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运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087244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平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运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平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平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以提高课堂效率及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平衡教学法;综合英语;意义与形式 综合英语教学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语法讲解,也不应该是机械的朗读和背诵。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去阅读、欣赏英语课文,并且吸取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中的精华,使之成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语言文化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综合英语课程的定位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每周 68 课时。英语专业课依据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分别设置课程。顾名思义,综合英语是将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

2、妙设计,灵活过渡,使学生的五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2. 平衡教学法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 Peter Skehan 于 1998 年发表的语言学习的认识法中提出平衡教学法,即“形式与意义的平衡,及对二者注意力的交替”。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信息处理的自然规律,使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力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平衡交替,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 Peter Skehan 同时提出平衡教学法的五项原则:选取一定范围的目标结构。选取符合使用环境的任务。选择并操作任务使其达到平衡的目标。通过控2制注意力尽可能使学生注意到形式。重复训练。 五原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第四原则又最为重要。第四原则的操作可分为任务前、中、后三

3、个步骤。在组织任务前活动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语言形式。在进行任务中活动时,应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在意义与形式间切换。在任务后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表现并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不论何种活动,皆以达到意义与形式的平衡为最终目标。Peter Skehan 最为担忧的是如何掌控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这种平衡。 3. 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平衡法 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通常分为教授和练习两部分。教授是为了介绍新的语言知识并巩固已学知识,其中既包括词法语法知识,也包括文语义文化甚至文体知识。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进行语言再创造,逐渐形成其内在的语言体系。教授与练习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3.1 教授中的平衡法 目前国

4、内综合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多讲授生单词新语法,而忽略文章本身的意义。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背好单词就能学好英语。有些老师课堂上过分专注单词,在讲课文的同时穿插讲相当多的单词。这无疑会分散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注意力。通常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不少新单词,却没能清楚文章的脉络,更不用说对美文的欣赏。 根据综合英语课时的充足性,笔者认为在讲解新课之前花两个课时详细讲解重要的生单词及语法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保证课堂上的练习频率,又可避免讲解课文过程中发散过广减弱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但涉及习语或词性活用等知识倒不如在课文讲解中进行,一来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来可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测3词义的阅

5、读能力,实现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课文讲解过程中,则不宜过多注意单词,应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字里行间的意义上来。遇到前堂课介绍过的新知识,可简单带过稍加巩固,但仍以理解文章意义为根本目的。这样既可增强教授的节奏性,也可减轻学生的注意力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2 练习中的平衡法 准确性,流畅性,及复杂性是衡量内部语言系统的三个指数。准确性衡量语言系统无误程度。流畅性衡量交际的语速。复杂性衡量句法结构和词汇的复杂程度。在语言产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他必须决定到底需要更加注意哪一方面。注意了一个方面,另外两个方面自然会受影响。 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掌握好学生语言产出的环境

6、,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根据 Peter Skehan 的观点,所选的任务必须以意义为重心,体现真实的交际环境,任务必须完成,以及结果易衡量。 在综合英语课程的语法练习中,可就重要语法进行专项练习。翻译练习则可根据重要词汇设计,同源词、词性活用等皆可并入练习内容。口语练习中,可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新学词汇及句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学生的写作及听力也会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学生应以要表达的意义为出发点,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形式上,以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 结语 综合英语课程对知识储备的全面性,教授方式的多样性,内容衔接的灵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巧妙运用平衡教学法,适当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有利于整个课堂的推动,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42 胡壮麟. 语言学高级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