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ylcv和根结线虫番茄新品种迪达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53401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tylcv和根结线虫番茄新品种迪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抗tylcv和根结线虫番茄新品种迪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抗tylcv和根结线虫番茄新品种迪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tylcv和根结线虫番茄新品种迪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www. c n v e g . o r g迪达是四川种都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自交系M07-18 为母本,自交系 M10-155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红果番茄新品种。母本 M07-18 是从该公司番茄品种红运中经 3a(年)6 代自交选育,并结合分子标记进行 TYLCV 基因检测,选育出优良纯合抗 TYLCV自交系。有限生长类型,植株长势旺盛,第 1 雌花节位为第 67 节,花序间隔 23 节,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形指数 0.600.65,果实无绿肩,有棱,成熟果红色,单果质量 280300g,硬度 9.5kgcm-2,带有纯合 Ty-1 和 T

2、y-3a 基因,抗灰叶斑病,耐叶霉病。父本 M10-155 是从以色列引进的抗 TYLCV 红果番茄品种 155 中采用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 3a(年)6 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纯合自交系。无限生长类型,植株长势中等,株型紧凑,第 1 雌花节位为第 78 节,花序间隔 3节,总状花序,果形指数 1.051.10,果实无绿肩,无棱沟,果面圆润,成熟果红色,单果质量150180g,硬度 6.5kgcm-2,感 TYLCV,抗南方根结线虫,田间表现抗灰叶斑病、叶霉病和枯萎病。2009 年根据市场需求,共配制无限生长类型番茄新组合逾 30 个,经当年品种比较试验,组合09-26(M07-1

3、8M10-155)田间表现突出,高抗TYLCV,抗灰叶斑病和根结线虫,并命名为迪达(图 1) 。现已累计在四川、山东、山西等地推广33.33hm2 (500 亩)以上,2014 年春季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鉴定。1 产量及抗性表现20092010 年进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迪达平均每 667m2产量 9800kg,较对照齐达利增产9.4%。20112012 年于四川成都、内江、攀枝花进行多点区域试验,迪达平均每 667m2产量 8845.5kg,较对照齐达利增产 11.8%。20132014 年在四川成都、攀枝花、内江等地进行生产试验,迪达平均每 667m2产量达 8231.5kg,较对照

4、齐达利增长15.3%。20092010 年在四川种都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 TYLCV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迪达携带张保才,中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育种工作,电话:028-85322998,E-mail:收稿日期:2014-08-11;接受日期:2014-10-10迪达番茄无限生长类型,大红果,单果质量 220250 g,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 、南方根结线虫(Mi-1) 、番茄灰叶斑病,秋延后保护地栽培 4 穗果每 667 m2产量 8 0009 000 kg,北方保护地越冬栽培,每 667 m2产量 12 000 kg 以上。抗 TYLCV 和根结线虫番茄新品种迪达张保才 化

5、娟莉 张秀荣 张延安(四川种都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图 1 迪达2014(11) :98-999898新优品种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www. c n v e g . o r gTYLCV 抗性基因 Ty-1 和 Ty-3a,以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基因 Mi-1。20132014 在山东、山西等地进行秋延迟及越冬栽培,与对照齐达利相比,迪达表现出较强的抗 TYLCV 特性,在 2013 年夏秋中国北方地区长时间高温天气条件下,迪达抗 TYLCV 特性稳定,未出现感病植株,且比对照齐达利抗灰叶斑病,田间基本无死棵现象,平均每 667m

6、2产量在 10000kg 以上,较对照齐达利增产 13.6%,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及丰产性。2 品种特征特性迪达为无限生长类型,早中熟大红果番茄新品种,植株长势强,普通叶,叶色绿,叶量中等,株型较紧凑,第 1 花序着生于第 78 节,花序间隔3 节,单序花坐果 56 个,果实高圆形,果形指数 0.82,萼片舒展,大小均匀,青果绿白色,无绿肩,果面平整,萼片舒展,果蒂小,果实脐部小,单果质量 220250g,果实硬度 8.8kgcm-2,耐裂果,耐贮运,货架期可达 25d(天) ,成熟果色泽亮丽,着色一致,美观,抗 TYLCV、南方根结线虫、灰叶斑病,适宜 TYLCV 发生严重地区秋延后保护地栽培

7、, 也适宜北方越冬及早春保护地栽培。3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进行保护地栽培,采用穴盘集约化育苗,56 片真叶时定植,每 667m2施腐熟鸡粪 3000kg、三元复合肥(NPK 为 151515,下同)50kg、过磷酸钙 40kg、钾肥 30kg,深翻土壤,每667m2定植 22002500 株,单干整枝。定植后注意温湿度管理,一般定植后 7d(天)为缓苗期,白天温度 28左右,夜间 2023 ;缓苗后白天2328,夜间 1822,不低于 15,空气湿度以 65% 为宜。当第 1 穗果长至鸡蛋大小时进行追肥,一般每 667m2施三元复合肥 1215kg,以后每坐一穗果追肥 1 次,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8、后期可适当补充钾肥。迪达坐果能力强,可适当进行疏果,单株留果 56 穗,每穗留果 56 个,以确保果实发育和经济产量。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土豆、山药蛋、洋芋、地蛋、荷兰薯等。 普遍栽培的马铃薯种是 Solanum tuberosumL.,它有两个亚种,即 ssptuberosum 和 ssp.andigena。欧美一些国家多用 于主食,中国东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区则菜粮兼用,华北及江淮流域多作蔬菜。 马铃薯起源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可以确认,在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时期,马铃薯已在秘鲁沿海河谷流 域的绿洲中种植,其栽植地区北到安卡什省的卡斯玛流域,南

9、及伊卡省南部的沿海城市皮斯科之间的广大地区。最古老 的马铃薯化石是从海拔 2800m 的安卡什省高原奇尔卡(Chilca)峡谷洞穴中发现的,通过 C14测定其距今约有 10000 年的历史,表明人类在冰河末期就已经开始驯化马铃薯了。1536 年,继哥伦布接踵到达新大陆的西班牙探险队员在秘鲁的 苏洛科达村附近最先发现了马铃薯。卡斯特亚诺 (JuandeCastellanos) 在他编撰的 格兰那达新王国史 中对此有所记载。 马铃薯引进欧洲有两条路线:一是 1551 年西班牙人瓦尔德维尔(Valdeve)把马铃薯块茎带至西班牙,并向国王 卡尔五世报告这种珍奇植物的食用方法,但直至 1570 年西班

10、牙才引进马铃薯并在南部地区种植。西班牙人引进的马 铃薯后来传播到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地区。二是 1565 年英国人哈根 (HaukinJ) 从智利把马铃薯带至爱尔兰, 1586 年英国航海家特莱克(DrskeSF)从西印度群岛向爱尔兰大量引进种薯,以后遍植英伦三岛。英国人引进的马铃 薯后来传播到苏格兰、威尔土以及北欧诸国,又引种至大不列颠王国所属的殖民地以及北美洲。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应为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7 年) 。明朝人蒋一癸在长安客话中对北京种植马铃 薯的描述为: “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 。 长安客话所记述的为明代中叶北京城郊的史迹,时间约在 155

11、0 年。这说明,马铃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已有 460 余年了。北京地区引种马铃薯较早的原因,很可能是明未有些从水 旱两路到达北京的欧洲人带来了马铃薯种,使马铃薯的传播路线呈现为由海外而直达京津。在此之后,马钤薯也由南 洋被带入福建、广东、广西和江浙等沿海地区,并逐渐传往内地。马铃薯的这条传播路线,是由欧洲人初传入南洋地 区,之后才由南洋而间接进入我国的。这种间接传播方式不仅造成了马铃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志中被称为“红毛 番薯” (江浙地区) 、 “番鬼慈菇” (广西)或“爪哇薯” (广东)等不同名称,而且使东南沿海地区种植马铃薯比京津地 区晚。 张德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马铃薯 蔬菜史话 9999新优品种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