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22580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志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志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志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志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志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志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一、调查对象 1、调查对象:本校语文老师及学生。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 90%的学生朗读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正确,70% 的学生达不到流利,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更是聊聊无几,仅占 5%。在朗读过程中,就是让学生读学过的一篇课文,出现的多字、少字、错字和不看标点随意停顿等题目较多,更不用说不留意长句的停顿,读得有感情了。接受调查的老师中,几乎是 100%的教师感叹学生不会读书,又公认朗读很重要,应该指导学生达到课标对于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果分析:1、对朗读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语文是读出来的。 ”在

2、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识其字,解其意,而且久而久之,也能融会贯通,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两千多年来传统教育证明的经验,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题目。大量教学实践证实,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串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侧重于听说写的多,让学生读得少,重点下工夫指导朗读的就更少了,这也是受应试教育可影响,以为朗读不会考试,每学期的分项测试也

3、不会纳进教师的量化考核;因此,家长和学生也忽视朗读,学生读的多少读的好坏家长几乎从来不知道,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只重视家庭作业,从来没想到听听学生课文读得怎么样。因此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从根本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有些学生意识到阅读重要性,但阅读兴趣仍不高。在当今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看电视、玩电脑、看录像显得直观且活泼,更有意思,因此就大大减少阅读时间甚至不阅读。2、留给朗读的时间太少。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熟悉到应该采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但从平时听课情况反映出“满堂灌”仍在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太多,把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

4、;课堂上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练习,或者是忙着围绕课后习题让学生抄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读得太少。经常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么是一问到底,要么进行放任式的自读自悟,就是在观摩课上我们听到的可喜的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也是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演练出来的。很少看到教师指导学生从不会读书、读不好到读得有进步、读得有感情的这一个过程。大量的提问、思考挤掉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更不用说进行具体的读书指导了。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如预习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

5、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学生的情感领域并未触动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文字既能表意,也能传情,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的情感性,面无表情的语文教师,看着几十位同样面无表情的学生,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情感是在熟悉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告诉、讲解,更不能靠强制、命令,由于那样产生的只能是虚情假意,情感是在语言练习

6、过程中,尤其在读书过程中的体验,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讲解课文之前,就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或“有感情地”读下一段,这样的情感又从何而来呢? 4、朗读指导缺少方法。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一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 、 “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内涵。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

7、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强烈。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进行了指导,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这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有些教师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或想进行指导又不知该从何进手,就让学生学着读书比较好的同学的样子读,这种模仿的后果可想而知,出现了声音上的千篇一律。 5、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便又在教师的示意下嘎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6、方法不当,学生阅读能力低。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只看情节,走马观

8、花,能够“查字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的约占 10%, “作读书笔记”的约占 7%。大部分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合理运用学习方法,其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都比较差。7、性阅读或强迫性阅读。一方面,有些家长怕孩子学越受到影响,因此限制进行阅读,即除了一些辅导丛书或极少的几部名著意以外,一般课外书都禁止阅读;另一方面,很多家长给孩子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使孩子被动的接受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存在模糊熟悉,课程标准未起到应有作用,出现了熟悉和行动上的步调不一,应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强化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

9、地位,切实把课标中对朗读要求落实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2、充分重视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进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进步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对现代

10、教育过程中自身的角色地位把握不够正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体现。应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另外要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读书,注重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进步,使学生敢大胆地读书,敢自信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4、进步自身的业务素质。 “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常流水” ,在教学中,教师进步自身的朗读水平是搞好朗读教学的关键。要加强学习,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进步自己的朗读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 5、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 学生一拿到课文,总希看一下就读得流畅又富有感情,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朗

11、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最少要读得正确,读得流畅。与此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不要拿腔拿调,更不要唱读或快读,这个题目一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就要留意,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要切实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把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再通过比较读、示范读、评价读等多种方式吸收、改进、进步。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题目,而是要在深进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把握好。6、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从改善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和课外阅读等情况,教师与家长应该多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