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28663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农经济,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卡特动态 2005 年第 2 期 总第二十三期- 1 -非 农 经 济 、 产 业 集 聚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非农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朱允卫 1 阮建青 2为了研究与推广中国,尤其是浙江温州农村工业发展的道路与有益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与启示,由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大“卡特” ) 、国际食品政策研究中心(IFPRI ) 、国际发展高级研究基金会(FASID)和温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非农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于 3 月 19 日-22 日在温州举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中心的张晓波研究员、刁新申研究员、Nico Heerink 研究员、Eleni Gabre-Ma

2、dhin 研究员,国际发展高级研究基金会的 Keijiro Otuska 教授、Sonobe Tetsushi 教授和 John Akoten 博士,埃塞俄比亚国家中央银行 Ato Newai 行长、发展研究所 Newai Gebre-ab副所长、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经济系 Tadele Ferede 和联邦小企业发展署的 Ahmed Mohammed,美国康内尔大学 Mark Jacobs 研究员,贵州大学罗小朋教授,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钱彦敏副教授,浙江省农办顾益康副主任,浙江省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郑志耿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张仁寿教授、温州市委党校朱康对教授等高级官员和知名学者以及温州市政府各有关

3、部门人员共 40 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外代表以浙江省非农产业,尤其是温州农村工业以及温州鞋业集群发展为例,就经济与体制转型过程中发展非农经济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与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非农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与温州部分知名企业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现就本次研讨会发言和讨论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和观点综述如下。一、浙江尤其是温州非农经济的发展经验1 朱允卫,浙江大学“卡特”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讲师。2 阮建青,浙江大学“卡特”硕士研究生。卡特动态 2005 年第 2 期 总第二十三期-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人

4、民充分发挥了民间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体制和机制灵活、起步早的优势,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人多地少、各种自然资源匮乏、国家投资又严重不足的初始条件下,从自身省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率先以市场经济规则组织生产经营,走出了一条以社会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各类专业市场发达的“块状经济”为显著特征、富有特色的非农经济发展道路。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非农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农村工业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浙江非农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黄祖辉教授指出,非农

5、产业是个很大的范畴,但在浙江主要体现在农村工业的发展上。浙江的农村工业化经历了 1978 年前的萌芽阶段、1978-1991 年的创业阶段和 1992-2002 年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 年以来已进入农村新型工业化阶段。总体上看,浙江农村工业化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农村工业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但户均规模发展有所放缓;二是农村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而与农副产品相关行业的经济总量比重偏低;三是农村工业从地区分布看,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杭、甬、温、绍等地区;四是农村工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五是农村工业化催生了大量的产业群和块状经济,

6、但存在内部竞争过度、知名品牌偏少的问题。罗小朋教授认为,无论在条件好还是不好情况下,家庭经营都是有效的,还可辅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其加以改进。此外,在改革初期,中央政府收购了大量多余的粮食,变相向农村地区发放了许多现金,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货币化,同时未引起通货膨胀,这对早期的农村工业化作用很大,但这一点却没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张仁寿教授认为,以民营企业组织创新为线索,可将温州农村非农产业大致上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即 1978-1985 年以个体家庭工商业为主的发展阶段、1986-1992 年以合伙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发展阶段和 1993 年以来以公司制为主的发展阶段。通过温州民营企业从家庭企

7、业到股份合作企业再到股份制企业的组织变革过程,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企业规模看,总体趋势是由小变大;二是从企业所有制形式变革看,既经历了从模糊的所有形式(如原来的社队集体企业)向明晰的所有形式(如各种民营企业)转变的过程,也经历了从单纯所有形式(如个体工业、家庭企业)向混合所有形式(如股份合作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演化的趋势;三是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看,从两者完全合为一体的企业组织(如家庭、合伙、私人企业等)向不同程度的两权分离方向发展(如一些规模较大的规范化股份制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等) ,卡特动态 2005 年第 2 期 总第二十三期- 3 -这代表了温州民营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四

8、是从创新行为的主体看,经历了由单纯依靠农户,特别是那些有风险意识、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自发推动和自主选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非正规的企业组织,向政府引导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建设;五是从产业组织看,经历了从小企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变化过程。温州市经济学会潘忠强副会长通过分析认为,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温州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呈现由第一产业占相对优势比重向第二、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比重过渡,呈现出明显的高级化变动趋势。但总体上,温州的产业发展尚处在发达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也就是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二)浙江非农经济发

9、展的贡献黄祖辉教授指出,浙江农村工业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浙江农村工业化在其初期就形成了两种类型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即基本类似于“苏南模式”的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宁绍模式”和以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为主的“温州”模式。其中,温州模式因其市场化发展的取向、高度自发性的特征和良好的可扩展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内外经济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台州模式” 、 “义乌模式”乃至“浙江模式”的研究热潮。二是对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贡献,这主要又可概括为四个效应。首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10、效应。其次是农民增收和收入结构多元化效应。第三是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效应。第四是经济和社会结构优化效应。(三)浙江非农经济发展的经验张仁寿教授认为,温州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根本经验是不断推进民营化和市场化进程,并让民营经济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温州经济,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发展的这一成功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落后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首先,必须充分重视发挥民间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尊重老百姓劳动,支持老百姓创业,鼓励老百姓致富;其次,必须充分重视培育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第三,必须充分重视发挥社会

11、分工的作用,只有实行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第四,必须找到有效的启动方式,从技术和管理要求低、投资少、进入壁垒低的小企业、小商品生产干起,很可能是有效而必然的一种选择;第五,必须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应有作卡特动态 2005 年第 2 期 总第二十三期- 4 -用,同时又要注意明确政府的有限边界,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放手让企业、民间和市场力量去解决。第六,必须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培养农民企业家群体。黄祖辉教授指出,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制度不断变迁的演化过程。它可以给我们如下一些启示

12、:一是“计划外的增长”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浙江农村工业化的突出表现来自“计划外的增长” ,从计划经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自下而上的力量”与经济体制改革。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诱致性变迁建立市场经济的一个典范,其动力源于“自下而上的力量” 。三是“无为而治”与农民的自主创新。浙江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较少对农民群众自主的创业行为设定各种禁区,较少明令禁止和打压。这种默许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农民自主创新的一种支持,形成中央政府与基层之间的一个缓冲带,非常有利于推进制度变迁。四是在农村工业化的动力机制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创业激情是第一

13、动力源泉。五是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依托上,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是两个有效的运作平台。通过兴办专业市场来解决“产品市场”和“信息”问题,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来建立专业化的、高效率的“生产网络” ,正是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这两个平台,浙江才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成功的农村工业化道路。Keijiro Otuska 教授认为,对于欠发展国家(LDCs)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全方位创新和适用技术的重要性,而通过一些产业发展项目从先进国家转移“创新能力”则显得更有意义。为此,在开始阶段,政府建立专业市场和工业区是很好的途径。随后,提供技术和职业培训就更为重要。顾益康副主任认为,农民非农化与经济非农化应同步协调发展

14、,这方面政府的作用体现在让人民,特别是农民发挥主体的作用。从浙江省的情况来看,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要比全国更快更协调,这主要得益于浙江选择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的道路和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互动效应:一是农民生存压力与传统文化的互动效应。生存压力转化为了发展非农产业的巨大动力。二是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的互动效应。非农化应靠老百姓力量,靠农民从劳动积累到资本积累,而不应依赖于外资和政府投入。三是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四是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的互动效应。浙江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发展与专业市场共生的格局。五是百万能人创业与千万农民就业的互动

15、效应。浙江工业化起步模式不是靠城市国有企业对农民的吸纳,而是靠农民中能人自己创办工业企业,由此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就业的机制。六是农业发展与非农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七是政府与农民的互动效应。正是这七个方面的互动效应,使浙江在经济非农化、农民非农卡特动态 2005 年第 2 期 总第二十三期- 5 -化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了前列。郑志耿博士认为,我国以往的“非农化”和“工业化”等经济起飞形式要回归到一国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平衡发展要求上来系统考察,要把农业和非农业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就业问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结合在一起,把产业结构的“非农化”的进展、时序和可持续性,放置在产业

16、之间长期良性互动和市场机制的自然结果来看待。潘忠强认为, “温州模式”实质是一条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自发的市场化和民营化改革,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命运,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分析温州经济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经验,大体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重商文化传统“传”下来的、人多地少国家投资少的现实“逼”出来的、改革开放政策“放”出来的、老百姓“闯”出来的、政府行为“导”出来的。温州二三产业发展的启示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要积极作为,要放手发展、规范引导、鼓励创新和加强服务;其次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第三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第四要建设市场销售网络体系;第五要培育和造就土生企业家群体。温州模式与珠江模式、苏南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培育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Sonobe Tetsushi 教授指出,九十年代初中国是短缺经济,而现在西部的发展很难再模仿温州模式,他们在重庆调查时发现重庆的发展就结合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张仁寿教授对此表示非常赞同。二、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日益全球化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