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098675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导学案编制规程解读 导学案即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更不是教,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它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还是学生的作业。因此,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一、导学案编写的要求1、量的要求:(1)一课一案,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不允许出现。(2)八开纸,页边距、中缝 1.5 厘米左右,包括导学和作业内容(此作业非课下作业,而是在课前或课上完成的)。2、质的要求:(1)知识问题化不管是新

2、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把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问题应该明确,学生一看就懂,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怎样设计问题?A、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b、问题不宜太多,太碎;c、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d、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e、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

3、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每份学案都备有详细答案,包括标准答案及思路分析、答题角度剖析。(2)问题层次化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编写学案时,不管在知识体系里还是在练习题的设置上都要体现出分层次来,以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的思维能力。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不能过于笼统。可分为A、B、C、D、E 五个层次,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A 类题,是课本再现型,为识记级。即学生只要看课本,不需要任何其他帮助,就可以解决问题。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

4、前时间必须解决。B 类题,是课本延伸型,为理解级。即学生看课本的同时,只要适当地看一看工具书或其他课外资料,就可以解决问题。C 类题,是模仿应用型,为应用级。即学生只要简单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就可以完成。这类题,可以直接使用课本上的例题,也可以是例题的变形。D 类题,独立应用型,为应用级。即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后,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类题,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课外同一难度的题目。E 类题,是课外拓展题,为拓展级。即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这类题主要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导学案使用的不同阶段,每类题所

5、占比重是不相同的。在起步阶段,建议每份导学案中,A 类和 B 类题所占比重,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E 类题,在每份导学案中不得超过一题。3、格式要求导学案格式一定要规范。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开头部分,要包括题目、年级学科、设计人姓名、审核人姓名、使用时间等;(2)主体部分,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具体学习内容等;(3)结尾部分,包括知识小结、学习反思等。相关问题后留出适宜空白以备书写。导学案的规格要求:电子稿纸张设置为 8 开纸,单面左右两栏,双面使用。标题类文字均为 4 号加粗宋体,正文为小四宋体。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怎么

6、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怎么设计。不要还是站在以传授知识为本的角度,老是考虑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得成。学生学得会,掌握得住,才是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不能认为自己讲完了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2、探究性原则(1)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过好教材关,对教材能“破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破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要能够深入浅出。杜绝学案的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2)在设计“互动讨论”这个环节时,就要

7、充分体现事物的多面性,即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层面(主要指深浅度)理解,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要让具有不同特点和能力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都有话可说。当然,中学教学(特别是理科)与大学不同,其问题的答案,常具有唯一性,例如高考题就是这样。因此,设计“问题探究”,必须抓住要害,使其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答案才能是唯一的;也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引导和点拨的空间,学生才能在讨论中辩明是非,提高识别真假对错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不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率地去断然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不同思维方法的闪光点,用艺术化的手法去启发、引导学生,最后达到殊途同类

8、的目的。如果设计的问题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具有唯一性,势必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师不能用充分的理由判定谁有理的尴尬状况。那样,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百害无一利,其危害比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更可怕。(3)要讨论的问题一定是本课时很重要的,教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来加深学生印象的。总之,要特别注意这种编制需体现出老师的授课意图来。3、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节课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能学会多少内容,就设计多少内容,不要过多过滥。4、由易到难原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也要有个适应过程。开始的时候,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简单一些,让

9、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解决或者经小组讨论后能够解决。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分层次训练就是针对一个班学习成绩不同情况的同学来设计的专项练习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做、都能做、都会做。既有独立完成的题目,又有合作完成的题目,还有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单独设计的题目。5、简明扼要原则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杖”,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因此,导学案的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那种专给教师看的成型的教案以及导学案,可以作为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参考,但一定不能出现在我们的导学案中。6、区别性原则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

10、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7、阶段性原则因为学案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案,只要能够达到学习目的,我这个学案就起到作用。至于说有阶段性,刚刚开始做学案的时候,可以较为详细一些;但是到了一定层次,学生知道怎么做了,我们这个导学案就要深入一点了,要更有启发性一点;到了后面,学案可能就是提纲式的,学生自己可以设计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要达到的一个目标。8、方法性原则除了整体的学法导航外,在很多具体问题之后教师要进行解题思路的点拨。比如语文课讲赤壁赋,导学案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问题: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点拨:学生讨论交流,找到关键词,理清感情脉络),在括号里的

11、内容实际上就是学法指导了,通过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有了目标,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9、 课时性原则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有时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节课呈现给学生一小块“蛋糕”)。三、导学案形成流程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学习能力,所以在一份导学案的形成既是集体力量的体现,同时又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具体而言就是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集体备课应包括以下方面: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

12、定时间 、定地点、定内容各备课组每周应有不少于两个半天的时间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要解决以下问题:下一周的导学案定稿,下下周的导学案编写任务分工,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导学案编写,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五以前把下一周的导学案全部经备课组长审核。2五备: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

13、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 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经备课组长审定,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导学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课后交流

14、,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四、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2)能力目标:需要学生提升哪些能力;(3)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涵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学习目标要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上述目标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举例: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1、

15、学习目标:(1)体会历史上力与运动的不同关系的观点。(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4)学习牛顿的善于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科学研究态度。分析:内容上包含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但 “体会”、“ 理解”、“了解”这些词很难明确表达具体的行为和达成的程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改:(1)说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的错误所在。(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中“或”的含义及定律成立的条件。(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4

16、)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敢于向前人挑战的科学态度及牛顿的善于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科学研究态度。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 “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2、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考纲,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3、知识链接(1)举例:例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背景,文体知识)、 故事导入、温故知新、高考知识链接等。(2)释义: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即助学资料),本节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知识构建具有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标识和知识检索的功能,是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工作理念、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从教学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在使用导学方案预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前后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做到纵向成一条线(以知识点为主线),横向成一片(各分支知识形成网络),纵横成一体(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