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270229 上传时间:2018-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一)认识到文学理论的重要性1(二)对文学具有创造性2(三)对文学具有创造性2(四)对文学要有鉴赏水平.2二、应当具备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2 三、在教学中教师具备“悟”的思2四、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创造思维3五、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精神.3(一)树立终身学.4(二)掌握阅读的基本原则.4参考文献4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摘要】:语文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的启蒙从识字开始,语言的形成构成文学的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师担当的责任是从语言文字、人格素质、道德意识出发,需要在文学修养、文化品位与语文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对于语文的学习,它的极高的综合性,使语文授

2、道者所具备的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丰厚的文学修养,也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主题词】:小学教师;素养;阅读;学习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所达到的一定的水平。通常表现在言语,举止,写作等上,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只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一)认识到文学理论的重要性文学理论是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的指导的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和肤浅。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

3、,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到经常关注新的文学理论信息,阅读有关的文学理论书籍和文章。例如,我们在学习和鉴赏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时,就不可仅就作品论作品。倘若不知鲁迅先生的大致生平,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在什么社会状态下生存与抗争,不知道鲁迅先生写作故乡的意图和目的,我们就很难对该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况做出全面的判断,也很难为他所塑造的人物现象给出恰当的分析,当然很难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鲁迅先生所赋予作品人物的形象意义。(二)对文学具有创造性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时,如果教师能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范文,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更有效地教会

4、学生作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养成写范文的习惯,平时多动笔,并且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实践证明,教师的写作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而且,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习作练习,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通过写作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三)具备自觉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还要多关心文学作品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符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5、。在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从小就去关心和阅读文学作品。(四)对文学要有鉴赏水平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从小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其中就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鉴赏能力或欣赏能力。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批平和鉴赏水平对教学,对启发学生只会有好处。因此我们提倡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文学批评家的一些素质,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优秀文学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二、应当具备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充分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领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

6、审美意识的价值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能否得以实现,不仅在于教材的进步,还需要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文学修养的加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努力实现文路,学路,教路三统一,才能把握文学语言美的真谛,才能帮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艺术的美和魅力。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要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象化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认识作品的形象,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达到形象的感化作用;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如果在教学中师生缺乏情感的参与,那么再好的文章我们也无法体会它的美;在语文学习过程

7、中,师生们不仅享受到获得知识的愉悦,而且通过对文章中丰富的美的因素的探访,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在心底里体会到一种美感的愉快,获得美的享受。 三、在教学中教师具备“悟”的思想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是依据课本来作为指导的,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充满了灵性和创造性。能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在发生作用,每位作者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激情、理想和心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将作品恰到好处的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无论塑造怎样

8、的形象、渲染怎样的情节,我们做语文教师从作品中既要窥视其人性的弱点,又要挖掘闪现人格魅力的光彩,从而诱发学生的心智和情感。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可以就其作品本身入深、参透,幻化出更丰富的、想象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去点拨、指导,和学生一起投入再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想火花,一种源动力的热情被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热情,在融通一气中,达到师生互动的对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语言的教学,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处理课文的时候,对生字、生词讲的多,偏向于分析语段和句子的含义,而把课文无端的肢解开来,不从文学

9、的角度去分析课文,结果学过的每一篇课文,印象就是那么几句话,那么几个片段,使学生对文章了无兴趣,失去学语文的积极性。实际上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有时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冠冕堂皇的,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者,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精神的布道者,是社会良知的启发者。有了对社会的感悟,才应该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有着能够感悟人的精神力量,才不愧为一个语文教师,才会为社会的良知做锻造。四、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创造思维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用语言,提高素质,培养悟性,促成创造”,学会应用语言是第一位的。虽说语文不仅仅是文

10、学,但文学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本能。作为语文教师,文学创作的体验,是对生活的艺术敏感,是对语文教学的感喟,是对周围新生事物的灵敏的反应。然而,在广大的语文教师队伍中,真正具备实际写作能力的并不是很多,他们把自己圈囿和束缚在狭隘的理论框架里,文字受到了局限、文思殆尽,文学修养只残留着一些文学常识的影子。更多的是没有交流文学气氛的平台,更有甚者学校给喜欢动笔的语文教师受挫感,认为不务正业、不安心现状,从而使语文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而文学创作趋于沉寂,性灵落寞于尘埃。五、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精神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11、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提笔作文时,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人的素质就是受书籍的感染而慢慢的发生质的改变。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的积累之外的人生的积累。有一句话叫“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它道出一个真理,那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孜孜以求的对文学修养的素质,才可能带动学生产生提升文学修养的渴望。作为语文教师要为教学做准备,注重多方面收集整理,探索丰富的教学资料,从教学论文、教学新点、学生习作、课堂实录、精彩时文等方面做积累,会给学生更多

12、的引导。六、怎样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一)树立终身学要想教好学生,光靠原有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先要自己有所感,有所悟,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要用自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只有这样才是一位伟大的、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二)掌握阅读的基本原则这跟过去有很大区别。整体把握有利于孩子的有所创造,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还有一个就是要培养语感和重视积累的问题,积累就一定要诵读。诵读的效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必然有个情感投人,要沉浸到那种氛围中才行,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语文,其

13、实就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体。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生命的自然脉动,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正是体现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真实的生命来聆听另一个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每一个富有独特个性的真实理解和精神感受。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还有一个就是要培养语感和重视积累的问题。积累就一定要诵读。诵读的效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必然有个情感投人,要沉浸到那种氛围中才行,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语文,其实就

14、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体。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生命的自然脉动,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正是体现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真实的生命来聆听另一个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每一个富有独特个性的真实理解和精神感受。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总之,素质教育的发展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素质,以适应时期语文改革的需要。参考文献:(1)

15、教师文学修养研究(2)考试周刊 2009 年 29 期 (3) 语文教学通讯9JWKffwvG#tYM*Jg&6a*CZ7H$dq8KqqfHVZFedswSyXTy#&QA9wkxFyeQ!djs#XuyUP2kNXpRWXmA&UE9aQGn8xp$R#͑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k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k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k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