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828647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妮娜—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学生“走班”教学下的课堂心理环境湄池中学 杨妮娜【摘要】:高考制度转型下的“走班”教学从高一开始步步落实。新高考制度安排是除语数外之外,学生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这 7 门学科中,自由选择 3 门作为考试科目,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个人专长,考自己喜欢的学科。高考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除了语文、数学 2门,其它所有科目都可以在两年内考 2 次,分别在每年的 4 月和 10 月举行。这意味着,考试时间可以自己选择,同时,如果学生这 2 次考试都不合格,还能再考第 3 次。按照浙江省新高考方案所说,本次改革是为了“分散和缓解学生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

2、性发展,促进高中改进教学和高校科学选拔学生” 。为了适应这个改革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开始学科安排“走班”教学,分层次做到不同学生群不同难易度,为了学考做准备。【关键词】:高中生、 “走班”教学、课堂心理环境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相当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表现懒散。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高中生的成人感、渴望自立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难于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看管,家长的监督,虽然有学习的压力,但部分同学学习自主性差,有目标无

3、行动,得过且过混日子。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理冲突明显,在学习、生活上表现有很强的上进心,但行动力不够、自信心不足。高一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由于他们面临高考,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更加明显,同时随自身体验的增加1。学生的社会情感日益丰富,理智感、审美感发展日趋成熟,友谊感、道德官有了新发展。但的情绪反应强烈、不稳定,具有两极性,原因有学习不好、同学关系不好、情感问题等。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情绪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情绪反应强烈,有时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闷闷不乐,一句表扬,又会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激动。他们的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容易走极端

4、,情绪高涨时像火山,情绪低落时又像冰山。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遇到挫折时,又会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另外,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表现出否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否定的倾向表现为他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喜欢怀疑一切,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经常处于不愉快、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尤其是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情况时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由于高一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管理上面就要找适应点, “走班制”是高中生选修不同课程的必然选择,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发

5、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自从“走班”开始,学校教师的反映学生管理难起来了,原本每个班班主任都有一套管理模式, “走班”情况下就要在一个教室集中来自不同班级的个体,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很新鲜。这时任课老师既是教学的老师又要充当好班主任的管理角色,毕竟都是不同班级的,沟通上面原本只要找一个班主任,现在若有事找的班主任就会超过 2 个。教学内容上要重新组织,针对性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提升而且又涉及高考所以内容比之前的更加细致,要求要高些。学生的反映:感觉新鲜,原本在自己班级上课,突然可以到其他教室,还有看见不认识或认识的学生,毕竟高一有时间段“走班” ,所以学生之间互相认识的机会多

6、了,对原始班级的管理上也会存在压力。对自己的选课开始重点关注,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上课起来相比较之前会更认真。教师与学生意见想法众说纷纭,因此看来“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学生主体地位上升。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班制学

7、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四五十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3、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4、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扩大,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2 i。如此变动的教学方

8、式下就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要一起共同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对它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简单化和片面化。它不是指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安静听课、不吵闹或者课堂十分热闹和活跃,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内容。美国学者里德利(DSRidley)和沃尔瑟(BWalther)分别考察了学生和教师对“积极课堂环境”的认识3 ii。学生认为,积极的课堂环境包括:对其个人观点、兴趣、感受的尊重,集体归属感和同学间的依恋感,共享和参与,自治和独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自信,学习过程有乐趣,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得到认可,信任、

9、合作、安全感,详细准确的反馈,教师愿意提供额外的帮助,公平,教师合理的期望等。教师的观点则主要表现为:学生间的合作以及师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相互尊重,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适度的竞争,清楚且公正的规章,期望和待遇,对课堂走向和结果的可控制感等。把教师和学生的观点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就是能够激励师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产生愉悦教学情感体验、提升教学效率的一种集体心理氛围,体现为民主平等、合作交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系统,他们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有效发挥,师生共同参与、彼此合作,形成一种积极向

10、上的心理状态,最终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作为教师来说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下面教师从选课“走班”对学生考试意义要有全面真确的认识,话说“走班”学生还是学生,认真负责教学意识不容忽略,跟原来的班级话教学更加精细,对学生的高考也越来越重要,从意识层面对选此学科的学生要先了解。提倡教师多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为选课提供参考意见,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又不耽误以后高考,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基础工作做好了学生上自己喜欢的课就更有信心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身份及其在课堂上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每个学生和整个课堂所营造的气氛。因此,一个健康的课堂教师是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创设的一个最为基本

11、的条件。所谓健康的课堂教师就是不仅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良好的职业个性品质等,还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不同管理方式会营造不同的心理环境。一般来说,教师的管理方式不同(民主、放任、专制) ,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民主型的管理方式易形成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专制型的管理易导致情绪压抑、气氛紧张;放任型的管理则易使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互不合作。(2)教师的教学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信号等功能,积极的情感(如愉快,喜爱)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驱使人

12、积极行动,从而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反,消极的情感(如冷漠,烦闷)则会降低和削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导致人的态度消极,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如果教师的情感是消极的,这种情感就会传染给学生,学生就可能会对教师产生“离心力” ,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抑制。(3)教师的教学风格,如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4 iii。作为学生,改革一定是越来越适应当代个体的,因此选课“走班”是为了更能体现个体的优势,对自己选择的课程更加重视,对不同班级组织起来的班集体要有管理意识。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

13、体心理特征及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无疑也影响着课堂心理环境的性质与类型。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影响不容置疑。在这里我们要谈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对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创设的影响。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有意或无意地产生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各种行为。如有的与教师敌对,违反课堂纪律,无故旷课或逃学;有的过度焦虑,情绪不稳定,长期抑郁,极度羞怯;有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制力差,频繁动作等。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但干扰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而且还破坏了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它就像“病源体传染”一样,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此外,当教师在受到一个学生不良行为的干扰时,他往往会中断或停止课堂活动

14、去进行训斥或干涉,而他的训斥或干涉会耗去大量的时间,也会干扰课堂学习进程。而且有时教师的严厉态度会使学生产生怨恨或惧怕情绪,这样一般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尊敬,对教师经常产生怨恨或惧怕心理,可能使学生变得过分拘谨,以致不能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的教学心理气氛也就遭到了破坏。选择不同的课程,学生的心理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常常会用下定义和推理的方法授课,政治、历史、地理则多是阐述观点和见解。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证实,在政治、历史课上,教师与女生接触较多,而在物理、化学课上,因为女生不大发问,则对女生辅导较少。由此可见,课程性质不同,教师对学生的预先期望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

15、也会有所不同,因而课堂的心理环境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课堂环境布置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客观事物若满足个体的需要则有助于积极情感的生成。课堂环境布置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外部刺激源。良好的课堂环境能给学生以舒适感、安全感和愉悦感,能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开心学习的心理状态。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美的教室布局等,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学习行为会积极主动,这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单调、空洞、贫乏的教室布局,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纪律问题的出现,也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学校要宣传高考“走班”教学的意义,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课程对于教师管理课堂从心理层面已经打下

16、基础。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一定的管理制度还是要有,制度明确细化对班级设置有一定规范作用。学校从学生发展心理考虑管理方式,那也同样考虑任课教师心理报偿奖惩制度,让“走班”任教老师有激励作用。课堂心理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的累积与建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构历程。这是由课堂本身所具有的时空转换性和多变性所决定的。课堂心理环境涉及各个领域,单靠某一个人或几个人是难以有所成就。因此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心理环境,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还有待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姜志强,丁喆.心理健康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2http:/ 3美德利(DSRidley)和沃尔瑟(BWalther).自主课堂M.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