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33350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 信义无价 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信义无价: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信义无价:七旬老母替亡儿还债 解明做生意失败,轻生儿子欠下巨额债务水果摊摊主刘老太太名叫刘桂芬,儿子叫章文成,在城里上班。1991 年春天,他看别人做煤炭生意发了财,自己也动了心,于是向银行贷款建了一个小煤场。煤场前两年的效益不错,第三年他想扩大生产,投资是最大的问题。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以前的同事和朋友。于是,他游说以前的同事、朋友,不久就筹借到了 45 万元钱,这些钱全部投到了煤场的经营上。哪想到,这一年全国煤炭生产过剩,生意难做,而雪上加霜的是那些卖出去的煤,无法收回货款,三角债很快就拖垮了煤场。那年年底,章文成经受不了生意失败的打击,从自家楼上跳了下去,当场

2、死亡。等刘桂芬接到老乡的口信,从乡下赶到城里时,儿子已经被火化。在儿子家,她抱着儿子的骨灰盒,哭得几乎昏了过去。刘桂芬有点文化,当年下乡之后嫁了当地的农民,一辈子就留在了农村,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章文成。章文成出生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此后母子相依为命。儿子很有出息,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这些都曾是让她这个当母亲的感到骄傲的事。而如今,这一切都没有了,儿子的脆弱让她感到无比痛心。刘桂芬到儿子家的第二天傍晚,有人来敲门,刘桂芬还以为是儿媳下班回来了,赶紧去开门,可门外却是一个陌生男人。刘桂芬问他是谁?那人说自己是讨债的。接着,那人把儿子欠债的事和老人说了,还拿了当时签的合同,整整 10 万元,

3、刘桂芬哪能想到儿子会借这么多钱,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等平静下来,她说:“这事我不知道,你还是等我儿媳回来再说吧。 ”那人听了这话,冷笑道:“她?她根本不会回来了!她已经带着孩子跑了”刘桂芬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这才想起前一天晚上儿媳匆忙收拾东西的背影,问她,她说是要回娘家住几天,原来是跑掉了。伤心过度的刘桂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可是面对儿子欠下的债务,她没有做一丝一毫的抵赖,她答应三天后先还一部分,这个债主才拿着欠条离去了。刚送走这个债主,又一个债主登门了。刘桂芬还是同样的话,但这一次,她还把人家的电话和欠款数目都记了下来,同样约定了三天以后再来。不长的时间,6 个债主陆续出现,每个人的态度都

4、不同,有蛮横的,有威胁的,还有低声哀求的,刘桂芬都是一句话,我会替儿子还钱。2老母亲以人格担保,欠下的钱一定要还三天以后,债主一起来到章家。这些人来时,心里大多没抱什么希望。一个 60 来岁的乡下老太太,能耐再大,又能怎么样?说还钱,她拿什么还?有两个债主已经打定主意,如果老太太不还钱,他们就去法院告她,让她吃官司,也算出口气。等债主们坐下,刘桂芬拿出一个纸包,里面是 6 个信封,看到这些信封,债主们都有些莫名其妙,彼此对看,也猜不出信封里装了什么。这时刘桂芬开口了,她说:“这里是15 万元钱,是我卖了儿子房子的钱。 ”一位债主不由得轻轻“啊”了一声。刘桂芬继续说,“我把这些钱分成了 6 份,

5、给你们每个人 1 份,这算我第一笔还你们的钱。其他的钱,我以后会慢慢偿还,希望你们能给我时间。 ”老人的这番话让几个人都呆住了。刘桂芬看大家都不动,又说:“你们尽管拿着这些钱,我儿子是想做一番事业才借钱的,这是好事,可惜他没做好。在他活着的时候,是你们这些朋友帮了他,现在他死了,我想你们还是拿他当你们的好朋友。只要我这个当妈的在,他欠你们的账就一定不会瞎!”一位债主看得有些过意不去,讪讪地说:“大娘,其实我们也不是逼您”老人摆手打断他的话,说:“没关系,这钱一定要还!我活这么大岁数,当然知道欠债还钱的道理,我只求你们多给我一点时间。 ”最后,债主们拿着钱离开了,刘桂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当夜回到

6、了乡下。在汽车上,她自己感到无限茫然。那一年,她已经 60 岁,这样的年纪是该安享天伦之乐了。可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样,想到这些她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回到乡下,刘桂芬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在回来的路上她就想好了,去城里打工赚钱!听说她要卖房子,村里的亲戚都来劝她,说:“房子可是咱们乡下人的根啊!你卖了房子,以后还怎么回来?”老人只是摇头,谁的话也不想听,她认准的事,别人是没法改变的。偏僻山村的房子不值钱,只卖了 8000 元钱,刘桂芬用这些钱当路费,离开了那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来到大连。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重新开始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何况一个60 岁的老人!好在她离开家之前,一个亲戚给了她一个地址,说

7、有个表弟在城里上班,她可以去找他,老人拿着这个地址一路找去。那个表弟刚刚结婚,看到一个老太太来城市打工,觉得很好笑,就问刘桂芬都能干什么活儿。老人想了想说,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一听这话,那个年轻人很奇怪,问她为什么想多赚钱,刘桂芬就把儿子欠债的事说了出来。最后,她说:“我得赶快赚钱,要不,我3死了,还怎么还人家的钱呢?”老人的一番话让年轻人肃然起敬。第二天,他就通过朋友帮老人找工作,找来找去,他觉得到医院当护工最合适。医院的护工有全天和夜班的,刘桂芬选了夜班的护工。选择夜班,一方面可以住在医院里;另一方面白天她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再多做点什么。夜班护工很辛苦,遇到重症病人几乎整夜都睡不安稳,病人的

8、家属觉得刘桂芬的年纪太大,不忍心,可刘桂芬却向他们保证,自己一定能做好。于是,刘桂芬就留在了医院里。白天刘桂芬也不闲着,她到处捡拾垃圾,报纸、塑料瓶,然后整理好,带到附近的收购站卖掉。第一天她卖了 5 元钱,第二天卖了 10 元钱她把这些钱都积攒起来,等一个月结束的时候,连她当护工的工资,她一共攒了 1800 元钱,她留下了 150 元钱当自己的生活费,其他的钱平均分成 6 份寄了出去。同时,刘桂芬还给每个人写了一封信,告诉债主们自已当护工的医院。在信里,她再次保证,儿子欠下的债她是一定会还清的。不辞辛苦去打工,只为完成当时的承诺当护工的生活并不稳定,有时一个病人出院了,刘桂芬就会没事干了,但

9、她不会回亲戚家,而是经常睡在地下通道里。有时,她也会遇到别的乞丐,但人家看她是个老太太,也不会欺负她。最艰难的时候,没钱吃饭,刘桂芬就到附近的餐馆里捡剩饭吃。因为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刘桂芬第一次去还不好意思,后来服务员看出她想吃剩饭,特意给她盛了一碗米饭,这碗白米饭让老人老泪纵横。也有意外的时候,一次刘桂芬捡剩饭时,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竟然食物中毒。那天晚上,她肚子疼得直打滚,幸好被一个过路人发现了,立刻打电话报警。警察很快赶来,将她送进了附近医院。巧的是,这家医院刚好就是刘桂芬当护工的医院。经诊断,刘桂芬得了急性肠胃炎。第二天早上,她在急诊室里醒来,马上挣扎着要走。护士拉住刘桂芬不让她走,她

10、哀求护士,说自己没钱,没法治病。护士听后笑了,说:“你放心吧,你的药费有人替你付了。 ”原来值班的李医生认出她是以前的护工,又听警察说老人夜宿街头,便自己掏钱给老人付了全部的医药费。正说着,值班的李医生刚好过来交接工作。刘桂芬握着李医生的手,千恩万谢。李医生觉得很奇怪,就问她到底遇到了什么事。若换在以前,刘桂芬一定不肯说的,可这一次她终于忍不住了,她对那个好心的年轻医生讲了自己从东北乡下来这里打工的经历,讲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李医生听完老人的话,不由得感慨万分,他安慰刘桂芬老人,让她先治病,接着他又去找了院长,把老人的事说给他听。院长听了也很感动,感慨地说:“如今太难见到这么4讲信义的人了,更何

11、况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太!”院长放下手里的工作,亲自跑到急诊室来看望刘桂芬,并让老人以后不要住地下通道,就住在医院里。如果她愿意,白天就当勤杂工,晚上有病人需要照顾,她也可以当护工。院长的话让刘桂芬无比感激,她就这样留在了医院里,生活一点点稳定下来。白天,她在医院当勤杂工,打扫楼层卫生,晚上到病房当护工照顾危重病人。这算是两份工作,钱也多一些。只要攒够了一定数目,老人就马上去邮局寄给债主,而且还要在汇款单上写几个字,让他们放心,自己会还他们的钱。不久,刘桂芬老人的故事慢慢在病友之间传播开来,很多人都敬佩老人的做法,有些病人的家属还特意找她,和她聊天,给她鼓励和安慰。有一次她护理的病人知道了她的

12、事,偷偷将 1 万元钱塞给她,说是一点心意,帮她负担一点债务。可没想到,老人却拒绝了。这样的事发生了几次,有人觉得她很傻,反正是要还钱,管它是怎么来的呢!可老人认死理,她觉得自己的事就要自己来做。干活赚钱再还债,这样心里才踏实。那些热心人知道直接送钱给她不行,就想了另一个办法,让她每天晚上做两份护工的活儿,比如一些病情不重的病人也请她来当护工,这样就能让她多挣一份工钱。对于大家的好心,刘桂芬默默接受,对病人护理也更用心,这样忙起来,她每天睡眠的时间甚至不到 3 个小时。别人都劝刘桂芬当心身体,她笑笑说:“习惯了。人上了岁数睡眠少,这样多点时间赚钱也可以更快地还债。 ”不平凡的数字:10 年还了

13、 30 万2009 年年底,有一个债主来大连办事,顺便跑到医院来看望刘桂芬。开始他没遇到老人,却发现医院里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刘桂芬的名字,一说起来,他才知道这些年里老人为了还债所付出的艰辛。尤其是最近这两年,老人为了多挣钱,每天晚上都要做两份护工。这些事让这个债主既感动又难过。见到了刘桂芬后,他很诚心地说:“大妈,我的那份钱您不用还了!”刘桂芬听了有几分疑惑,就问他怎么了。那人说:“是我自己不想要了。以前我和你儿子文成就是好朋友,现在他不在了,我就像您的儿子,我怎么能向您要钱呢?”老人听了摇摇头,很坚决地拒绝了。她说:“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即使你当了我儿子,我也要还上这些钱,这是我的原则。 ”

14、那个债主流泪了,当场认了老人当干妈。第二天非要送老人一部手机,说联系方便。2010 年 5 月,刘桂芬的干儿子又来大连看她。这次,他找了当地的朋友,帮老人在医院附近租了个摊位。经过一番努力,一个水果摊开业了,水果摊的名字就叫“刘老太太水果” 。刘桂芬离开医院,她白天在水果摊上忙,晚上再去医院做护工。5刘桂芬的干儿子把刘桂芬的故事透露给了当地的媒体,媒体马上来采访,可先后几次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事太微不足道,只是尽一个人的本分。后来,架不住记者们锲而不舍地猛追,老人终于妥协了。经过媒体的报道,刘桂芬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故事感动。有人跑来找老人,要替她还债。对这样的人,刘桂芬总是拒绝,她还是那句话, “还债是我自己的事,和别人没关系!”最后,那些好心人所能做的,只有在她的水果摊上买上几个苹果或者几个橘子这是老人所能接受的唯一的帮助。在过去的整整 10 年时间里,刘桂芬已经为儿子还了 30 万元的欠债。这个数目在一些人眼里或许算不上什么天文数字,但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却是付出了非同一般的代价。而她那替儿还债的坚定信念,更是体现了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摘自人生与伴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