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205166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小论文】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由一张唱片里的回执单开始 摘要摘要 由唱片里面的一张问卷回执单引入,运用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唱片工业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并且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外部性。 关键词关键词唱片工业 寡头垄断 回执单 外部性引子:一张问卷喜欢买 CD 的同学肯定有过类似的体验,买一张正版 CD,除了 CD、CD外包装、充当封皮的活页之外,至少会有一张或者多张回执单。对这些回执单细加分析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大部分回执单会以一种 XX 歌迷会,或者 XXX 俱乐部的形式吸引你填写并且邮寄回去,更有甚之,不少回执单都会告诉你,如果你寄回去就会有机会得到 XX 在 XXX 地的演唱会的门票,或者

2、得到 XXX 的签名海报之类。那么,为什么,唱片发行商要做这些回执单,并且引诱和鼓励买者寄回去呢?请注意这些回执单上的问题,解开这个疑问的关键之处就在上面。1您的年龄: A.1530 岁 B.3150 岁 C.50 岁以上 2您听 CD 的历史: A.15 年 B.510 年 C.10 年以上 3月平均 CD 消费水平: A.40 元以下 B.40100 元之间 C.100 元以上 4CD 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 A.5%以下 B.5%20%之间 C.20%以上 5觉得现在 CD 的价格: A.便宜 B.适中 C.太贵了 6购买 CD 的原因: A.习惯性购买 B.朋友推荐 C.媒体宣传 D.有

3、喜欢的歌手或歌曲 E.包装精美吸引人 F.赠品 G.其他原因 7喜欢的音乐类型: A.流行 B.摇滚 C.爵士 D. Hip-hop E.轻音乐 F.重金属 G. R&B H.其他 8认为哪种听音乐的方式最好: A.卡带/CD B.MD C.MP3 音乐下载 D.MD/黑胶唱片 9是否会购买盗版 CD 制品? A.都买盗版 B.有时会买 C.从来不买且抵制 10网络免费音乐对 CD 消费是否有影响? A.有 B.没有 11你认为在网络时代 MP3 等电子产品是否会取代 CD/卡带? A.会 B.不会 12你认为 CD 未来的命运是: A.像黑胶唱片一样成为古董收藏品 B.慢慢淡出市场 C.继续

4、流行下去你可以发现,不论你购买的是一张什么样的专辑,不论表演者是 Linkin Park 这样的热门乐队还是马友友拉的门德尔松,这些回执的问题大同小异全部是这样有关你购买 CD 的意愿。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唱片发行商要印制这些问卷并且坚决的让它们覆盖到每一张 CD 的包装盒里同时还鼓励每一个购买者把这些回执寄回去。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既然唱片发行商不约而同的坚决花费这些成本,就说明这些回执单必定有利益在里面。首先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唱片行业1。索尼 BMG、EMI、环球唱片、华纳四大唱片公司占据了全球七成的份额,其他独立唱片公司占据三成左右。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寡头市场2,而且我们手头大部分唱

5、片几乎都是这四大唱片公司的,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寡头市场存在价格效应和产量效应。显然一张唱片的售价要大于其边际成本(一张 CD 的成本撑死 10 元人民币,一张正规渠道的 CD 的售价大概在 50 元人民币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是10 美元左右,这里存在价格歧视,当然这是题外话) ,然而唱片的生产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唱片公司得到一张母盘,通过母盘生产一定数量的唱片,因为唱片在商品性质上比较特殊,本身不同的唱片就因为不同的艺术家就获得了一定的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的特性,尤其又有盗版、网络、以及翻录等等各种因素存在,使得大部分唱片的首发(也可以说是第一版)几乎就是唱片销售的全

6、部利润,所以唱片公司往往都是“过量”生产唱片。那么唱片公司如何决定生产唱片的量呢?影响生产量除了往年的销售记录之外,还有一项参考,就是这些回执单。这些回执单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这些寡头们制定自己的生产量从而确定成本并且估算损失和利润。因此各大唱片厂商非常愿意在自己的唱片里面加入这些回执单。因为加入这些回执单得到的潜在收益要远远超过制造它们的成本。我们知道产量效应的影响,过量的唱片生产的损失又在哪里呢?唱片进入市场有两个步骤,一个是生产,一个是发行。我们已经知道,生产是过量的,而发行却要尽量避免过量。但是唱片市场存在各种例如档期不稳的情形,为了避免一段时间内几个风格相似的艺人都发行了专辑这样的“撞

7、车”事件,这个时候因为消费者被分散了,原计划的发行量就不能再保持,因为过量的发行必然导致唱片市场的缩水。这里我们得知过量生产唱片的损失就要两边开:一是生产唱片的直接损失,这个几乎不可避免,我们已经在回执单中解释了。二是发行导致的缩水,由于过量进入市场,导致唱片的价格无法维持在设定的计划价格上。这个简直是致命的。因此各大唱片公司为了规避第二类致命损失,就只好打碎牙齿和血吞,干脆压住一定量的唱片不发行,而不发行的唱片也不能积压了,仓库还挺贵的呢,于是这些唱片全部得销毁了。学习经济学的我们知道,外部性是指对旁观者的影响。这些被销毁的唱片,在大洋彼岸却开出了一朵奇葩打口 CD。我们姑且认为这样的外部性

8、是一个正外部性。众所周知,由于内容审查等各种问题,走在最前面的美国流行音乐其中很大部分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而这些由于唱片公司的生产发行决策失误造成的“洋垃圾”却能以塑胶材料堂而皇之的进入中国,接着被有心人士发现,从中挑选出没有被损坏,或者只有边缘损坏的 CD(可以完整听)进行售卖,这是在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至于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正外部性,只不过是因为我本人也是这些打口 CD 的受益者罢了。1:这里的唱片行业着重分析实体唱片的生产和销售,并不考虑网络下载方式。2:貌似唱片市场不能单纯的去确定是不是一个寡头还是垄断还是自由竞争市场,因为存在这样一个近乎悖论问题:假如唱片生产商们是垄断者,为什么他

9、们还希望唱片卖的越多越好?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格列高里曼昆经济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http:/en.wikipedia.org/wiki/Record_industry 维基百科 record industry 条 小记小记 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经济学,到头来要写论文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分析很多想分析的问题,每每提出一个观点不是自觉太过浅显有明知故问之嫌就是推理不到最后就被自己推翻了,到最后只好写了这么个四不像的东西。然而自己感觉应该用自己学习的经济学去解释一些东西,于是建立在平时生活的积累上(喜欢在 CD 上面浪费钱) ,有了这篇拙劣的习作。希望对历代经济学者没有太过冒犯。由一张唱片

10、里的回执单开始,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题目,作者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一个看是和经济学毫不相关的事物,并且分析的入情入理,可见作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学是一门万能的学科。 贾晓华校内市场的分析校内市场的分析吕婷 金融学 摘摘 要要 大多数校内市场商品的价格都比校外高,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校内的商家而言,竞争与合作哪一点带来的受益更多? 关键词关键词 供给需求、弹性理论、机会成本、垄断、竞争与合作(博弈)一、校内市场上区域垄断的问题及其分析:一、校内市场上区域垄断的问题及其分析:大学生经常抱怨校内商品的价格过高,其实类似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如风景区、游乐场内的食品价格就

11、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笔者曾经去过千山,山脚下的矿泉水是 2 元一瓶,虽然比市场价高,但也不是太离谱,然而在山上同样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竟然涨到了 5 元一瓶。要分析这一普遍现象的出现原因,我们以校内水果市场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学校有三个生活区:东区、南区、北区。先取南区和东区为例进行说明:南区水果市场的特点:经营水果的商家较多;水果种类多且较为新鲜;最为有利的优势是离图书馆较近,可以吸引大量的学生流;东区水果市场的特点:只有一家水果商;水果普遍较南区价格高且没有南区新鲜;南区与东区的距离较远若考虑上机会成本,对于东区学生而言:1、若在东区卖水果的花费的成本在南区卖水果花费的成本=水果价格+机会成本(去

12、南区路程上花费的时间与体力)则,东区学生在东区和南区卖水果的几率是一样的,东区水果店可以短期经营下去;2、若在东区卖水果的花费的成本在南区卖水果花费的成本=水果价格+机会成本则,东区学生大部分会到南区去买水果,由于客流量的减少,东区水果店可能处于亏损状态,此时东区水果店可选策略为降低水果价格,试使学生流重新分配;3、若在东区卖水果的花费的成本在南区卖水果花费的成本=水果价格+机会成本则,东区学生大部分会在东区本部卖水果,从而省去在路程上花费的时间和体力;综上说述,东区水果市场是由于地理优势、商家的唯一性导致的区域垄断,由于垄断价格大于平均总成本,可以赚取垄断利润(如图 2) 。但区域垄断对于校

13、内水果市场而言是一种极为不稳定的平衡,在短期内可以保持增长,但长期最终校内会形成竞争市场,从而打破东区水果市场唯一供给者的区域垄断状态。广而言之,由于地域优势的存在,进而形成进入壁垒,最终导致区域垄断的形成还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校内商品的价格较校外市场高,就是因为地区优势导致的区域垄断,又如前文所述的风景区、游乐场内的食品价格较高也可用此理论解释。垄断利润成本或收益垄断价格平均总成本0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需求边际收益数量QMAX图 1二、校内市场上商家合作与竞争的分析:二、校内市场上商家合作与竞争的分析:对于在同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而言是选择竞争还是合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恶意的竞争会导致生产者

14、出现亏损,不可以长期的持续发展,因此,合作对于厂商来说往往是最优的选择,然而,虽然生产者之间的合作会带来利润的对大化,但是由于单个厂商都是理性人,都希望自己是此市场上的唯一供给者,达到垄断地位,从而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同一个市场上的厂商合作是很难维持的。为了更好的说明与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再次对南区水果市场进行更细致分析:假设南区只有两个水果供应商:商家一、商家二每个商家只有两种选择:增加水果的供应量、保持约定的水果供应量不变对于两者间的博弈分析如下图(如图 2)所示不变不变增加降低降低增加增加增加初次合作,两个水果商之间的约定是不稳定的,因为水果商是理性的,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在市场需求

15、量一定是时,两者都会增加自己的产量。对增加产量可以提高利润的理论的解释是:由于我们是没有独立收入的大学生,所以对我们而言水果是半奢侈品(即富有弹性的商品) 。又由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通过提高产量降低价格来提增加总利润,因此,厂商可以通过提高供给量、提高水果的品质、降低价格的手段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量,最终达到获得更多的收益的目的。 (如图 3)商家一的决策商家二的决策图 2利润 1利润 2数量数量价格价格00图 3P1Q1P2Q2已知 P1P2,Q1Q2,则如图:利润 1利润 2 因此,对于校内水果市场而言,增加水果的供给量可以增加利润。校内水果市场利润与供给量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且水果的易坏、不易保存性,在进货与存货上需特别注意因储藏时间过长导致水果变质从而带来的成本损失,否则厂商只能自己承受这部分损失。因此如果南区水果商单个过分提高产量,会使得这部分损失的增加,从而导致商家亏损。再次合作,两厂商意识到维持一定的商品数量(即保持市场最有数量)有利于水果商赚取最大的利润:利润=收益-成本(包含储藏成本、水果腐坏带来的损失)这时两厂商之间会努力配合,找到水果供给量的最佳点,从而实现厂商利润的最大化。由于厂商之间的稳定配合,使得南区的水果摊多半会较东区、北区的水果摊赚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更持久的经营下去。推而广之,群体合作在竞争中能够发挥群体的优势,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