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22266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摘要:摘要:我国图书文化在艰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并在元明清时期形成大繁荣的局面。它在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上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本文在明确图书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按功能的不同而把图书文化划分为出版文化、藏书文化和阅读文化,并分别阐述这三大图书文化在元明清时期的繁荣状况。小小清清新新:图书文化;元明清;发展;繁荣周秦时期的竹木简策开启了中国的正式图书文化的发展历程,帛书和纸书的相继出现和流行使我国的图书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图书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和缩影。为此,要理解中华文化在漫长行程中的传递痕迹,就

2、需要对我国的图书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1、图书文化的概念、图书文化的概念图书以传播知识为目的,通过运用文字和其他一些视觉符号系统来传达意义,是读者获得知识内容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人文化成” 、 “文治教化”的简称。图书因文化而产生,文化因图书而发扬光大。图书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文化地位,是人类获得知识,创新知识的重要条件。图书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不磨灭的作用。通过阅读各类图书,人们不仅自然、社会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获得一定的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图书文化,指的就是研究图书在生产、流通、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3、它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卓越创造物,其发生、发展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轨迹,以及人类知识文化积累的过程。著名学者程涣文也曾经指出, “图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创造的,作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图书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总和。 ”因此,渴望能够为新时代的发展寻找人文根据的人们总是力图从图书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来推演历史前进的轨迹,解释社会的成因,并借这些依据来对先民的遗训进行引证,探索传统文化。学界在讨论和研究中国历代图书文化时,一般都会把图书文化分为出版文化、藏书文化和阅读文化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文化来进行研究。从出版物到藏书,从藏书到读物,图书在这三个系统中的角色不停转换, 其功

4、能也有不同的表现。2 2、图书文化的分类及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图书文化的分类及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中国古代图书文化的发展始于周秦时期的竹木简策,并伴随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于明清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具体体现在出版文化、藏书文化和阅读文化这三大方面:2.12.1 出版文化出版文化所谓出版文化,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所决定的出版理念制约的、为一定的出版机制所保证的整个出版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在元明清时期的封建体制影响下,国内所有的出版组织机构一律都由皇进行帝册封和委派,并在中央的指示下负责编书、出版等事务。例如,明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全书收录历朝古籍七、

5、八千种,共 22937卷,合计 3 亿 7 千万字,装成 11095 册。元明清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成熟。其中,王祯研究、创制了木活字印书,成为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元代印刷工人就已经能够运用套色刻板方法印制多色的印刷品。明朝书坊刻印的书品种繁多,大多以供应人民大众日常所需的使用书为主,同时也翻刻了不少宋元旧书。其政府在平水(今山西临汾)设有管理图书出版的机构,大量印制医术等实用性书籍。明朝中后期,有些书坊将编辑、出版、发行合为一体,根据市场需求出版大众急需的图书,不仅增强了书房本身的竞争力,还促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图书文化。清代坊刻业十分兴盛,刻书的数量、种类增多,平

6、民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清代所刻的图书大多为民间所用,如通俗小说、日用杂志、民间戏曲唱本等。此外,考据、校勘和辑佚等有了新的发展,不少学者、民间藏书家都极擅长校勘等工作,所刻的图书不仅数量大、种类广,而且图书的质量十分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元明清时期的装帧技术也走向了成熟。在元、明时期,社会上十分流行包背装,即在宋代蝴蝶装的基础上改把有字面向外折叠,粘在书的包背纸上,却不进行装订,其外形和现代的装书颇为相似。明朝中期以后开始流行线装书,也就是把包背装的封皮从书背截开打孔穿线,装订成册。到了清代,线装书因外观整齐美观、容易改装、不易散乱、方便典藏等优点而在民间被广泛采用。2.22.

7、2 藏书文化藏书文化藏书,即对历代以图书为主的资料进行搜集、典藏、整理、研究利用乃至刊刻传播的文化活动。藏书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当时的藏书环境和藏书风尚,以及人们在古典藏书方面的情趣和精神。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只能依靠手抄来生产图书,速度慢,藏书文化低迷,而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图书活动日渐活跃,并于明清时期走向繁荣和兴盛。我国明清时期的学者详细总结和叙述了藏书活动的各环节。例如,清代著名藏书家孙从添在藏书记要中把藏书具体活动分为购书、鉴别、抄录、校仇、装订、编目、收藏、曝书这八个方面。石印、激光照排等先进印刷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使得元明清时期的书的生产量大大增加,藏书活动达到空前的兴旺,并在民间出现

8、了不同种类的的图书馆。元代统治者元世祖在同一国家之后,把金、南宋等国家的大量藏书收入官藏,并在中央设置了秘书监这一管理国家藏书的机构机关。在民间,私人藏书家大多数都是汉族人,士大夫王世昌、庄肃等人就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所藏典籍浩如烟海。元代虽然是一个以尚武的朝代,元朝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并不多,但其图书文化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发挥了承前继后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我国的藏书风达到气鼎盛时期。明朝时的藏书规模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期,私人藏书兴盛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官藏。明朝时期的私人藏书主要集中东南沿海地区,尤以江浙一带为盛,纷纷涌现了一大批藏书家和藏书楼,给当地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

9、响。其中,宋濂、钱谦益、毛晋和范钦等人是著名的藏书家,而宁波天一阁、绛云楼、汲古阁、聊城海源阁等藏书楼也有了很大的完善,实现了保存、校勘、鉴别古籍等重要作用。藏书和学术风气互相影响。学风带动了藏书风气,藏书风气又进一步促进了学风的兴盛。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如龙场书院、修濂溪书院、主贵阳书院以及稽山书院等都出现于明清时期。清朝时期,藏书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以康乾盛世一百二十多年间为盛。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士人读书、藏书的风气普遍盛行,藏书文化也因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乾隆皇帝认为书文有利于经世、载道、立言,并在统治期间下令组织知名学者编纂了四库全书这一大型图书。纪昀是该书总纂修官,

10、负责主持校正所征集的图书,并依经、史、子、集这四部名目分类汇列。 四库全书收入的图书达 3461 种,合 79309 卷,而尚未收的存目则有 6793 种,93551 卷,共计 10254 种,172860 卷。此外,由统治者发起的征访、编纂、刻印的活动,以及对进呈图书者进行奖励的举动大大发扬了文风,极大地促进了官藏的发展。清朝统治者多次发放诏令进行征书,使得图书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例如,乾隆 37年开四库馆征访天下遗书,并规定多种极具吸引力的奖励方法,如献书百种者,择精本,皇帝题词,录后返还;赏赐官修大型图书;献书多者,封赏“藏书家”的称号,并把其姓名附载在书籍的提要之后,实行留名纪念等等。

11、这些举措大大满足藏书家们的心理需求,提高其献书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向朝廷献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图书。在清朝征书行动中,有超过一万种的图书从各地收集到中央,国家藏书由此而达到封建社会藏书业的顶峰。2.32.3 阅读文化阅读文化阅读的广义十分宽泛,包括了从不知到渐知,从泛知到追求深知的全过程。而狭义的阅读则主要涉及阅读主体、阅读客体、阅读本体,以及阅读学中所要研究的专题等内容。阅读行为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阅读文化则是指阅读主体(读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影响下,通过建立在特定物质和技术基础上的文化传播媒介,接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传承和创造文化传统的文化

12、现象。元明清时期,图书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长。出版的繁荣促进了图书贸易的兴盛,士人读书的风气十分盛行,阅读文化达到空前的繁荣。尤其是在清朝中后期,西方、日本的文化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传入中国境内,不少到华的外国人对西书进行大规模翻译,使得国人可读书籍的种类大大增长,促进阅读文化的发展。同时,国内私人图书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当时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浙江绍兴古越楼开始实行对外公开借阅,并渐渐地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趋势,从而降低了借阅书籍的门槛,读书者有了更多阅读的机会,使得阅读文化更加普及,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从古至今,国人就通过各种不同的交流渠道对国内外的各种文化进行选择和吸收,丰富自身的文化蕴涵。阅读

13、文化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给图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完善。结语:结语:出版文化、藏书文化和阅读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构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图书文化。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并非毫无险阻,但尽管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汉武帝罢黜百家学术以及历代等挫折,图书文化还是继续发展,并在元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图书印刷的种类、数量、质量大幅提高,私人藏书风气浓厚,阅读人群扩大,阅读范围也更趋广泛。中国的图书文化在艰难的历程中,极大地起到了传播和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不仅启迪国人的智慧,而且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hnlt.org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冯天瑜.文化守望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05):22-242田磊.阅读文化的变迁与图书馆的文化责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09):19-203朱新霞.图书文化浅析J.时代文学.2009(12):34-444杨小岩.论文化出版社与出版文化J.武汉大学学报.2009(02):62-645肖东发.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J.出版科学.2010(21):38-416朱新夏.中国图书文化的历史价值J.岳麓讲坛.2009(02):2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