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386443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发布日期:11-11-15 13:58:00 点击次数:269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攻坚时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一、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环境发展基础和面临的环境“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基础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0 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

2、值 9554 亿元,是2005 年的 1.8 倍,年均增长 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3781 家,完成增加值 8182.8 亿元,是 2005 年的 2.1 倍,年均增长 16.3%;实现利税2860.5 亿元,是 2005 年的 2.5 倍,年均增长 20.1%。钢铁、装备制造、石化、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8.1%、22.0 %、8.1 %、13.7%、16.2%、13.9%和 12.6%。钢材产量达到16757.2 万吨,持续 10 年保持全国产量第一;水泥产量达到 12594.3 万吨,比 2005 年增长 42.4%;维生素 B12、维

3、生素 C、咖啡因、青霉素工业盐等原料药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焦炭、纯碱等基础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98 万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 48%,年均增长 28.2%,其中技术改造投资 8823 亿元,年均增长25.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钢铁、装备制造、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57.4%提高到 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8.3%提高到9.8%。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河北钢铁、冀中能源、晶龙实业、天威保变、长城汽车、

4、冀东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 39 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 26.5%。具有聚集特征的工业园区 204 个,入区企业 1.84 万个,实现工业增加值 2400 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 30.4%。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钢材板带比达到 57.8%,高档轿车板实现了零的突破,形成了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风电设备、高速动车组、乘用车、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太阳能光伏和索具等一批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品。3.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示范工程,截至 2010 年底,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50 家, 其中国家级 27

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7 家,其中国家级 4 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78家,其中国家级 6 家;突破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平坦化、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半导体照明、高速列车、风光储输等一批重大技术,累计开发新技术 1.5 万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50 项,申请专利 4.8 万件。蓝鸟家具、华日家具、安平丝网、梅花味精、长城干红、今麦郎方便面、老白干香型酒、露露饮料等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中国驰名商标达到 94 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 49 项,省名牌产品达到 814 项。全省 19.4%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科技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41 家。4.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

6、。大力实施“双三十”工程,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010 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 2.733 吨标准煤,比 2005 年下降 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 2005 年削减 15%。累计淘汰炼铁 3696 万吨、炼钢 1888 万吨、玻璃 5622 万重量箱、水泥 6139 万吨、焦化 796 万吨、造纸 205 万吨、酒精15 万吨、印染 3 亿米、制革 650 万标张等落后生产能力。全省钢铁连铸比连续多年保持 100%,居全国领先地位。优质产能比例快速提高,水泥新型干法工艺比重达到 85%,玻璃浮法工艺比重达到 78%,分别比 2005 年提高

7、55 个百分点、45 个百分点。5.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截止 2010 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到 45.6 万公里,电话用户数达到 5604.9 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 79.7%;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到 700 万户,网民达到 2197 万人,居全国第六位;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 667 万户。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建立了整合 12 个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网和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 12 个跨部门应用系统和人口与人力资源等五大基础数据库。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扩大。“中国搜丝网”

8、、“中国大营皮毛网”等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成为我省电子商务应用的亮点。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远程教育、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文化信息共享、城市社区信息化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唐山暨曹妃甸列为八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之一。河北钢铁等 33 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工程,近 3.5 万家中小企业应用了“信息魅力”服务平台。(二)存在问题(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偏重,缺乏投资回报率高、成长性好的优质

9、项目,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步伐缓慢;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度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过度依赖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大。(三)面临的环境(三)面临的环境从国际看,气候问题、资源问题已演变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资源的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启动。发达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生物、信息等领域正

10、在酝酿新的技术突破,并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再工业化”,意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产业竞争模式呈现新变化。精益生产、精准化管理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绿色壁垒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我国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 2005 年减少 40%至 45%,我省目前占比较高的“两高一资”类产品将逐步失去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三是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

11、一体化,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等战略部署,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省内看,“四个一”战略成为我省工业快速发展的引擎,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的“四个一”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集群经济、链状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集团经济的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调控形成的倒逼压力,促使我省传统的以资源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内循环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我省工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一)

1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深化和拓展“对标行动”,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节能减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战略布局,加快工业由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变,由过分追求量的扩张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二)基本原则(二)基本原则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城

13、镇化进程,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完善城镇化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聚集的平台,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加速农业现代化,通过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发展。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促其做大做强。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保持工业合理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扩大高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规模,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业规模;推进循环经济,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等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

14、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壮大科研力量,建立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沿海开发与内地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我省沿海地区资源、港口优势,推进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依托冀中南和环首都原有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推进沿海与内陆地区互动协调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开放性工业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主动承接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及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鼓励我省优势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省外

15、投资办企业或兼并重组省外企业,充分利用省外资源,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三)发展目标(三)发展目标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3%,达到 1.5万亿元以上。5 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4.5 万亿元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 2.7 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30%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 1%,重点企业达到 3%以上,拥有科技机构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 40 家、400 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 10 家、200 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 12%以上。产业结构明显

16、优化。传统产业普遍得到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前 10 位的钢铁企业产能占全省钢铁产能的 75%以上。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 25%和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0%。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的比重提高到 38%以上。产业聚集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园区)达到 65 个以上,其中超千亿元 10 个以上,形成 5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工业聚集区完成工业增加值 9500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60%。创建50 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光纤网络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 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70%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普遍建立环境监测和污染监控信息系统。党政机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 70%以上,网上行政服务覆盖率达到 80%以上。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淘汰。单位工业增加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