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教育观简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820220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闿运教育观简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王闿运教育观简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王闿运教育观简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王闿运教育观简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王闿运教育观简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闿运教育观简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闿运教育观简论(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王闿运教育观简论摘 要王闿运为晚清书院教育倾注了半生心血,做出了历史贡献,其教育思想对近代川湘两省的学风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培育了一批英才。王闿运“老而劬学”的为学观、 “有教无类”的施教观、“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彰显出其独特的教育观。 关键词王闿运 ;教育观;为学观;施教观;人才观 Abstract:Wang Kaiyun devoted his life to academic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mad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His education thought had great influe

2、nce on the change of learning climate in Sichuan and Hunan province of modern times. He educated a lot of outstanding persons. Wang Kaiyun had unique educational views which include the view of academic study covering the belief of lifelong learning, the view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class distinctio

3、n in education, and the view that learners should underst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al use. Key words:Wang Kaiyun; view of education; view of academic study; view of education; view of talent 2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湖南省湘潭县人,因自署所居曰“湘绮楼” ,学者称其为湘绮先生。湘绮先生为晚清书院教育倾注了半生心血,做出了历史贡献,其教育思想对近

4、代川湘两省的学风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培育了一批英才,其为学观、施教观、人才观彰显出其独特的教育观。 一、 “老而劬学”的为学观 王闿运尝谓“自强不息,老而劬学”1(P797),终身为学是其一贯主张,他自己亦为学至终老,并极其强调为学须具备立志、持恒;深思、尚问;谦逊、好学;艰苦、自立等品质。 立志、持恒。志者,心之所至。志向端正,而后渐进,至于智滤通达。湖湘学者非常重视立志在治学中的作用,王闿运承湖湘学脉之濡染,对立志在为学中的作用极为重视,并将其列为士子治学必备的第一品质。在他看来, “士莫先于立志,志定则能自立矣。”1(P515)立志能使人自定而后自立,而后知治生, “官不先事则无政,士不

5、先志则无本” 。1(P523)王闿运曾与弟子廖春如言立志为学的意义:“孔子言为学先在志,又曰匹夫不可夺志 ,则志即勇也。治人先智,治己先勇,皆仁之用耳。故罕言仁,而惟曰克己,己非私也。古之学者为己。己欲立达,志乃克之。故吾论士人,先须有壁立千仞之气,振其昏惰,去其瞻徇,审于义则达于世情矣。世情俗见,何关荣辱?毅然不惑,则其心专。作事迟疑,智不足也。3智之不足,学不至也。学之不至,志不立也,志立则免俗矣。 ”1(P526)立志能克人之昏惰之气、免除俗见,使人专意尚学、用智为学,最终达到“学至” 。 王闿运认为立志之后在于学贵有恒,他极为强调“恒心”在持恒为学中的作用,尝语:“无恒产有恒心者,唯士

6、为能 。盖富贵家子弟多损其志。故俊士多起于贫贱。 ”1(P516)贫困能激励恒心的产生,而富贵则易使恒心沦丧。身为为学之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重视恒心之养成, “恒”是士人非常可贵的品质。王闿运于此曾作过一番精辟的论述:凡学贵有恒。 有恒者如寝食日有常时也。陶士行云:圣人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惜分阴者何?朝暮运甓是也。一日之间,接人应事,皆非己课。岁月堂堂,去不可寻,惟此运甓有可验焉。余则代以抄书,日必一纸,十年则三千六百纸矣。故积书盈箱,亦自快也2(P33)。自 1853 年起,王闿运定每日抄书,以抄助读,此后坚持不懈。其弟子杨钧亦曾谓“王湘绮先生自谓写字之多,古今第一”3(P311)。以

7、抄助读是王闿运与众不同的读书和教学方法,其对书院院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规定诸生每日必须抄书。他自己亦是在持恒治学中体现出勤勉之精神,用尽二十二年时光方阅完五代史 。在阅完该书的当日,他于日记中记载道:“五代史阅毕,竟日钩考,随阅随作赞,未遑他事,至夜毕工。自己巳起,至今廿二年。 ”4(P1666)湘绮先生持恒治学于此可见。在坚持学贵持恒的前提下,湘绮先生亦不倡扬疲劳战术, “学以有恒为贵,又不可疲其神智” 。他4认为治学应“课当有常,无常课者,虽忘寝食无益也”5(P366)。 深思、尚问。在立志和持恒的基础上,王闿运认为深思与尚问亦是为学中必不可缺的基本品质。他尝道:“若学问并无前后辈。圣人,

8、我师也,伏羲至孔子无尊卑而皆师之,余则友之,然则伊尹、召公亦我同学,如此乃能读古人书。 ”6(P1141)为学有良师引路是必要的, 但“凡学不待师” ,必须养成自己深入思考的为学习惯,方利于学问长进。湘绮先生常言“人病不思耳”5(P56),认为为学中深为忌讳的是只学不思, “不思则罔,是古今之通病也。 ”1(P489)书生只学不思,学问终非己身。所以,在为学路上应懂得深思,对不解的疑问应通过深思作到使其释然而知其所以,此乃为学之良径。 与深思相连,王闿运认为为学亦须尚问。学问即是于学中问,问中学,能问方会有学问。 “何以为学人?受教是也。何谓学问?教者所不能施力,恃其能问而后有学也。问于师,莫

9、若问于友;问于友,莫若问于民。故曰:舜好问;又曰:不耻下问人莫不讳其所短而炫其所长,虽知学之在能问,而未肯问也。则又有多见、多闻之术,孔子屡言之矣。人与人接,必有见闻。心之是非不可诬也,是在能自省耳。自劣则知慎知择,而学在是矣。简册之学,不若见闻之学。一言一动皆文章也。余每见读吾文诗者,辄诃曰:有一生人而不之学,乃学死物耶?此即轮扁之说。 ”1(P488)他认为治学应多问,而师、友、民都应是为学者所应咨问的对象,要做到不耻下问,所问问题必须是深思所得,而并非故做诘难之问,如此5方能问有所获,长进学问。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所闻所见,即注重知识的积累。他这种反对死读书,重视知识积累和经验之学,

10、将读书与闻见结合,活跃思维,开阔视野的治学主张,应该说是非常有见地的。谦逊、好学。王闿运非常注重引导诸生虚心向学,指出谦逊乃学之初基,为学应戒骄吝之气。 “先虚其心,无贤迂之见,而皆师焉,自然天机流露,左右逢源矣”7(P143)。在王闿运的思想意识中,谦逊不仅是为学之重要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尝言:“凡诱进后学最难,抑之使自废,推之使自满,古人所以贵育材也”6(P728)。他教育院生为学首先要自身谦逊,只有如此,才能放正心态,真正懂得和理解别人的成就,从而不断促进自己学问的长进。 同时,谦逊必须辅以一定的“忮求” 。 “忮求”为嫉妒之意。王闿运认为必要的“忮求”在一

11、定程度上亦是需要的。他曾经在答夏生问“忮求” 中强调“无忮求之不能立也”8(P332),提倡人之为学应无谄无骄,但同时认为毫无忮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未具进取心的一种表现。必要的忮求能激发奋进之欲望,所以为学之人不得视不忮不求为治学之道。 与谦逊教育相连,王闿运非常强调在教育中“强教无益”4(P1911),主张对人的好学之心绝不可以伤损,只能加以诱进, “真女字生,反复示之,始知强教无益” 。所以其在执教书院期间,始终重视奖掖诸生,以鼓励为先、诱教为责,力戒抑制人之好学天性。 艰苦、自立之精神亦是王闿运认为治学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6重要的品质。他曾于 1903 年与弟子廖卓夫言说艰苦自立于为学的重要

12、性:“自宋以来,学者皆以艰苦耐贫为先知人不贞苦,果不足恃其立功名者,能耐苦也 能自立而后立人,是学者第一要义。豪华跌宕,不足以知学;疏食饮水,正足以观人。 ”8(P227)富贵使人滋生满足之感,丧失为学之欲,所以不足以知学;而贫寒则易养成艰苦的毅力,锤炼人之品格,培养治学精神。由此,王闿运区分了惰与贫,认为“惰非贫,而有贫之道,以为贫则大误。贫中悯,惰可恶也。 ”4(P2453)在惰与贫之间,他指出惰不等同于贫,贫使人生发怜悯之情,而惰则是非常可恶之品行,在为学中应坚决予以排斥。 在王闿运 “老而劬学”思想意识里,立志持恒、深思尚问、谦逊好学、艰苦自立等品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治学者不可或缺的

13、品质,亦是为教者须时时告诫诸生的。只有在为学和为教中真正践履此品质,方能真正收到治学为教之成效。 “老而劬学”是终身教育、终身学的体现。终身教育思想是 20 世纪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 1965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王闿运在此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始践履终身教育思想了。从其自身的治学和从教的经历而言,王闿运确是将此诸多品质切实施行,而此正是其著述和教育成就颇著之重要原因。 二、 “有教无类”的施教观 7什么人可以接受教育,是许多教育家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由孔子首倡,是

14、针对当时奴隶主教育的“有教有类”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是指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受教育或人人都可以受同等教育。王闿运在教育上倡导有教无类,他在论语训中指出“类,犹流派也,言设教不可立户”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不重出身门第,只问人之才学,主张凡人有好学之心,即有诱之之责。他在船山书院掌教时,曾将僧人释敬安、铁匠张正炀、木匠齐白石、铜匠曾昭吉四人都纳于门下,收为弟子,悉心点化。其后四人均有造诣,人称“王门四匠” 。 释敬安,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人,曾在宁波阿育王寺烧残二指,故人称“八指头陀” 。 是中国近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诗僧,曾刊有八指头陀诗文集 。王闿运爱其诗才,不因其为僧人,

15、邀其参加“碧湖诗社” ,并纳于门下受教,专授为诗。王闿运的“复古”诗风于释敬安影响颇深,释敬安诗多仿效汉魏古诗及六朝名家。在释敬安的诗作中,吟咏国恨家仇的诗作颇多,其组诗感事二十一载句附题冷香塔为一组著名的感事诗作。张正炀,字正易,湘潭人。家本务锻,喜好读诗。张正炀拜于王闿运门下,从王氏学诗。 “乃专心求学,无日不在王先生侧。通三礼 、 春秋 、 尚书 、 诗经 , 诗经比兴表 、 礼经丧服表 ,皆前人所未发”3(P3)。王闿运在与友人的信中言:“张正炀在此说诗,日8有新得。 ”1(P1057)张正炀曾经留学日本,学习法政,归国后曾经充任明德、麓山诸学校教师,复任攸县及山西泌县知事。齐白石,名

16、璜,字渭清,湖南湘潭县人,以书画显称于世,为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年家境贫寒,少年学花雕木工,雕刻技艺精妙。1899 年,齐白石在友人张正炀介绍之下,拜王闿运为师,成为王门弟子。初入师门,齐白石因王师名声显旺,而自己乃穷苦木匠,尝感不安。王闿运在看过齐白石的诗文画作后深爱其才,赞齐白石之才比于释敬安。王闿运不因齐氏贫贱,而竭力提携。齐白石曾将自己所刻的印章拓本,呈于王闿运审阅,王闿运欣然阅之,并为之做序。在序文中对这位木匠出身的弟子作了一番评价:“白石草衣,起于造士,画品琴德,俱入名城,尤精刀笔,非知交不妄应。朋座密谈时,有生客至,辄梭巡避去有高世之志,而恂恂如不能言。 ”对于老师的评价,齐白石认为“虽是他老人家溢美之言,太夸奖了我,但所说我的脾气,确是一点不假,真可以算做我的知音了”10(P54)。王闿运去世后,齐白石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