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80276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语文题(语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25 页 20102010 年年 108108 所名校押题精选所名校押题精选语文语文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黑龙江省哈三中等四校黑龙江省哈三中等四校 20102010 年联考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年联考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 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

2、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 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 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 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 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 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 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

3、而 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 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 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 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 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 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 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 的教

4、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 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 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 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 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 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

5、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 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 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 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 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 庭教育范围,但

6、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 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 足鼎立的态势。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 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

7、,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 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Com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 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 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 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

8、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 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C(A 是秦朝的措施。B“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 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并不是内容,而是指导思想。D“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 局面”不是“家庭教育”是“诗书教育”。) 2.A(因果倒置)第 2 页 共 25 页 3.D(“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还应 该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备选题:辽宁省大连市备选题:辽宁省大连市 20102010 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

9、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 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 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 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 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 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 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 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

10、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 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 浸透窗纱。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 轩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 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 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 便即如此。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 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

11、诗意。如园林中粉墙 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 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 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 扩展景深的作用。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 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 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 秀巧,抑或透漏幽

12、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1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 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 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http:/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 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

13、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 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 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 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 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

14、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 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 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 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 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 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15、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C(牵强附会,不符合文意这里只是说睡梦,没有体现出。窗的审美功能”来。在 “绿窗春梦轻”、午窗残梦鸟相呼“这些诗句中,“窗”之所以具有审美功能,是因为人们把 它作为凭借,“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人人的意识”中。离开了“窗”这个 内外相连的凭借,就与“窗的审美功能”无关了。)来源:.Com 2C(“通”,理解为“贯通”不恰当,应理解为通透;说“为了把这些景致都串 联贯通起来”,也不恰当,李渔作“观山虚牖”的目的是把窗外的景致纳入到。尺幅窗、无心 画”中。) 3D(对“化实为虚”的理解不当。原文。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 但稍嫌实了些”,是说

16、粉墙和修竹的搭配上“实”了一些,如果在墙上开一方漏窗,就起第 3 页 共 25 页 到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同时,“化实为虚”是一种审美观,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的做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辽宁省抚顺市(辽宁省抚顺市 2009200920102010 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预测)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 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 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