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8806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高三调研现代文散文专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2009年高考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 题 上善若水(散文) 张笑天 去都江堰, 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 “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 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 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 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 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 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

2、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 影,杜甫、岑参、陆游, 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 本非雄峰峻岭, 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 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 百姓飨其利” 。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 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 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 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

3、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 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 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 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 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 尊李冰为 “妙源清君” ,这也暗合了老子 “上善若水” 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 流淌着两条河, 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 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 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

4、湖 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 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 平涝旱” 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 从容运转, 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 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这些确保天府之 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 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 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

5、的幸 福。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 分 ) (5 分)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 分) (6 分)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 符合生态, 造福百姓; 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 “分四六、平涝旱” ;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 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 分)(6 分)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 借都江

6、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请探究 都江堰 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 分) (6 分) 以水比喻“上善” ,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 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 2、(12 年 3 调)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一个人的仪式 夏立君 返回山东的路上, 我特意绕道上海,去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 墓和陈子龙墓。多年了,明清易代之际的陈子龙和夏氏父子,尤其是 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知道这三个人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去 拜谒他们墓地的计划,

7、 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 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 来到佘山镇广富林村, 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一块略高的台地上。 一圈围墙围成一个墓园,园内生满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 几块石碑立在周围。 这是隔着高高的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 园,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那些碑文,心有 不甘。村干部安慰我说:隔着门看看就行了,进去看也就是那个样。 独立栅栏门外。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 。陈子龙啊,你 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注定要寂寞了。我 打量着这道门,然后手脚并用,翻过了栅栏。这一回把该看清的都看 清了。绕坟一周,揣摩碑文,拍照,默哀,原路退出。 离开佘

8、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守墓人打开门后就走了。 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的香樟树,枝繁叶茂,颇有蓊郁 之像。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六十年了。1645 年(清顺治 2 年)9 月 17 日,夏允彝抗清失败后在家乡投水殉国。1647 年 9 月 19 日,夏完 淳在南京遇难。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淳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 下以刀抹其喉。父殉国时虚岁50,子就义时虚岁 17,他们以近似宗 教的虔诚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 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 唯一祭品。有人拿后来的民族融合的事实来否定他们这类人的伟大, 这是极麻木极浅薄极无聊的实用主义。 我盘桓

9、良久,不忍离去。这里和陈子龙墓园一样,一片寂静,在我到来 和离去的全过程中再没见到一个人。在碑前站好,垂手,阖眼,默哀,举行 这只有一个人的仪式。 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 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我不知。一阵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 香樟 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 , 仿佛三百年前的凄风苦 雨骤然而至。我忽然悲从中来,禁不住张开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 流。 整个清代,对夏氏父子墓一直是保护的。乾隆时,还对这些抗清 义士予以表彰。满清统治者没有让自己陷于麻木状态。后来,极麻木 的事竟让新时代的汉人做了。1955 年 4 月,荡湾村民盗掘夏墓,打 开夏允

10、彝棺椁,掘出墓志铭一方、印章二枚、松江布数匹,还有折扇、 扇坠等物,大多被村民分抢。极为宝贵的手稿一卷、线装书十余册, 当场损毁! 又回到小昆山镇驻地。 忽见一个路标, 指明前方是“二陆读书台 遗址”。二陆是谁?晋代才子陆机、陆云兄弟?经询问,果然是。二3 陆是小昆山人,当地与他们有关的景点有多处,都是热闹的地方。才 子到底比英雄可爱。我是奔英雄而来的,就不到才子那里凑热闹了。 忽然又想到夏氏墓园里的那些鸡鸭。守墓人在墓园里养了不少鸡 鸭,它们在坟茔背面的丛林里组成一个鸡鸭帝国。我的突然而至的哭 声, 那些鸡鸭该听得最为真切, 不知吓着了它们没有?我痛哭的时侯, 忘了天地宇宙,也忘了这个鸡鸭帝

11、国。对英雄来讲,它们倒的确是麻 木的。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第一段 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案: 交代我独自绕道上海拜谒两处墓地的原因(2 分) ,暗示题旨(1 分) ,设置悬念( 1 分) ,引出下文自己先后拜谒两处墓地的叙写(1 分) ;并和下文写墓园的“寂静”、无人来访相照应(1 分) 。 (意思 对即可) 1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 默哀时的场景 ,请简析其表现特色。(4 分) 答案: (4 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 ,从听觉、内心感受等 方面描写( 1 分) ,营造了凄清、肃穆的氛围(1 分) ,表达了内心悲 抑、孤寂的感受。(1 分) 。 (

12、意思对即可) 1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三处。(4 分) 答案: (4 分)作者对夏氏父子、陈子龙的崇敬仰慕和人们对英雄 的不了解不熟悉; 清代对夏氏父子墓的保护和当代荡湾村民盗掘墓 穴、损毁文物;英雄之墓的冷清和才子之墓的热闹。 评分建议:答对一组, 1 分;三组, 4 分。 14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 蕴含的深意。 (6 分) 答案:作者用“站好、垂手、阖眼、默哀”这样简单而肃穆的一 个人的仪式,表达了对英雄行为的肯定、对英雄精神的赞扬; 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为无 人拜谒英雄而痛心、为人们漠视英雄而悲伤; 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

13、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对当 今人们追逐经济效益、追逐热闹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 “一个人的仪式”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如何准确公正地认识、 评价特定时代的历史人物。 评分建议:每点2 分,答对三点即可。 3、 (13 年 3 调)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我感谢六盘山。 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 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 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 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 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 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白雪 使晚暮 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

14、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 ,迎接着4 我们的到来。 一路小村 瓦顶 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 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 ,仿佛大山的眼睛, 含情脉脉 地注 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 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 体味着这一切, 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 搭上手扶拖 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人间的事就是这样, 当一切都已远逝, 当新的世界像江河 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 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 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 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

15、,带走了你 的一份青春和历史, 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 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我感谢六盘山。 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 向上攀登 时, 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 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 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 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 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 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 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 黑污、眼睛和善

16、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 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 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所以我感谢六盘山。 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 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 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 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我仍然感谢六盘山。 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 经再也不会沉睡了。 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 那颜 色灰蒙的静默大山, 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 ,望着它襟裾 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 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 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 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 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 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 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