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18204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tg 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 -JT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502004公公路路沥沥青青路路面面设设计计规规范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讨讨论论用用报报批批稿稿 )2004 发布 2004 - - 实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JTG D 50-2004主编部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主编部

2、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实施日期:实施日期: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3 -关于关于 JTGD50-2004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稿反馈意见处理反馈意见处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4 -前前 言言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1999)739 号“关于下达 1999 年度公路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 ,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负责主编,会同有关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组成编制工作组,共同完成修订工作。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01497颁布以来,对提高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和施工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并

3、在工程实践中,累积了宝贵的新经验,涌现了一些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和新的科研成果。编制工作组,在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大粒径沥青碎石和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专题研究,修建了多条试验路和实体工程,吸收了近期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向部分设计、科研、施工单位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提出报批稿。修订后的新规范,共有 11 章、7 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为了加强设计人员的材料调查工作,严格原材料的规格和质量,减少因材料不符合要求而变更设计,强调了对材料技术要求;(2) 为了减少水损害,在沥青混合料设计和结构设计中,规范修改了有关内容,并采取了一系列中的技术措施;(3)过去我国的路面结构几

4、乎都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但是,我国地域广、气侯差异大、经济发展与交通量、交通组成也很悬殊,统一的结构难以适应各地区的不同需求,因此,本次规范修订除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外,还对混合式基层、贫混凝土基层、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做了相应的补充,调整了有关设计参数。(4) 对半刚性基层级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大粒径沥青碎石等柔性基层和贫砼基层的设计内容。(5) 近年来,有的高速公路面临维修、大修或改建,补充了大修或改建的设计内容;(6) 为适应旧水泥砼板加铺沥青层设计的需要,增加了相关的设计内容。(7) 对沥青混合料的热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增加了对半刚性

5、材料基层的抗冻性以及抗冻设计。这次修订内容较多,期望设计人员在理解规范条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我国沥青路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5 -面的工程质量有明显的进步。本规范的编制工作得到国内知名专家和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关心和邦助,在专题研究中得到了有关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在运用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对规范意见和建议,寄至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主编单位:主编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参编单位:参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长安大学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长沙交通学院山东省交通科研所主

6、要起草人:主要起草人:杨孟余 冯德成 沙爱民 侯相深 符冠华 崔世斌 周志刚 王 林 张起森 目目 次次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6 -1 总则 2 术语及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一般规定 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

7、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7 -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附录 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 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 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 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 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 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 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 (方孔筛)附录 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 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

8、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 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 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 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 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 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 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 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录 G 规范用词说明附件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014-2004 条文说明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8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9 -1 总总 则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 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安全、 耐久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9、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和改建设计,对有特殊用途的专用公路 可参考本规范设计。1.0.3 路面设计包括各结构层的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的测试 与设计值的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路面结构方案投资估算,技术经 济比较或长期寿命成本分析,提出推荐方案。以及路面排水系统设计,路肩加固以 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等内容。1.0.4 路面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路面设计应认真做好现场资料收集、掌握沿线路基特点,查明路基干湿类型, 在对不良地质路段处理的基础上,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 2 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投资 的原则,选

10、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3 应结合当地条件,积极、慎重地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认真铺筑 试验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4 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注意施工中废弃料的处理,积极 推动旧面层和基层的再生利用,应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1.0.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一般不宜分期修建。软土地区或高填方路基、黄 土湿陷地区等可能产生较大沉降的路段,以及初期交通量较小的公路可进行“一次 设计、分期修建”。1.0.6 沥青路面设计应为汽车行驶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稳定的服务功能,并须 满足设计交通量下应具有的整体刚度(即承载能力)及各结构

11、层的应力应变的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1.0.6 规定。表表 1.0.6 沥青路面技术指标沥青路面技术指标项 目目标值测试方法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 IRI2500100003.2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3.2.1 沥青路面应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或其加工产品,沥青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 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路线线形、面层结构、施工工艺等因素,并结合当地 使用经验确定。各种沥青质量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指标的要求。 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可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或根据 各省气候统计资料(附录 B 表),由表查得四十年

12、最热月份连续七天最高气温的平均 值、标准差和极端最低气温,考虑路面温度选择沥青等级和沥青的技术指标。3.2.2 液体石油沥青用于透层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胶结料,应视其用途、气候条件 和施工情况选择适宜的标号。3.2.3 对以下情况宜选用改性沥青: 1 当用道路石油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达不到高温稳定性、水稳定 性、低温抗裂性能指标要求时; 2 对交通量繁重、重载车较多的公路,沥青表面层宜选用改性沥青;并视实际 情况中面层也可选用改性沥青或稠度低一号的沥青; 3 温差变化较大,高温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酷气候条件的公路; 4 铺筑特殊结构的表面层,如开级配抗滑层,沥青玛蹄脂碎石,超薄罩面层

13、, 排水路面,彩色路面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8 -5 路线线形处于连续长纵坡、陡坡及半径较小匝道,制动、起动频繁、停车场 等路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3.2.4 选择改性沥青时,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改性目的,结合加工工艺、设备 和技术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改性沥青。3.2.5 乳化沥青主要用做透层、粘层、稀浆封层;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交通量较大 或重要道路、桥面铺装的粘层,表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改性稀浆封层等。3.2.6 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也可选用经轧制的碎砾石。对三级、四级公 路的沥青层可用经筛选的小砾石。 粗集料应用无风化、微风化的石料轧制而成,不含土和杂质,石料坚

14、硬、表面 粗糙、洁净,轧成碎石形状方正。3.2.7 各级公路表面层用粗集料应选用硬质、耐磨碎石,其石料磨光值应符合表 3.2.7 的要求。表表 3.2.7 石料磨光值的技术要求石料磨光值的技术要求公路等级 年降雨量 PSV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1000mm42405001000mm4038250500mm38363.2.8 粗集料与沥青应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对年平均降雨量 1000mm 以上的高速公 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 5 级;其他情况粘附性不宜 低于 4 级。 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通过掺入适量的消石灰、水泥或抗剥落剂等措施, 提高粘附性等级及混合料的水稳

15、定性。3.2.9 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宜用机制砂和天然砂,或石屑与天然砂配制。细集 料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不含土。 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集料总质量的 20%。3.2.10 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不得使用酸性岩石等其他矿 物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若需利用拌和机回收的石粉时,掺入比 例不应大于 25%。3.2.11 粗集料(含轧制的碎砾石)、细集料、矿粉的质量应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 要求。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9 -3.2.12 半刚性基层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 4 小时, 终凝时间应在 6 小时以上。3.2.13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应符合表 3.2.13 的要求。表表 3.2.13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公路等级 材料类型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类30%35%35% 基层30%35%石灰稳定类底基层35%40%40% 基层26%30%35%级配碎石 底基层30%35%40% 基层26%填隙碎石 泥结碎石底基层30%30%30% 基层35%级配或天然砂砾底基层30%35%40%3.2.14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类和石灰稳定土类的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粉煤灰中 Si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