚 朴三钱。二诊:连服上方药三剂,小便畅利,微自汗出。守方减量,方中麻黄减为一钱半, 细辛减为八分,熟附子减为三钱,余药不变,再进六剂。三诊:浮肿全消,喘咳痰除,脘 腹不胀,饮食二便正常,惟感神疲乏力,有时心慌心悸。最后用参苓白术散加附子以善后。 处方:党参一两 白术五钱 云苓五钱 山药五钱 莲子五钱 生苡仁五钱 扁豆五钱 砂仁三钱 陈皮三钱 桔梗三钱 炙甘草三钱 熟附子三钱。再进药十剂而痊愈。 (万友生 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

10、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按本案患者体肥痰盛,阳气不足可知。近因浴后受凉,寒湿外束太阳而内 困少阴,故见恶寒无汗,头身酸痛项强等太阳表实证,又见无热恶寒脉沉等少阴里虚证。 其病机涉及三焦,上焦肺气不宣而痰饮壅盛,故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而稀,中焦脾气不运而 湿邪困阻,故腹胀不思食,下焦肾气不化而水液潴留,故头身面目浮肿而尿少。所以用既 解太阳之表,又温少阴之里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主,并合五皮饮以行水消肿,又加桔梗、 杏仁、厚朴以宣降肺气和疏运脾气。药证吻合方得良效。大承气汤(伤寒论) 痉厥孟河金奎官,发热,有汗不解,脘痞作痛,神昏谵语,时常痉厥,口干苔黄,中心灰 黑厚腻。医皆束手无策,请余诊之

11、,脉来沉实而滑,此阳明内热,非急下存阴,不能挽救。酒炒大黄五钱 芒硝三钱 枳实一钱 厚朴一钱 一剂,大便畅行二次,热退神清,痉厥皆止。以粳米熬粥,缓缓与服。约两日, 即知饥而痊。 (费绳甫.2006.孟河四家医集费绳甫医话医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按痉厥之证有诸多病因,若为阳明内热炽盛,耗伤津液,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急 下存阴之法。临证可见脘痞作痛、发热、口干苔黄,中心灰黑厚腻等热盛津伤,腑气不通 之象,故用大承气汤,使阳明内热从大便而出,热退则神清,痉厥自止。攻下过猛易伤胃 气,注意药后宜用粳米熬粥调护脾胃,固护正气,祛邪不伤正。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 肠痈陆左。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

12、西医所谓盲肠炎也。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 生军五钱,芒硝三钱,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二诊:痛已略减,右足拘急, 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赤白芍各五钱,生甘草三钱,炙乳没各三钱。 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之。生川军一两,芒硝七钱(冲) , 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曹颖甫.1979.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按西医之盲肠炎属于中医之肠痈范围。本案患者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脉大而实。医者用仲景之大黄牡丹汤以下之,可谓用意颇深。曹颖甫曰:肠痈一证舍大黄牡丹汤 以外,别无良法。本案曹氏抓住患者脉证俱实,故敢放胆施治,获得痊愈。 麻子仁丸(

13、伤寒论 ) 脾约曾治病人刘某,男,28 岁。大便燥结,五六日一行,每次大便困难异常,往往用力太 过而汗出如雨,口唇发干,以舌舐之则起厚皮如痂,撕则唇破出血,其脉沉滑,舌苔干黄, 是胃强脾弱之脾约证。因脾荣在唇,故脾阴不足,当唇燥干裂。为疏麻子仁丸一料,服之 而愈。 (刘渡舟.1980.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按本案例患者主症为大便燥结难解,同时伴见唇燥干裂,舌苔干黄,脉沉而 滑等症,反映其病乃由胃肠燥热,脾阴不足所致。因脾之荣在唇,脾阴不足,当唇燥干裂; 苔黄而干为燥热津亏;脉沉主里,滑主热。即此证为胃强脾弱之脾约便秘,故治以麻子仁 丸,一料而愈。十枣汤(伤寒论 ) 悬饮秦,

14、悬饮居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用仲景法。芫花熬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吴茱萸各三钱,大枣二十枚。将河水两大碗,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大碗,去滓,然后入 大枣煮烂,候干。每日清晨食枣二枚。 (王泰林.1965.王旭高临证医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社)按本案乃十枣汤之变法。由于饮邪居于胁下,稽留不去,阻遏气机,则见胁痛, 饮邪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而致呕吐清水。此时,既宜攻逐饮邪,又要顾护正气。此 例是在十枣汤中增加白芥子以增祛痰饮之功,吴茱萸降逆止呕,散寒,并助祛痰饮之力。 而此案煎煮法与服法则体现了“治之以缓,行之以缓”之意,用于悬饮轻者较为适宜。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 下痢有人因忧愁中伤

15、食,结积在肠胃,欲发吐利,自冬至后暑月积伤发,暴下数日不止。 玉函云:下痢至隔年月日应期而发者,此为有积,宜下之。止用温脾汤尤佳。 (魏之琇. 1957.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按此病得之于忧愁中伤食,故而损伤脾之阳气,运化不利,使得积滞壅结肠胃, 传化失职,寒积内阻。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又更 伤中阳,故必须温补脾阳与攻下冷积并用。故方以大黄、附子共为君药,并辅以人参、当 归等以温攻并用。附子温补脾阳以散寒凝,大黄荡涤泻下而除积滞,合用则使脾阳复寒邪 去,积滞行,则诸证可愈。 小柴胡汤(伤寒论 ) 产后郁冒高某,女,28 岁,营业员,福鼎城关人,19

16、80 年 4 月 3 日诊。产后已 13 天,系足月顺产。产后几日洗浴后,但觉头晕,头部汗出甚多,呕逆欲吐,纳食则不能下,急延医诊 治,用生化汤、生脉散、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等,以及注射阿托品、青霉素之类,效 罔。特邀余会诊。探见面色无华,头昏、汗出甚多,齐颈而止,呕逆欲吐,纳呆,大便 5 日未行,腹微胀,小便短少,口干微饮,心烦不安,寐差,乳汁减少,恶露未净,卧床忌 起,动则汗出淋漓,头昏冒及呕逆加剧,腹不疼痛,舌质淡红,苔白微燥,脉象微弱。此 属产后郁冒之证,由外闭内郁,下虚上冒而致,治以小柴胡汤加味。处方:党参、柴胡、 益母草各 15 克,条芩、半夏、生姜各 10 克,甘草 6 克,红枣 12 枚。水煎分 3 次温服。1 剂汗出微微,脉象更弱,知产后气血亏虚,遂以原方再加党参 15 克。再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