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8084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0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池菊芳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突破重点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以“元”姓“刘”姓为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 3世纪到 6 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

4、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

5、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

6、文的基础上,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继续设疑: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 “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

7、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1、 都迁都洛阳。2、 说改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 姓改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4、 服改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5、 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6、 礼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

8、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例 1、有一次,公元494 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例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引导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

9、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课堂小结: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学习, 我们明白: 在历史上, 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课堂练习:1、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三国中的吴国 C 、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 、长安 B 、洛阳 C 、许 D 、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 、氐 B 、鲜卑 C 、汉族 D 、匈奴课后作业:完成历史练习册和填充图册。板书设计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3、影响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