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四种作用域的说明1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86086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ava四种作用域的说明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java四种作用域的说明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java四种作用域的说明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ava四种作用域的说明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rivate,public,protected,默认不写(firendly)1、Class 类的访问权限: public:可以供所有的类访问。 默认:默认可以称为 friendly 但是,java 语言中是没有 friendly 这个修饰符的, 这样称呼应该是来源于 c+。默认的访问权限是包级访问权限。 即如果写了一个类没有写访问权限修饰符,那么就是默认的访问权限,同 一个包下的类都可以访问到,即使可以实例化该类 (当然如果这个类不具有实例化的能力除外,比如该类没有提供 public 的构造函数)。说明: 1、每个编译单元(类文件)都仅能有一个 public class 2、public c

2、lass 的名称(包含大小写)必须和其类文件同名。 3、一个类文件(*.java)中可以不存在 public class。 这种形式的存在的场景: 如果我们在某个包内撰写一个 class, 仅仅是为了 配合同包内的其他类工作,而且 我们不想再为了撰写说明文档给客户(不一定是现实意义的客户,可能是调 用这个类的类)看而伤脑筋,而且有可能过一段时间之后 有可能会彻底改变原有的做法,并完全舍弃旧版本,以全新的版本代替。 4、class 不可以是 private 和 protected。 5、如果不希望那个任何产生某个 class 的对象,可以将该类得所有构造函 数设置成 private。但是即使这样

3、也可以生成该类的对象,就是 class 的 static 的 成员(属性和方法)可以办到。2、类成员变量的访问权限: public:紧接 public 的属性任何类都可以访问到。可以直接使用 ClassName.propertyName。但是从类的封装性上来考虑将一个类的属性定义成 public 一般很少使用, 在定义静态常量的时候通畅会这样定义。如: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AGE_SIZE=10; private:只有类本身内部的方法可以访问类的 private 属性,当然内部类也可以 访问其外部类的 private 成员的。(属性和方法) 默认(friendly)

4、:包级可见,同一个包内的类可以访问到这个属性,可以直接 使用 className.propertyName 来访问, 但是从类的封装性特性来说很少这样使 用类的属性的。 protected: 关键字所处理的是所谓“继承”的观念。 对于同一包的其他类, protected 默认,对于不同包的类,如果存在继承关系,而 baseClass 存在 protected 属 性,则可以被其自继承,而不同包的其他类 则不能访问类的 protected 属性。3、类的成员方法的访问权限:其从语法角度来讲, 这些访问权限控制符作用于类的方法和作用于类的属性上的 效果是一样的。 public:所有类可见。 pir

5、vate:只有同一类内部的方法可见,在有就是内部类也可以访问到。 默认(friendly):包内可见。 protected:继承可见。4、访问权限存在的理由 1、“让使用者无法碰触到他们不该碰触的东西。”这些东西仅供类的内部机制使 用。将某些成员声明成 private,对于使用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服务, 因为这样使用者可以知道哪些是他关注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不需要关注,如此历 来对于使用来说降低了对使用对象认识的难度。 2、(最终要的理由)让程序设计者可以更动 class 内部运作方式,而无须担心 波及到客户端程序。5、java 的“访问权限修饰符”赋予 classes 开发者极具有价值的控制能力。身为 classes 开发者,如果你的任何改变可以完全不干扰你的使用者, 你便可以安心改变你的底层实现, 因为客户端程序员无法访问class的这一部分。 通过今天学习访问权限的问题了解到,接口或者抽象等等策略所谓的“实现隐藏” 其根本原因并不是说为了隐藏实现的代码和思路,而是降低使用者的使用难度, 以及从维护角度来说可见范围的控制给程序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性。 参考资料:http:/snowca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