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332904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Discussion on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in the implementation of院 系中文系专 业汉语言文学班 级2010 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单位玉林师院教育系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 摘要摘要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尤其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从吃透教材,把握教

2、材中的“爱”,发掘教材的美,演绎教材的理;创设情境,激起课堂中的“爱”,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角色定位,换位感受,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生活的情感体验;有表情的朗读,领悟情感美,体会文本中的“爱”;放飞心灵,感悟心灵中的“爱”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爱;引论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尤其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辅加任务。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我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堂应在借助文本学习,理解、感悟、积累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引发师生之间的心灵共鸣,并在此过程中增强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和健全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3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三者合构成一个

4、比较完整的认识系统。教材是物,教师、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们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也能接受外界情感的刺激,并且对周围人施予情感上的影响。同时,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个情感源点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当教师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这些情感因素便在教学情境中被激活了,并以情感信息的形成在师生之间流动。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感人心者莫大于情”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忽视了“情” , “理”则无处渗透,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无从谈起。创设富

5、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寓情于教,达到知识的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的途径及方法(一)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爱” ,发掘教材的美,演绎教材的理。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 ,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语文课要想进行情感教育,必须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从文本出发,用“教师情”

6、引路,来唤醒“学生情” 。但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课文中的感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必须要先走进文本中去,细细地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作者的呼吸,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如在对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课进行备课时,要深入文本,了解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诗中还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在吴越乡间,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了解了这一点后,对诗人的母亲不辞劳苦,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诗人的衣服,心中唯恐诗人不能早归的心理又有了更深的感触,在教学时,也就更加充满了深情。 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

7、美,形神俱佳,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许多选文闪烁着道德、情操、人伦的光辉,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让那些富含情4感的美文去感染、激荡学生,让学生内心极易被点燃的感情与之共鸣。如在教学听潮一文时,考虑到许多学生没有见过大海,难以想象潮起潮落的壮观与柔美。我便先通过多媒体投放海浪的温柔静美和汹涌澎湃,让学生们心中那抽象的海浪形象化,然后要求学生在潮起潮落的音乐声中,根据旁注的提示来感情朗读。随着朗读的进行,学生们在大海那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领略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他们沉浸在大海柔情脉脉的静美中,陶醉在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里,一往情深。这样教学任务也就很自然

8、地迎刃而解了。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艺术作品的感知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面,对美的感知也只是审美活动的开始阶段。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并不是纯自然的,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周敦颐写爱莲说实际上寄托了“处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质,文人爱竹,是因为竹有气节,是君子的作风,作品中的一物一景都寄予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深度,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抓住教材的某一片段,利用一个疑问点燃学生想象的兴奋点,在形象的关照和语言的品味中领悟作品隐含的意蕴,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历咏不衰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笑对

9、人生、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作品。在疏通文意之后,不乏借用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之法结合文中名句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穷且欲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在畅谈过程中,根据学生理解的偏差和个性情况,可机智恰当地插入一些必要的勉励语:“不要在挫折面前折腰” “人不能有畏难情绪,要笑傲困难,树立战而胜之的勇气。对文章中情操美的挖掘,能够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美。(二)创设情境,激起课堂中的“爱”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情感总是需要一定的情境来培养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 ,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情引入教材中,让他们仿若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还要让学生联系

10、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文章中的情感内化到自己的心里,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我在教苏教版第十册中的海伦.凯勒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中所描写的海伦.凯勒双目失明时悲哀无助的心理,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用布蒙住了眼睛,亲身体验了一回盲人的感觉。进了教室,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失明真是太可怕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好像随时都会有危险一样。 ”有的说:“太5难受了,我特别想把布拿下来。 ”有的说:“我觉得脚下像是有个洞,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 ” “”这时,再让学生去读课文,他们对于海伦.凯勒的痛苦也就感同身受了。当读到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的痛苦下还坚持不断学习,并且

11、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时,学生们就更加敬佩她了。正是有了前面当盲人的体验,才会让他们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才会更深层次地明白课文中所包含的道理。语文中的情感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自由的、发展的,它渗透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中,春风化雨而又不着痕迹。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启发学生参与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创设审美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情境,体会到作者的心境,与作者一起畅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之中,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自觉地追求美和发现美。

12、如有一位教师讲授荷塘月色 ,一开始他就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教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他又配合教材选读了一组有关写月、写月色、写赏月等古今名家的诗词散文作为补充教材,然后让学生听一组音乐春江花月夜 。可以想象,经过一番启发熏陶之后,学生获得了巨大的精神享受,心灵得到了净化。这位教师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为他们展现了一幅亦真亦幻的月夜图,当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很快便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 (三)角色定位,换位感受,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生活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教材是通过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文章中所反映的真善美

13、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治,道德品质培养以及是非的辨别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教师自己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课文中的角色”的体验,营造一种教师、学生、作者最佳情感境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感受,激起热情的情绪,忘我地学习,主动地探索、研究,而逃脱那种文学分析的语文学习俗道。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或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或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或联系教材大胆想像,这些都是形成教师、作者、学生情感最佳融合的有效途径。教

14、师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6现,尊重学生的选择,从教法、学法,到对知识的理解、感受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大胆,超越教师,超越教材,超越教参,真正把诗文学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的往往不是生动精辟的讲解,他们更需要的是真正的走进生活,去感受那寒风的凛冽、沼泽的泥泞和花开的喜悦,没有这种感受,他们的情感就无从获得,便无法领悟文章内在的情感之美,从根本上斩断了他们对文章作品的情感再现和再造的途径。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在本质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再现和再造生活,真切体验文章美质。(四)有表情的朗读,领悟情感美,体会文本中的“爱” 。 “新大纲”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

15、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朗读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教师朗读,学生欣赏,忽略了学生品读的重要性,致使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其实,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更是学生情感表达的一种外在形式。教材中有些语句只能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细细咀嚼,才能品出其中之味,悟出其内含的情感脉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

16、审美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整体上把握美的能力。第三册水乡歌这首诗歌的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了问答的形式,据此,我让学生分角色对读,问的活泼可爱,答的干脆明了。再结合插图,感受水乡的景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这样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深深体会到了水乡的美,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有表情地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形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声,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朱自清的春,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已完全置身与大自然春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有表情地7朗读,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