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380862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收支管理研究毕业论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我国国际收支管理研究学生姓名:学 号:所在系部: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日 期:二一二年五月Research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Payments ManagementByMay 2012摘 要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当今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从 2001 年开始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也将对中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通过中国主动

2、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的调整,可以直接有效缓解我国经常账户逆差状况,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的调整也将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不断加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转变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 以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本文将通过各类文献对我国国际收支管理现状的概括进行宏观分析,着重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入手,系统地总结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管理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关键词:国际收支 双顺差 全球贸易 生产要素配置AbstractIn rec

3、ent years, the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caused b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of the main performance: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is huge, the rapid growth of debt, and Japan, China and other Asia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mainly

4、 of America have large trade surplus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world economy increasingly close relationship. China from 2001 to and became the biggest source of the deficit, the adjust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5、will also bring substantial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Through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surplus initiative to the adjustment of condition, can be directly effectively relieve our country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situation, improving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ong term

6、,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surplus status adjustment will also in Chinas economy i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international payment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ris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brought the negative impact

7、 cannot be ignored. We must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changing economic and foreign trade growth mode, alter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disequilibrium situation, to ensure smooth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will of all kinds of literature in Chinas payments

8、 generalization of the macro management stat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payments surplus of systematic summary of payments management situation at present in China, and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surplus,Global t

9、rade,Productive Factor Allocationi目 录摘要iAbstractii1 引言12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22.1 国际收支顺差快速增长, 持续处于较大规模的“双顺差”状态22.2 国际收支尚未体现出向平衡状态收敛的趋势32.3 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43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根源63.1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63.1.1 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63.1.2全球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逐利资本的全球流动63.2 国内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73.2.1 非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廉价人力资源的利用73.2.2 伴随着内需不足的高储蓄率导致资

10、金的低效率使用83.2.3 高社会成本下定价偏低的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83.3国内有关政策导向83.3.1 长期以来的国家产业政策引导83.3.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政绩评估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主导作用93.3.3 政府的优惠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93.4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94加强我国国际收支管理的对策114.1经济结构层面的调节措施114.2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措施124.3外汇管理政策层面的调节措施134.3.1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134.3.2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134.3.3 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14结论15参考文献16致 谢171 引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的

11、经常账户就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资本和经常项目都出现了顺差,即“双顺差”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出口的快速增长和来自国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所致。直到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总规模增长才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依旧呈现出“双顺差”的格局。而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报告,到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创纪录的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又增长了18.7%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并且逐年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长期双顺差,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而事实上,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底就已经突破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问

12、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当今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自中国加入 WTO以来,全球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影响已经越来越深远。中国从 2001 年开始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也将对中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06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010年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

13、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2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2.1 国际收支顺差快速增长, 持续处于较大规模的“双顺差”状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14、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发生了很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 我国国际收较多表现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顺差不同方向组合的态势。进入9O年代中后期, 我国国际收支不仅总量规模快速增长, 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表1 我国200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简表(亿美元)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经常账户1341232735404124261130542034A.商品服务12482089307534892201232119811.商品1342217731543607249525422582.资本金账户10105269

15、51463180822602757B.金融账户9694869204331769221436201.外国直接投资1059102914311217703124916453.其他投资-40133-697-12116797241500.官方储备-2506-2848-4607-4795-3984-4717-46713.4外汇储备-2526-2853-4609-4783-3821-4696-4652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到2006年,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曾连续八年“双顺差”, 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期我国外汇储备也得到迅速增长, 我国国际

16、收支顺差总规模由1999 年的233 亿美元增长到2011 年的3878亿美元,年均增幅接近40%。截止至2011 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28万 亿美元;2007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处于历史峰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0.1%,之后逐渐下降,至2011年降至4.2%,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2.2 国际收支尚未体现出向平衡状态收敛的趋势运行态势是判断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依据。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同时资本项目也

17、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表2 我国2005-2011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亿美元)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国际收支总差额 2351285444914587442052474228经常项目差额 1341232735404124261123782017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 57.0%81.5%78.8%89.9%59.1%45.3%47.7%与GDP之比 5.9%8.6%10.1%9.1%5.2%4.0%2.8%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10105269514631808286922

18、11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 43.0%18.4%21.2%10.1%40.9%54.7%52.3%与GDP之比 4.5%1.9%2.7%1.0%3.6%4.8%3.0%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下降23%;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9%,低于2007-2010年年均顺差4686亿美元的规模。从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态势看, 不仅国际收支顺差的绝对规模逐年攀升, 而且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增速大大高于GDP 增速, 国际收支顺差占同期GDP 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到2011 年这一比重

19、已达到3.0%。货物贸易顺差略有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19038亿美元,进口16603亿美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20%和25%;货物贸易顺差2435亿美元,下降了4%。而同期服务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182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3%;服务贸易支出2381亿美元,增长23%;逆差552亿美元,增长77%。全年,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合计为188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6 %,与GDP之比为2.6%,延续了2007年以来见顶回落的走势。图1 我国1994-2011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与GDP之比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不仅连年体现

20、为单向顺差, 而且与平衡状态偏离的程度逐步扩大。因此, 无论从绝对规模看, 还是从运行趋势看,我国国际收支都已处于需要非常关注的不平衡状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账户余额迅速下降,2010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只是接近2006年的水平。根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又一次骤然下降,到年末只达到2017亿美元。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余额连续大幅增加,2011年已达到史无前例的2757亿美元,在数额上首次超过经常项目余额。因此,官方储备增加额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且增速呈加快趋势。由于相对稳定的经常项目顺差在国际收支顺差中占有

21、较大比重, 从我国对外经济和国际收支运行态势看, 目前国际收支顺差的格局仍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延续。2.3 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收支从本质上是国内经济状况的对外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国内经济的运行。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也体现了国内经济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果持续大额的顺差规模和以货物贸易、直接投资为主的顺差结构继续存在, 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就我国贸易结构而言, 货物贸易以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但片面追求出口也造成了资源消耗浪费、产业结构落后、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国

22、际收支大幅顺差带来的资金流入缺乏有效的流出渠道, 形成对国内资本品和一般商品的需求, 顺差的资产价格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逐步显现, 如推升证券市场价格和房产市场价格, 对宏观经济稳定形成潜在风险。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导致的资金流动性过高,进一步压缩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空间, 也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一大难题。3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根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产品内分工的兴起, 促进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产业链条跨境延伸, 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参与其中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我国, 形成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在优惠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外资的流

23、入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这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 从而造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因此,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3.1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1.1 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1985 年9 月“广场会议”后, 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上升, 由此造成除美国以外各国净出口的下降或增长势头减弱。为了抵消净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广场会议”后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需求。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低利率以及美元资产的贬值使得逐利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回报的投资。从国际分工形态

24、演变角度看, 当代经济全球化一个重要的特点, 是产品内分工的迅速兴起并在国际分工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产品内分工生产方式的兴起, 对经济落后国家选择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外向型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显示, 早期通过参与承接组装等相对简单的工序切入全球分工体系, 随后通过在产品内分工系统内部学习和提升能力, 有可能向较高增加值工序和环节攀升, 进而构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我国才有可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 承接来自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资源消耗型的产业, 从而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3.1.2全球贸易发展的不平

25、衡加剧了逐利资本的全球流动伴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入, 全球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凸现, 其中表现为美国巨额贸易和预算赤字、石油生产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巨额贸易盈余。按商品结构划分, 美国总体贸易逆差可大体归为三类: 一是石油类资源性产品; 二是与美国产业结构形成互补性的产品,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轻工和低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等; 三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计算机等。其中, 沙特等石油生产国对美国贸易构成顺差的产品主要是第一类, 我国主要是第二和第三类产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就经济结构而言, 在全球兴起的产品内分工中, 美国国内

26、大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其中也包括向我国转移。而同时, 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限制高新技术出口的贸易政策, 这使得美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而也就无法承接由传统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和资本, 使得逐利资本流出美国本土。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 我国把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经过加工或组装后销往欧洲和北美, 于是形成了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大额贸易赤字, 对北美和欧洲的大额贸易顺差。在这过程中,我国也吸引了大量的逐利资本的流入, 并通过生产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导致国内持续大额的贸易项目顺差。3.2 国内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理论上, 战后流行的发展

27、经济学标准模型通常假定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重缺口约束: 一是实现目标经济增长率所需投资与国内储蓄之间差距构成储蓄缺口;二是经济增长所需进口与出口能力之间差距形成贸易缺口, 两重缺口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资本流入利用外部储蓄以弥补国内储蓄不足, 并为贸易缺口提供融资, 故而国际收支结构应具有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逆顺差组合”特点。2004年以来, 我国各地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举的外向型经济。长期被低估的各类经济生产要素形成了我国的比较优势, 激发了我国的经济活力。但随着我国国际收支形势的转变, 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3.2

28、.1 非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廉价人力资源的利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最大的比较优势。从人口结构上来看, 我国的人口中56%居住于农村。在这些地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薄弱。也就是说, 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人力资源是缺乏社会保障的非熟练工。这形成了我国出口产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也是我国目前大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之所在。这也造成了我国出口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此外, 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低廉的人力资源也会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两极分化, 从而带来社会不安定。根据索洛增长模型, 人口的增长能够解释总产出的增长, 但人均产出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则最终

29、取决于技术进步。因此, 来源于低廉劳动力成本的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具有不可持续性。3.2.2 伴随着内需不足的高储蓄率导致资金的低效率使用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等政府支出的不足,增加了政府储蓄(即政府税收收入减政府支出)。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使得微观主体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 进而减少即期消费, 增加了私人储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储蓄率偏高, 2010 年我国的储蓄率近乎50%。高储蓄率增加了可贷资金,压低了资金成本。另一方面, 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剔除通胀后的实际贷款利率偏低。在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低成本的资金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 表现

30、为资金的低效率使用。此外, 由于国内高储蓄率是由内需不足引起的, 高储蓄率并没有像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描述的那样促进产出的高效增长。3.2.3 高社会成本下定价偏低的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当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影响到其他主体行为时, 经济学中所称的外部性便产生了。当产权没有很好的界定的情况下, 外部性无法通过产品价格反映出来。也就是说, 当这一影响为负面时, 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此时, 部分产品按照私人成本收益计算还在继续生产, 而按照社会成本收益计算则应该被停产。在我国, 这表现为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污染、工人生产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枯竭对后代的影响。这些也都没有被市场化地反映在产品价格中。经常项目

31、国际收支状况体现了一国劳动力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出口竞争力等比较优势。我国来源于低估的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以及资金成本的顺差, 也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污染以及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从而具有不可维持性。3.3国内有关政策导向3.3.1 长期以来的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经济根源与国家长期以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不无关系。这一政策出台初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资金, 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加工贸易所具有“两头在外”的特性, 决定了该模式下在国内增加值的部分必然是正的, 也就是最终产生贸易盈余。2005年以后,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出现转

32、变, 此时正好也是我国加工贸易出现累计顺差的时候。此外, 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全国约80%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承担或参与, 说明我国现阶段在全球加工生产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关键动因之一, 外资企业对推动加工贸易增长和“双顺差”结构发展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3.3.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政绩评估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主导作用长期以来, 各地政府为了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往往把GDP 的增长作为评估其政绩的主要指标。出口创汇、招商引资成为重要的手段, 最终以“双顺差”反映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资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各类特殊经济区域, 包括出口加

33、工区、保税区等, 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3.3 政府的优惠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作为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 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 出口退税政策、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政策以及技术进口税收减免政策。其中,前两项税收减让程度最为直接。大型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其全球的利润中心, 以充分享受优惠的所得税政策。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形成。近年来, 出口退税政策历经多次调整, 内外资所得税政策也将统一。外资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我国借助于技术进口税收减让希望能够加快国内生产技术的更新。但

34、技术进口税收减让政策的实施效果与政策出台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离, 甚至成为跨国公司的又一避税点。3.4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目前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之一。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 融资渠道以银行体系为主, 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 这种融资结构造成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国内储蓄难以有效转化为投资。虽然银行累积了大量存款, 但我国银行贷存比仅为60%左右, 由于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 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账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因此, 过高的储蓄率不仅造成国内

35、流动性过高的问题, 也导致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顺差。另一方面, 这种融资结构也导致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只能转向境外融资。由于股票上市需要严格审批、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外汇市场交易不够活跃,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获取资, 只好通过境外上市或借款的方式融资。据2011 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11 年, 我国境内机构以境外股本证券方式净融资429 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一倍; 外资金融机构、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外债的增加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1.63%、20.45%和15.21%。可以看到, 尽管国内积累了大量资金, 但由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通, 形成了国内

36、资金流动性、外汇储备、境外融资规模“三高”并存的局面。4 加强我国国际收支管理的对策针对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形成根源, 根本上必须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内外部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而解决政策性和体制性问题不仅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必要途径, 也能够产生较好的政策效果。因此, 我们认为解决政策性和体制性问题应成为近期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着力点。4.1经济结构层面的调节措施(1)进一步落实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估体系, 适时调整相关税收政策。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变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当期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评估体系, 大力贯彻落实以绿色GDP 以及节能降

37、耗等多项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估体系。更为科学的标准还应用于各地对吸收外资以及加工贸易政策方面, 以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并优化。适时调整相关税收政策, 进一步降低、取消“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出口退税, 必要时对部分稀缺性资源征收出口关税。此外, 进一步发挥技术进口税收减免政策在引进核心技术方面的作用, 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在增加自主研发投入的同时尽可能引进国际现成的先进技术。(2)增加战略性、资源性商品储备, 换汇为物。我国于2004 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2006 年8 月开始向浙江镇海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根据相关信息, 目前国内的战略石油储备主要是石油企业的商业储备,

38、数量较为有限。建议增加战略性、资源性商品的储备, 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紧张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地更为科学地开采各类矿产。目前,日本、德国储备石油主要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储备金以及设计新税种等方法解决。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可以考虑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直接购买成品油等形式增加战略性、资源性储备, 换汇为物。(3)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 征收资源费、排污费, 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本。通过征收资源费(税)、排污费(税),将社会成本反映在厂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中。当前我国价格体系尤其是资源类价格体系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一方面使得企业丧失了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

39、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 也使得一些企业在执行现有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顶风违规。(4)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 提高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现阶段, 需要进一步增加对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尤其是向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通过提高教育、医疗以及就业培训等领域的各项投入, 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 增加熟练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最低工资, 重估我国劳动力成本并提高劳动力、工资的市场化程度。在短期内, 这一措施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有可能削弱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但在中长期内可以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国

40、际收支顺差的可维持性。4.2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措施(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满足境内外机构的资金需求。由现状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在我国压缩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背景下, 一些国内企业只能转向境外市场融资, 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 需要继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推动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平衡协调发展, 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完成各市场间的无缝对接。例如,近期可采取以下措施:允许更多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在境内融资, 减少境内企业的外债规模; 控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节奏, 鼓励已在境外上市的境内企业回归国内市场,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国

41、内上市融资。(2)大力发展银行间的外汇市场, 减少境内银行对境外资金的依赖。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应该成为境内金融机构外汇融资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境内外资银行外债规模压缩后, 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针对制约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市场流动性不足和银行间授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遂建议: 取消金融企业境外融资与境内融资的税收差异, 金融企业境外融资与境内融资的税收差异不仅与缩减外债余额的管理发展方向有矛盾, 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境内外汇市场的发展, 取消这一差异将极大地促进境内外资银行的资金需求转向境内市场; 同时,参考已有的国际专业评级机构对境内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及其评估制度, 制定适合中

42、国国情的信用评估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间的授信制度; 可考虑建立境内外币中央清算所, 以降低市场交易成员间的清算风险, 为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基础。4.3外汇管理政策层面的调节措施现阶段外汇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的理念, 采取疏堵并举的政策, 完善管理法规, 创新管理手段。面对当前顺差规模过大的情况,对流出资金采取疏导政策的同时, 也要注重非法资金的流出入管理。若是一味地放松资金流出管理, 会减少非法资金的“后顾之忧”, 反而不利于资金流入管理。4.3.1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1)简化审核手续, 改进监管系统, 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具体措施包括: 进一

43、步简化货到汇款项下的付汇管理,例如对货到汇款项下贸易进口付汇实行自动核销、简化货到汇款项下进口付汇业务的银行审核单证等;取消特殊经济区企业的购汇限制, 对其购汇额实行年度总量控制等。(2)加强收汇管理, 加大对异常交易的打击力度。首先, 完善对出口收汇数据真实性的监管机制,将出口收汇未核销纳入外汇局的日常监管, 严格杜绝企业不法资金假借贸易出口形式流入境内; 加强对预收货款的管理, 对一些预收货款比例较高或者金额较大的企业, 加大现场核查力度, 发现异常情况(如收汇情况与报关情况差异较大、预收货款大额频繁结汇后滞留的账户, 没有明确的资金用途等)采取强制措施, 适当限制其预收货款结汇。其次,

44、加强对转口贸易的收汇管理, 将提单作为转口贸易核销的必备材料,以确认转口贸易的真实性, 且将转口贸易收付汇纳入日常监测。(3)建立服务贸易下的资金流出流入均衡管理机制。服务贸易监管的总体思路是在进一步便利资金流出的同时, 加大对资金流入的规范化管理。近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简化或取消服务贸易购付汇审核凭证或审核手续, 取消逐笔审核机制, 建立主体总量监测机制,从而减轻冗杂的手续; 建立服务贸易收支状况的电子化监测体系,对一些大额收汇或频繁收汇等异常情况加强现场核查力度。4.3.2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1)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支持体系。该促进体系主要包括: 放宽境外贷款的资格条件,

45、 对国家鼓励的重点项目, 只要其境外子公司确有资金需求的, 即可允许母公司境外放款; 允许跨国公司以人民币购汇从事境外放款, 进一步扩大境外人民币市场; 简化非重点项目境外放款的审批权限, 提高审批效率, 甚至可以待条件具备后取消审批制; 改革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中资跨国公司采取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式,且在外汇局登记备案后, 企业即可自行为其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担保; 取消内资企业对外担保的比例限制, 允许中资企业为其境外控股企业提供全额担保。进一步强化金融市场的避险功能, 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2)加强短期外债的管理, 将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管理体系。隐性外债主

46、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进出口贸易项下的延期付款和预收货款, 非贸易项下的应付款和预收款,以及滞留在境内的外商投资收益, 包括外资企业“应付股利”和“未分配利润”部分。对于贸易项下的延期付款和预收货款, 建议将一定期限、一定金额的预收货款也纳入外债登记管理, 并根据年度出口收汇额核定相应的额度。对于“未分配利润”, 可作为企业的或有负债进行登记, 明确规定其不分配的最长期限, 超过期限的, 中介机构在审计报告中必须如实披露, 并及时调整账目, 重新登记。4.3.3 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1)出台对金融机构自身结售汇业务的管理规定。金融机构作为各类经济主体的资金集散地, 自身外汇收支和结售

47、汇行为对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国际收支状况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金融业内外双向开放进程加快和结汇售汇业务种类不断增多的趋势下, 金融机构自身收付汇和结售汇的规模与范围都将日益增大。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 特别是改制后面对股东层面的利润压力, 金融机构自身也有较强的结汇倾向, 境外金融机构更是可以利用在我国国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投入外汇资金结汇。建议针对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同特点, 尽快出台涵盖金融机构各类自身收付汇和结售汇的管理办法, 规范金融机构自身收付汇和结售汇行为,, 完善对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管理。(2)加强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理, 落实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政策。从对银行日常结售汇监管和现

48、场检查情况看, 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对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统计和控制, 与监管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难以达到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政策目的。建议通过以下手段加强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监测和管理: 进一步明确对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会计科目设置和记录的要求, 督促银行真正设置和实际使用结售汇会计科目, 做好综合头寸统计的基础工作; 加强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政策的宣传培训, 由于各银行间授信制度的不健全,部分银行对结售汇头寸的理解与外汇局结售汇综合头寸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应加强对银行管理人员的政策宣传和培训; 加大现场检查的力度, 维护管理政策的严肃性, 通过现场检查发现银行对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政策

49、执行的情况和问题, 加大对违反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政策银行的处罚力度, 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结 论根据以上分析,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管理表现出总量快速增长, 持续处于较大规模的“双顺差”状态,国际收支尚未体现出向平衡状态收敛的趋势,且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其内因为国内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有关政策导向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外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针对以上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的问题,我国应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控。在宏观调控上应对经济结构层面进行调节,在微观调控上应对金融市场层面进行调节,并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适当调控。尽管2011年底随着资金流出压力涌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

50、放缓,但全年增幅依然较大。而且,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许多基本面因素没有改变,外部环境也可能存在反复,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工作仍然不能松懈。“十二五”规划已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宏观层面讲,我国将通过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外汇管理部门也将进一步加强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监测,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参考文献1 许宪

51、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分析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陈全功. 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M.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 谢朝阳、李洪梅. 国际收支理论源流与展望N.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4 徐海凤. 国际收支平衡调控分析N.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5 周凌飞.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N. 知识经济,2007.6 徐婷婷. 人民币升值问题及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N. 黑龙江对外贸易,2007.7 胡立法、唐海燕. 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MR. 扬州大学,2006.8 滕

52、玉芳.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危险分析M. 国际贸易,2007.9 王晓畅. 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分析及政策思考D. 国际贸易,2004.10 谢罗奇、龚伟强. 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探析N.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1 滕云静. 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 国际贸易,2007.12 滕玉芳.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危险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2011.13 黄慧.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研究N.河北金融,2010.14 赵琳琳.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对比分析(1982-2007年)D. 东北师范大学,2009.15 梁华.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

53、响及其调整D.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8.16 李涵硕.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调整D. 国际贸易,2007.17 徐雪萌、蓝发钦. 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基于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M.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07.致 谢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杨霞副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签 名: 年 月 日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