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211165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高中化学“生问” 课堂策略初探3574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1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生问生问”课堂策略初探课堂策略初探潘国良(丹阳市第五中学 江苏 丹阳 22300)摘要: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与问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只学不问,或者光问不学,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学问。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是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颠倒了。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一直关注的都是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提问的能力,加上学生不喜欢提出问题的现状,笔者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化学课堂由“师问”走向“生问”的策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置疑为主轴,讨论为主线”的新课堂。关键词:

2、问题意识 生问策略 和谐转变“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但在传统 的课堂上,提问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其实,这种接受性 的学习方式,教师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提问权利,学生也失去了自主探索、设疑质疑 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失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化学课堂 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努力实现“师问”课堂向“生问”课堂的和谐转变。笔者对此 作了一点深层次的思考,在此量出来肯求同仁

3、批评指正。 一、当前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当前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就告诫我们:“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李政道先生也说 过:“学问,就是学会问,学会思考,不是学答案。”然而杨振宁先生在评价当前中国 学生时说到:“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 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造成学生不善于 提出问题或者提不出问题,既有教育体制、考试制度、高考试题的因素,也有课堂教学 中陈旧的理念和其他原因,笔者认为化学课堂主要存在: (一)(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至今未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至今

4、未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专业好文档2目前在化学教学中确实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忽视“提出问题” 能力的培养。然而爱因斯坦早就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从小 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想过或听说过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老师或同伴提出问题,甚至不敢提问或提不出任何问 题。至多在晚自习时遇到不会做的习题,才斗胆向教师请教,帮助解决。教师解答时, 仍很少听到反问几个为什么,更谈不上启发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多数教师 在教学或辅导中中只注重启发学生的答问能力而很少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二)专制式课堂,注入式

5、教学,造成学生难以发现问题(二)专制式课堂,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难以发现问题 传统课堂实质上就是专制式课堂,因为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者和垄断 者。加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 而且往往是唯一的。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 案的原则上,这种单向的唯答案式教学的结果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 结论或者答案,即使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主动产生探究多种答 案的意识和愿望。因此在专制式课堂、注入式教学中,学生不需要提出问题也提不出任 何问题。 (三)求同、自卑心理,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学生不

6、敢提问(三)求同、自卑心理,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学生不敢提问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主要存在求同、自卑及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欣赏“英雄所见 略同”这句名言,求同意识占上风,不愿也不想标新立异,更谈不上创新了;有的学生 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责备或被同学取笑,因此宁可把问题哪怕是有价值的问题 放在头脑里、装在肚子里,也不愿将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加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师 生平等观念,未形成很好的互动对话氛围,假如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或者问题, 就会遭到白眼甚至遭到同学的讥笑,这就大大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萌芽和提出问 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也不利于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

7、 交流。 (四)以教师为主宰的传统课堂往往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提问(四)以教师为主宰的传统课堂往往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提问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内容多,教师常常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宰者,绝 对权威的化身,师讲生听的被动模式非常盛行,包办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看成是接受 知识的容器,当学生把教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回答好了,教学的任务也就“顺利”完成 了。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萌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提问。等到课后想 到办公室再去问老师,一则受课间时间的限制,二则教师太多又不好意思进去,这样问 题也就只能留给自己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有提问的动机和 习惯了。当学生提问的

8、权利被剥夺之后,学习的任务就只能是单调的听师讲、记答案、 背知识,完全丧失了学科本身的魅力,什么质疑特性、批判精神、知识整体的发生过程 (来龙去脉) 、探索新领域的能力、掌握知识、技能、方法的情感体验等等统统与学生无 关。二、寻求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二、寻求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育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 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由此可专业好文档3见,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找出答案、机械记忆的效果好得多。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基

9、本策略是:(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问(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化学课堂设 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 感到有兴趣有必要提出问题。 譬如学习原电池时,笔者新增苹果实验向学生展示,在一只苹果上同时插上一支铅 笔、两枚铁钉、一根牙签和一枚铜片,任选其中的两种作为电极,能构成多少种原电池? 学生看到苹果首先有一种新奇感,产生疑问:苹果还能做实验吗?从排列组合的角度, 应有 7 个小实验,但通过验证只有 2 种构成原电池,学生茫然不解,非常渴望获得满意 的解释。这时,笔者就鼓励学

10、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并期待学生自己来解答。生 1 问: 为什么铁和碳或铁和铜能构成原电池?生 2 问:为什么铁和铁或铜和碳或碳和牙签不能 构成原电池?接着生 3 作了回答:牙签不能作电极,因为它不导电。生 4 又说:铁和铁 属同种金属,不能形成电势差。生 5 站起来作进一步的说明:碳和铜不能构成原电池是 因为它们与苹果汁不能形成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这时笔者又继续做了一个实验: 苹果上拔掉牙签、铜片、一枚铁钉,只剩下一支铅笔和一枚铁钉,然后用导线连接起来, 发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这时用小刀从铅笔和铁钉之间将苹果切开,发现电流计的 指针又回到零点,原本欢声笑语的课堂又沉静下来,个个学生充

11、满疑问,求知的欲望溢 于言表,思维的闸门迅速打开,个个学生都想争着提问题,都在认真地科学地回答同伴 们的问题,最后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敢问(二)营造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敢问 学生提问的兴趣和信心,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要让学生多问,首先要增强学生 提问的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 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 1.允许学生插话 善待学生的插话,有意识地巧妙地利用学生插话这一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成熟的 标志。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他们插话常常

12、是 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 而这种迸发常常是不遵守时间的。它可能是独特、精彩的奇思妙想,同时它又可能是模 糊或是片面的错误想法,当它一旦出现,教师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利用它。久 而久之,学生就会大胆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 2.鼓励学生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能使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地语 言交锋中得到培养、锻炼与发展。譬如在讲到氯气的化学性质之一: Cl2+2NaOH=NaCl+NaClO+H2O 时,可设计实验:向滴加酚酞

13、 NaOH 溶液里通入过量的 Cl2, 观察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可能的原因。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红色褪去。学生对原因的分 析举棋不定,大惑不解。这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 6 人一组讨论,经过激烈的思辨与讨专业好文档4论,由各小组长在全班作汇报发言。小组长 A 说: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氢氧根离子 浓度减少,溶液碱性减弱,所以酚酞褪色;小组长 B 说:过量的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次 氯酸,具有漂白性,导致酚酞褪色;小组长 C 说:以上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建议通过实 验验证。这时笔者作为课堂导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小组长 D 说:可以向褪色后的 溶液里继续滴加过量的 NaOH 溶液,若溶液又显红色,证明小组

14、长 A 观点正确;若溶液仍 为无色,证明小组长 B 观点正确。这时老师乘热打铁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 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天下了,教师包办教学的局面也被打破了,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不断质疑、不断追问形成 风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 而是积极主动地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 “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 入探究,愉快地接受知识,享受成功的愉悦。 3.赞美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问、 有所创新。没有疑问的学生永远不

15、会去提问,永远不会有创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是 最大问题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无条件地保障学生行使“提问的权利” ,从而使 课堂充满疑问、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智慧。譬如:在讲到氯水的漂白性时,都会 写出反应式:Cl2+H2OH+Cl-+HClO。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完方程式时,有一位学生举手 问老师:次氯酸为何不写成离子的形式,突然有同学插嘴说:次氯酸为弱电解质,通过 漂白粉露置在空气里失效的反应就可证明。笔者对这样的场景非常高兴,及时点评和表 扬敢于质疑的同学,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他的问题不仅仅代表了个 人,或许代表了班上大多数同学,老师为他的大胆而鼓掌,同学们,

16、你有何感想?。自 此以后,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会有学生站出来阐明自己精辟的观点或提出希奇古怪的 问题,课堂不再死气沉沉、鸦雀无声,而是生动活泼、兴趣昂然,这样的课堂才是思维 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4.宽容学生出错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但由于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课程 资源存在着差异,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失言或者滑稽可笑也就不可避免了。究其原因 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表达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而词不达意;可能是因为一时思路 不畅而结结巴巴;可能是因为暂时性的思考目标转移而使问题远离主题对于这些虽 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失言,老师应该采取宽容或包容的态度。譬如:在讲完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后,笔者让学生当堂练习,其中学生 A 在黑板上把氯化氢错写成,老师并没有批评与责怪,而是心平气和的请该生说说这样写的理由,学生 A 低着头小声说: 盐酸中含氢离子和氯离子,所以氯化氢是离子化合物。这时笔者继续引导,与该生一起 探讨:氯化氢和盐酸是同种物质吗?通常情况下,氯化氢的状态是什么?气态物质是由 什么微粒构成的?分子内部原子间如何结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