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86451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通县多林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XX县县XX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镇中心学校校舍安全工程 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中小学教学楼初步设计说明书目目 录录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1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说明.3第三章 建筑设计说明.4第四章 结构设计说明.7第五章 给排水设计说明.12第六章 采暖通风设计说明.18第七章 电气设计说明.20第八章 消防专篇.23第九章 节能专篇.23第十章 环境保护.25第一章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设计总说明1、设计依据、设计依据1.1 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宁发改社会2012307 号) ;1.2XX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3XX县义务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1.4业主提供的初步设计

2、要求;1.5业主提供的地形图;1.6业主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7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 2、建设场所处的气象、地理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建设场所处的气象、地理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2.1 气象资料,摘自采暖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XX县深居内陆,属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大,春季多风,夏季凉爽,冬季干燥,无霜短期,冰雹、干旱频繁。XX县主要气象参数如下:年平均气温 4.7 年极端最低气温 -34.3 年极端最高气温 42.7 年平均降水量 450-800mm年平均蒸发量 1217.9mm雷暴日数 51.3天2基本风压 0.

3、35KN/基本雪压 0.25KN/平均相对湿度 48% 台站位置:北纬 3319东经 9706海拔 2981.5m大气压力:冬季 689.0 hpa夏季 696.6hpa全年主导风向 西北风室外风速:年平均风速 3.0 m/s冬季平均 1.1 m/s夏季平均 2.8m/s最大冻土深度: 1.08mXX县基本地震烈度:七度。2.2 地理条件地理坐标:东经9706,北纬3319。2.3 工程地质概况根据青海华鑫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本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质情况描述如下:层耕土;层卵石。场地类别类,场地土属非盐渍土,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地基承载

4、力特性值及压缩模量值如下:卵石层:fak=300kPa,Es=20MPa;工程设计采用风荷载为 0.35KN/,雪荷载为 0.20KN/。3公共工程和交通运输条件公共工程和交通运输条件3.1 公共工程给排水:单体建筑内供水从可直接从城镇供水管网接引。单体内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校区外市政排水管网。校园内雨水系统经雨水管道收集后,排入校区外市政排水管网。暖通:由校园内锅炉房通过用地下室外热网供给每栋采暖建筑物。电气:强电由原有室外配电室引入,弱电由市网引入每栋建筑物。3.2 交通运输条件XX 县 XX 中学学校场地南临 XX 县 XX 镇人民政府,西临哈洲村道路,东北面为哈洲村耕地个庄户

5、。4设计规模及本次初步设计范围设计规模及本次初步设计范围XX县XX中学总用地面积16331.17平方米。3新建教学楼建筑面积:6831.1平方米其中:新建小学学教学楼建筑面积:4187.6平方米新建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2643.5平方米本次设计范围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和电气设计。5总体指导思想和特点总体指导思想和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教育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我省部分中小学校舍仍达不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和其他自然灾害设防要求,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和早期“普九”

6、建设和修缮改造的校舍,也有部分不符合抗震设防等放在标准和设计规范要求,C 级和 D 级危房仍占一定比例,校舍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这是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 、依法履行政府责任的具体行动和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国内需求的有效措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我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校园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综上所述,为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及学校教育教

7、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家关于学校危房改造的有关政策和省市有关部门对 XX 县 XX 中学校舍房屋安全鉴定结果,如不拆除和加固,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功能。本设计受 XX 县教育局委托,力求把 XX 县 XX 中学建设成建筑安全,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现代小学。第二章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说明1、学校概况学校概况1.1 校园位置XX县XX中学学校场地南临XX县XX镇人民政府,西临哈洲村道路,东北面为哈洲村耕地庄户。1.2 自然条件XX县XX中学地势比较平坦。1.3 建筑退让新建教学楼与周边校园内现有建筑物满足国家规范规定的安全消防间距。2、总体建筑布局总体建筑布局2.1 建筑布置本设计项目为

8、 XX 县 XX 中学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为中小学教学楼。4本规划将原有的平房拆除,保留原有的教学楼并进行加固,在校园北角拟征地 7133.37 平方米,作为学校缺失的运动场地建筑设;通过对原有建筑的整合,扩大原有学校用地面积,将学教划分为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校园主入口位于用地西侧的乡村道路,主入口和次入口均位于该道路上。新建中小学教学楼位于教学区中部,北侧为运动场地,两栋楼南北向并列布置。学校的用地面积很紧张,生活区与教学区离得很近,我们还是通过绿化、道路等分割,使得分区明确,布局规整。2.2 交通组织及停车2.2.1交通组织校园入口与西侧乡村道路相连。各建筑物均设环形消防通道。校园人车分

9、流,避免互相交叉干扰。2.4绿化景观集中绿化带,力求为校园营造出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2.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教学区)总用地面积: 16331.17 平方米其中:现状用地面积 9197.8 平方米拟征地面积 7133.37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0752.1 平方米其中:原有建筑面积 3921 平方米新建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 2643.5 平方米新建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 4187.6 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积: 3114.14 平方米建筑密度: 15.7%容积率: 0.53绿化率: 36.6%生均占地面积(包括生活区): 17.52生均建筑面积(包括生活区): 10.13第三章第三章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说

10、明说明1、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设部分) (2009 年版) ;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4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1.5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 109-2008;1.6城市道路和建筑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青海省实施细则) GB63/617-2007;1.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2009 年版)。2.1 建筑特性指标5建筑设计使用年限 50年;建筑耐火等级 地上二级;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 七度;结构选型

11、 框架结构。 。2.2 建筑构思及原则2.2.1平面设计新建小学教学楼,四层,建筑面积 4187.6 平方米,建筑高度15.150 米。框架结构,双面廊。走廊疏散净尺寸 3 米,两部疏散楼梯间,疏散宽度 1.65 米。楼梯间为封闭楼梯间,疏散门为乙级防火门。两个对外出入口。17 个普通教室,9 个专业教室,疏散宽度和疏散长度均符合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新建中学教学楼,三层,建筑面积 2643.5 平方米,建筑高度12.150 米。框架结构,双面廊。走廊疏散净尺寸 3 米,两部疏散楼梯间,疏散宽度 1.65 米。楼梯间为封闭楼梯间,疏散门为乙级防火门。两个对外出入口。14 个普通教室,4 个实验室

12、,2 个专业教室,疏散宽度和疏散长度均符合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2.2.2立面设计立面设计简洁、经济、明快,外部轮廓追求简洁与质朴之风。从地域出发,由内及外,有机结合,由功能反映外部形象,创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组合。综合楼色调以砖红色及白色为主,与校园内其他原有建筑相互呼应。在建筑立面设计上通过颜色的明暗对比,体量和体型的变化,立面更加具有层次感。简洁大方的同时更赋予时代气息。凸凹对比,光影的反射,从而细化建筑细部,使之简洁耐看。同时也为了使学校建筑全面展现新时代教育建筑风貌,力求简洁明快,色彩鲜跃,使整个学校建筑即有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最终使学校拥有环境优雅、舒适宜人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环境,同时又有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优美生态环境。2.2.3剖面设计室内外高差为 0.45 米,小学教学楼层高均为 3.6 米,建筑总高度为 15.150 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