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48525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课程考核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考核论文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现代工业工程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 姓姓 名:名: 徐天琦 4 杨雅清 4 成成 绩:绩: 任课教师评语:签名: 年 月 日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基于系统过程优化方法的报告一、系统过程优化的概念与背景一、系统过程优化的概念与背景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系统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整体,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的单位;2、系统往往由寻求平衡的实体构成,并显示出震荡、混沌或指数行为;3一个整体系统是任何相互依存的集

2、或群暂时的互动部分。二、优化方法简介二、优化方法简介(一)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方式英文为“Lean Production” , “Lean”原意是“瘦的” ,主要是与传统大量生产方式中“臃肿的“相对比。 “精益”的“精”这里指精干, “益 含义是“更好” ,“精益一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并用最快的速度设计生产出来,以最低的成本,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以明显的竞争优势,全面、灵活、优质、丰富的花色品种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把成果最终落实到经济效益上。精益生产方式以消除浪费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1、从管理理念上讲,总把现有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看作改善的对象,不断地追求进一步降低成本

3、、降低费用、质量完美,“零库存” 、 “零缺陷” 、产品多样化等目标;2、在生产系统方面一反大量生产方式下的作业组织方法,以作业现场的具有高度工作热情的“多面手”(是有多种技能的工人)和独特的设备配置为基础,将质量控制融汇到每一生产工序中去;3、在资源供应系统方面,运用竞争原理的同时与零部件供应厂家保持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4、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以“团队工作”为研究开发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主查负责制”为领导方式进行并行工程;5、生产系统采用拉动式生产系统,库存管理上采用独特的准时制生产。与传统的“推动”式系统不同, “拉动式”管理模式要求各工序的生产指令完全依据后续工序的

4、需要而定,按照所需的量生产所需的零件和产品。在精益生产中常用技术有以下几种:1、JIT(准时生产)准时制,即企业在需要的时问,以需要的数量、生产出需要的产品。要使准时制有效、必须将下游工作的要求有效地传达给上游工作、这样就能在需要的时候、生产出正确数量的产品。这最终会产生一个任务时间、即把可用时间除以用户所需的产品数量而得。这个任务时间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安排生产线的一个准则。2、自动化自动化不同于自动化,我们常说的自动化是指自动化的设备、生产线和自动控制装置,这些都是由专业的自动化生产厂家和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完成的,投资较大。而丰田自恸化的内涵更多的是指每个人员需要带着智能进行工作,能够及时

5、发现异常,能够将智能注入机器,开发出能够自动判断异常的装置,一有异常就自动停止,不让不良品产生,不让不良业产生。3、生产均衡化生产均衡化的目的是尽量让生产与市场需求一致。所谓生产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混合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必须加以考虑,然后将其体现于产品投产顺序计划之中。4、弹性作业人数在劳动费用越来越高的今天,降低劳动费用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少人化一。所谓少人化,是指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 以及尽量用较少的人力完成较多的生产。这里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生产量减少了的生产线上的作业

6、人数减下来。(二) 、六西格玛管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六西格玛最早作为一种突破性的质量管理战略在制造业领域的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付诸实践,使产品的不合格率大幅度下降。从而在 1988 年荣膺极负盛名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奖国家质量奖。而真正把六西格玛这一高度有效的质量战略变成管理哲学和实践,从而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的是在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气公司(GE) 。该公司在 1996 年初开始把六西格玛作为一种管理战略列在其公司三大战略举措之首(另外两个是全球化和服务业) , “这是迄今为止公司采取的最为重大的战略步骤,它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公司” ,杰克韦尔奇曾经这样评价六西格玛。通过历史的回

7、顾可以发现,现在人们所谈的六西格玛早已不是数理统计中的“标准差” ,六西格玛风行世界以前,质量工程师把一个企业正常的过程能力理解为三西格玛水平,六西格玛达到的 3.4ppm,对于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水中望月,达到六西格玛水平的必要性受到质疑,很多企业也没有相应的能力。然而顾客上帝般的声音使企业变革迫在眉睫,六西格玛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恰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但是,从标志着千分之几的缺陷率的三西格玛水平,提升到意味着百万次出错机会中不超过 3.4 个缺陷的六西格玛水平,仅仅提高质量工程师的技术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倡导一种持续改进,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六西格玛 DMAIC 过程改进模式成功之处就在

8、于将柔性操作的项目管理方法与基于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无缝衔接,打破了企业旧的业务流程模式,直接面向过程,通过减小过程的变异或缺陷实现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目的。DMAIC 过程改进模式是在 PDCA 循环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它首先提出因果关系的假设 Y=f(X) ,确定需要改进的 Y(过程输出)和影响 Y 的关键因子 X(过程输入) ,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改进 X 来优化 Y,并控制 X 使 Y 稳定。DMAIC 过程改进模式共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如下:界定:按照 SMART 原则,以顾客为关注中心,陈述问题,确定顾客关键质量特性(CTQ)和识别尚待改进产品或流程,组织项目团

9、队,规划项目资源,制定进度计划。测量:量化顾客关键质量特性(CTQ) ,确定目标期望值,制定测量计划收集数据,了解现有质量水平,并评估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分析:利用统计技术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明晰确定因果假设 Y=f(X) ,找到影响关键质量特性的少数几个关键因素。改进:通过费效分析,针对关键因素设计、确定和实施最佳改进方案,消除或减小关键因素,并评估改进方案的实际效果。 (改进 X 来优化 Y)控制:监控新的系统流程,采取措施以维持改进的结果,使其文件化和制度化,以期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功效。 (控制 X 使 Y 稳定)(三)精益六西格玛六西格玛优化的对象经常是局部的,缺乏系统整体的优化能力,所以

10、它需要将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整个系统联系起来,然后优化流程;而精益生产理论的优点之一就是对系统流程的管理,它可以为六西格玛的项目管理提供框架。系统中经常存在不能提高价值的过程或活动,无论员工如何努力,他们都无法超越系统流程的设计能力范围之外,流程重新设计的目标就是尽量消除此类活动或过程,精益生产对此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因此,有必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精益六西格玛与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相比有以下不同:与精益生产相比,精益六西格玛增强了可操作性,吸收了六西格管理处理复杂问题的统计学工具和规范的DMAIC流程;与六西格玛相比,精益六西格玛把项目与产品所处的整个价值流系统以及企业的战略联系在一起

11、,为寻找正确的项目提供了方向。精益六西格玛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包括快速换模和生产过程稳定性控制技术两个方面的技术。丰田公司发明并采用的设备快速换装调整的方法是SMED法,即快速换模。这种方法的要领就是把设换装调整的所有作业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外部换装调整作业”和“内部换装调整作业” 。所谓“外部换装调整作业”是指那些能够在设备运转之中进行的换装调整作业,而“内部换装调整作业”是指那些必须或只能够在设备停止运转时才能进行的换装调整作业。为了缩短换装调整时间,首先要区分内部时间和外部时间所设计的工序,操作人员必须在设备运行中完成所有的“外部换装调整作业” ,一旦设备停下来则应集中全力于“

12、内部换装调整作业” 。较短的换模时问,可使小批量生产同样具有经济优势,丰田公司把“设备的快速换装调整”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四) 、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现状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generating,BPR)出现至今,对于它的研究还处于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中。Peter Oneill和Amrik S Sohal在对1980年至1998年关于BPR的研究综述中指出,有六个主要领域值得研究,即BPR的定义、BPR的工具及技术、BPR和TQM的共存关系、组织流程的理解、重组的挑战以及利用BPR进行组织设计,其中对BPR定义的研究充分表明了BPR理论的不成熟。下面对

13、研究状况进行综述。1、理论研究工作BPR虽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但并非全新的概念,在它被正式提出以前,许多学者已经作了相关的研究,为BPR的诞生做了前期的理论积累工作。1998年,SWDavis在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中,指出可以用信息技术来重新构造企业的价值增值链。1990年,P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强调了“系统思考“、 “团队”等要素,是BPR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强调在向顾客提高产品的流程中,价值链上基本活动之间的紧密衔接有助于物流和信息流在这些活动之间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及活动间的衔接都强调对顾客的增值,价值链概念可以说是流程概念的雏型。1990年,

14、迈克尔哈默首次提出BPR的概念,1993年于詹姆斯钱皮合著的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被认为是BPR的经典论著。达文波特也较早关注了这一研究领域,他强调“流程改进” ,区别于哈默的“彻底的重新设计“的概念。上述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基奠理论,也是从正面角度阐述BPR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在目前对于BPR理论研究中,一部分学者采用了将BPR与其他理论相比较来阐述BPR的理论的特殊性的研究方法。如Barrett(1994)、Ghosal(1995)、Hagel、Harrison、Pratt等人对比了全面质量管理(TQM)与BPR,指出

15、两种方法在基准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业绩衡量方面存在共同点。Kano(1993),Hill和Wilkinson指出BPR较TQM更为激进,实施过程短而变革程度激烈。通过对BPR的直接研究和比较研究,学者们建立起BPR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础理论,总结出BPR的关键思想。BPR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BPR的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BPR的要素:员工、组织、技术;BPR的目标:绩效产生巨大的改善。不同领域的学者们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结合专业领域只是对BPR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BPR的应用实施研究了BPR的基本理论,同时更注重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不同的学者对BPR实施的步骤、遵循的

16、原则、成功因素和面临的风险以及BPR支持工具的特性和在BPR实施中的作用作了研究。JKallio等根据对BPR实施案例的调查研究得出,处于不同时期及不同战略趋向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再造驱动力。其中较为典型的有SGuha等的BPR生命周期法:RBKapalan等的核心过程设计方法;Davenport的过程创新框架;Gateway公司的Repid Re方法等,此外国内的研究工作者更多的和ERP、CISCM等的应用联系在一起。3、BPR工具和技术研究这一部分是当前BPR研究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其中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许多研究者指出BPR支持工具的关键性能是流程表述和流程分析功能。此外如变革管理、基准等领域也在这一范围。Alexander和Omar(1999)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BPR工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PR工具对项目实施成功的贡献的有效性而非实施的效率;这也说明了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